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的时代

2014-09-15本刊编辑部

博客天下 2014年25期
关键词:崔永元伤感媒介

主编的话

告别的时代

从我的办公室往东北方向远眺,不远处即是央视那栋奇崛的新大楼。11年前我在央视做“电工”,这栋楼就已经在盖了。但一直到现在,我那些在央视新闻中心的老同事们,大部分还在复兴路办公。对于这个在物理形态和意识形态上都体量庞大的“恐龙”来说,11年时间也许确实算不了什么,但这11年时间里又确实发生了太多事情。

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我的朋友王青雷在央视工作的时间。在本期封面报道中,已经离开央视的他,历数先后离开央视的白燕升、王凯、李咏、崔永元、刘建宏等人。王不无伤感地回忆:细心的人能够发现,央视在上世纪90年代招入的“黄金一代”已经存量不多。这一批人曾经创造了央视一个时代的辉煌,而今天他们都将逐步离开这个曾经孕育和实现梦想的地方。

离开的理由各异。有的是从央视到其他电视台,有的是从主持人换到讲台,有的是到新媒体甚至直接创业。印象最深的是崔永元,他自称是为了更自由地跟人吵架。

这些理由背后,是传媒介质、传播形态的急剧变化,电视已经进入传统媒体需要共同面对的衰落期。也是传播手段和媒介功能的迅速转变,在媒介融合的顶层设计里,优酷和澎湃,以及“学习粉丝团”、“四海微传播”、“清远清扬”等正在部分取代央视曾经盛极一时的政治传播功能。

大浪淘沙,形势比人强,个体的重要程度逐渐超越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的场面会不断上演。

本期长报道也在讲述离开的故事。詹姆斯·福利(James Foley),斯蒂文·索特罗夫(Steven Sotloff),在ISIS的屠刀下相继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战地记者,或者叫战地旅行者。想起上个月底,造访编辑部的《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老记者Jane跟我感叹,她周围的北京朋友圈里,几乎没有人讨论他们的离去。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让大部分中国人觉得既陌生又难以理解。

本期清单拍摄的是一个人和他的众多乡村图书馆。讲述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如何忍辱负重,如何渐进突围。

我写这篇文字时,央视新闻频道正在播出另外一条重磅新闻。新闻的主角,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南方报业旗下的一家网站,以不算光彩的方式成为这段时间以来公共话题的焦点。

这已经是另一个伤感的故事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市场化媒体,正在和它们曾经拥有过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参与创造过的商业财富,作一场猝不及防的告别。

猜你喜欢

崔永元伤感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崔永元:我为什么对现在的电影心里发凉
书,最优雅的媒介
告别季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独自一个人赏月
问答录/快乐与伤感
伤感
崔永元的金钱观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