APP下载

理论扭曲与权力集中

2014-09-15黄苇町

当代贵州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党代会

黄苇町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大清洗”发生,与苏共建立的权力过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分不开。而这一体制的形成,除了与夺取政权时的严酷斗争环境有关,还与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预言,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都充分发达的国家发生分不开。

其实,任何一个掌握了公共权力的人,都获得了远超过自身力量的控制公共资源、甚至支配他人命运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很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掌权者很容易对权力上瘾,希望权力越大、越多、自己越能任意行使越好,甚至认为权力属于私人所有,不容忍别人染指或分享。对任何会对自己的权力形成威胁的人和事,都可能作出激烈反应。即使是执政的共产党,如果没有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领导者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权力也照样可以腐蚀掌权者。

列宁时代的俄共(布)党员,多数有着老布尔什维克朴素的正义感和对党的忠诚,革命意志坚定,能与群众同甘共苦、上下一心,利用这种体制聚拢了巨大的资源,战胜强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特殊环境下的领导体制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作为常态保留下去。为此,他设计了几大约束措施:官员定期选举,而且可以随时撤换;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让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遗憾的是,列宁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理想的政治体制来便病逝了。

在苏共执政的74年中,斯大林领导时期长达30年。而这30年又是苏联政治体制形成的时期,以后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也被人们称为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是权力过度集中、缺乏制约监督,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缺失。这与苏共当时所处的险恶的斗争环境分不开,也与领导者的政治品德和个人修养有关系。

列宁逝世前对斯大林“个人独裁”的倾向已有所警觉,他提出的扩大中央委员会的建议,本意是通过增加领导成员防止个人专断。但因为具体操作者,是斯大林领导的书记处和组织局,反而给了斯大林把大批拥护自己的人塞进中央委员会、取得对反对派绝对优势的机会。党内力量平衡被打破,进一步加速了斯大林的个人专断和对反对派的清洗。

斯大林当政后,列宁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被从具体条件中剥离出来,变成所谓“列宁主义的普遍原则”。而列宁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意见,却被有意扭曲了。

首先,列宁认为党内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就是“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斯大林当政后则提出,上层所发生的每一个小争执,都会在国内引起对我们不利的影响,进而把党内不同意见都扣上“派别活动”的帽子。

其次,十月革命后实行的干部委任制,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工作局面初步打开后,列宁便多次提出,要变委任制为选举制,干部由基层选举,而非上级任命。可斯大林提出,没有干部任命制就没有党的领导。

第三,列宁最早提出了要把党内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都由代表大会选举并对代表大会负责,各级监委重点监督同级党委。中央监委与中央委员会平行,只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斯大林则把中央监察委员会改名为党的监察委员会,由代表大会领导改为由中央委员会领导。取消了监委监督同级党委制定的政策和决议的规定,只能对其决议的贯彻和执行进行监督,主要任务也变成同党内各种派别和宗派倾向斗争。

第四,列宁时期,俄共(布)中央由党代会选出并严格地实行集体领导,中央全会每三五天就要召开一次。政治局、书记处在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而斯大林则在实际上把这种权力授受关系倒过来:中央委员会权力大于全国党代会,政治局权力大于中央委员会,斯大林权力大于政治局。民主集中制变成“个人集权制”:地方、单位的权力集中于党委书记,全国的权力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前无古人的事业,党的领导人之间,包括与列宁之间,就某个问题发生争论,甚至激烈争论,都不奇怪,这是每个有责任感的共产党人的正常举动,这种探讨对党来说也极其必要。而斯大林随着自身地位的日益巩固,却越来越难以容忍任何不同意见,甚至把对付敌对阶级的那一套搬进党内来,必然造成严重后果。(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党代会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江苏省图书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宜兴召开
云南青年齐相聚 点亮青春大盛会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