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以武汉市部分高校抽样调查为例

2014-09-13鲍军超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质因素体育

杜 辉,赵 茜,鲍军超

DU Hui,ZHAO Qian,BAO Junchao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以武汉市部分高校抽样调查为例

杜 辉,赵 茜,鲍军超

DU Hui,ZHAO Qian,BAO Junchao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人兴趣、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等个体主观指标,经济状况、教育、锻炼经历等对学生体质健康也具有较大影响。提出变革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体质;因素;对策

体质是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反映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水平,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大学生的体质水平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增长。在1979、1985、1991、1995年对全国7-22岁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其耐力素质,呼吸机能(肺活量)普遍下降,肥胖增多,尤其以大学生下降幅度最大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本文对武汉市4所高校学生2007—2010年体质测试数据纵向分析表明,整体体质在07至09年之间下降较快。具体表现为男生的肥胖体重正逐年增加,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女生肥胖及体重超重的变化不大,但体重偏低正在逐步增长;大学生的身体力量(握力)以及心血管功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共四所高校的在校生中抽样20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和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进行文献收集和检索工作,根据论文研究需要,查阅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件著作以及以学术论文70多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的结构和内容,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针对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4所普通高等院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相关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相同的发放单位和人数(被试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问卷一,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回收192,有效问卷率为96%。问卷二,发放200份,有效回收195份,有效率为97.5%。

表1 体质测试问卷调查被试样本分布表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3.0对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从预防医学角度把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即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和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原虫以及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因素。行为生活方式有: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酗酒)、交通工具(如汽车所带来的车祸)、体育锻炼、精神状态等。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的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生物遗传因素:从亲代遗传的体形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本文综合以上各个因素中包含的内容,进行重新归纳、分类,对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共四所高校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回收198份,有效回收问卷192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统计如表2。

表2 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要素的重要性调查

结果表明:在环境因素中,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风俗,道德习惯,政治,生活制度对体质健康的贡献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可从因素中剔除。在学生个人的因素方面,身体素质和机能,生活习惯,个人的兴趣,后天的锻炼经历,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学习压力、饮食习惯,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由于精神状态的重要程度在重要与不重要的比率低于50%,认为贡献较低,也可以剔除。

对影响因素的权重指数分析如下:经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其中有15个指标能有效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把这15个指标进行重新排序,并随机抽取了被测人员中的200人,对各个指标进行了等级评分(最重要的为5分,依次为4、3、2、1),从而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在200份问卷中,有效回收195份,有效率为97.5%,其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权重指数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学生自身的身体遗传,个人兴趣,生活习惯,这些表现为个体主观因素的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学生的经济状况,教育,后天的锻炼经历对体质健康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3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因素与环境对个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起着肯定的作用

由于体质具有长期的、稳定的基本特征,与遗传有较大的关系。遗传形状可对体质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个体受到父母的种族及其遗传基因,包括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影响。子代往往与其父母相似,尤其是同卵孪生间的差异更小,但相似的程度受遗传属于优生或劣生而异,而潜在特征能否获得充分的发挥,却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条件。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善,促使机体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经过一定代传,后天获得的优良体质和体格便遗传给下一代。遗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遗传潜力的发展程度,则要取决于环境条件。

3.2 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体质健康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总称,不同的生活内容表现出不同生活方式的特征,反映出人们生活的价值取向。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劳动方式有直接关系,即脑力劳动为主,体力支出的减少。在低机械化时代,人们体力支出和脑力支出之比为9:1。这一点在学生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时间伏案学习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生活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膳食结构的变化。体现为生活的富裕而随之增加的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的消耗增多,缺少运动和营养的过度增加,必然影响着体质健康。

3.3 生活习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差,有不少的同学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学习紧张时经常熬夜,而且饮食不正常。也有一部分同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常熬夜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看电影,还养成了抽烟的习惯。从对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发现从不熬夜的占21.3%、偶尔熬夜的占68.3%、经常熬夜的占9.2%、每天熬夜的占1.2%,可见熬夜的情况不是太严重。在对是否抽烟项的统计中,回答是的占12.3%、偶尔的占20.1%、否的占67.6%,吸烟的同学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宿舍和作息时间的管理,学生也要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后果,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经济条件影响体质健康

经济状况将决定工作、生活条件,也决定着营养状况及所受到的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人的身体健康与经济两个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的身体条件,才能提高劳动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而经济水平提高了,又能更进一步促进健康。对于学生而言,经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所选择的健身方式与方法,决定了他课余时间的支配,以及他所交往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据调查显示:城市大学生身高、体重、胸围高于乡村大学生;城市男生的肺活量的平均值高于乡村学生,但优秀率和不及格率都低于乡村学生。城市学生超重与肥胖现象较农村学生多。而城市女生的肺活量明显低于农村女生。

3.5 教育因素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尽管教育改革正全面实施,改革进程却举步维艰。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之下,应试教育仍顽强生存以及教育不平等等,学生的分数高低成为最终评价的标准,造就学生一考定终身,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态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学生的人数成几何级数增长,受教育人数的增长生均能够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对减少,体育场地与设施少而学生多,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家庭教育也负面影响着学生,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庭的过分呵护,忽视了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造成了现在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比较普遍。问卷中你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有那些?统计结果表明,选择最多的是篮、足球占到58%,而选择长跑和定向越野的为19.3%,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喜欢就“轻”避“重”,怕苦怕累的思想比较普遍。而下面的关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最前的是“怕吃苦、累”占38.1%和“怕脏,洗澡不方便”占36.7%,“没有锻炼的习惯”占11.6%。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期望,家庭对学生发展的投入排序分别为智力、营养、穿和用的投资、其他。可见父母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子女学习和智力发展方面的物质需求,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多认为无足轻重,而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受到经济投入的影响[6]。由此而产生的非理性行为也在伤害着孩子。对学校而言,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例如,以前比较受学生喜欢的体操和技巧类的项目如“跳山羊”“跳箱”,在大多数学校已销声匿迹了。甚至连长跑考核,教师们都小心翼翼,十分紧张。学生表现出柔韧和灵敏素质比较薄弱,心肺功能下降。

3.6 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体育事业中竞技体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群众体育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规定的青少年重点对象更是关心不够。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本身就存在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强化了这一现象。所以,虽然近年来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但有关青少年学生方面的体育工作却并没有实质性改观,国家体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这可以从近年来国家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完成的主要工作中窥见一斑,国家群众体育管理部门所做的就是开展了若干项活动,命名了2万余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了2 50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这种体育情境下,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青少年学生体育方面的投入不多,采取的方法无实效,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成为城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成因。

3.7 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对体育的认识包括: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两个方面。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的综合。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较强,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这与近几年高校实行体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关。体育行为是指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综合素质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从调查结果看,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含上体育课的时间)在6~9h以上的大学生占总有效调查人数的16.47%;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在3~5h之间的大学生占29.65%;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在2h的大学生占53.88%。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分析其原因:一是体育活动空间和设施条件差,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受限;二是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以自发和自由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影响了学生参与锻炼的时效性和积极性;三是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少而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大众性,限制了多数学生的参加;四是高校中的大学生多数是来自农村,由于他们在中小学时期缺乏正规的体育教育,使大部分人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育基础越差锻炼的积极性就越低,造成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出现较大反差的现象。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以下因素:一是对健康的理解不正确,多数学生认为只有身体表现出明显的病态以后,才需进行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亚健康状态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长期受重技术轻能力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课下自我锻炼能力差;三是网络游戏的普及使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四是考研的学习占去了多数的课余时间等。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向体育行为转化的主要因素。

4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

4.1 变革学生的评价标准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根本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源是人口压力较大,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全面,特别是现行高考制度的评价导向不正确,大家普遍认为成绩就是一切。长远解决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改革高考制度,变革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选拔工作从单一的考试分数向多方向、全方位的素质考察转变是真正解决大学生体制健康问题的根本。

4.2 加强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事情。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要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此事的认知度,要积极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从思想根源上认识人才的涵义,不仅是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高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经常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健康认识的程度,提高学生自己锻炼的需求,从而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锻炼。

4.3 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生活方式将从更长远的意义上影响着学生当前和未来的体质健康。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每日保证7-8h睡眠,有规律的早餐,少吃多餐,不吸烟不饮或少量饮酒,控制体重,根据本人的身体条件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学校教育工作要作到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和督促,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其形成一种习惯,从而潜移默化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学校要在制度上和后勤管理上为学生提供有力条件。

4.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质和健康这两个概念和含义中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健康教育方面,除身体上的教育既体育教育基本能够达到国家规定课时外,对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这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有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业负担繁重、精神压力大,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高校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应组织校团委、学工部、体育部、校医院和各学院共同协商组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还可通过校园的健康热线、健康信箱这样的途径得以实现。长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疏导,对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调节,以期达到培育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

[1] From PrinciPles&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1st edition,by01999.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Wadsworth,a division of thomasonaLearning.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995)[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马力宏.人类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回顾及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1-5.

[4] 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5] 宋 军,邓艳艳.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7(5):22-23.

[6] 姜文凯,许 浩,汤 强,等.江苏国民和学生体质监测某些跨系统共有指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与科学,2002,23(3):40-45.

[7] 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82-84.

Factors of Influe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Physique and Countermeasure——Taking Sampling Investigation of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as An Example

On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ents from 4 universities in Wuhan,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physiqu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hown to be on such subjective qualifications as interests,habits, and genetic causes.State of economy,degree of education,and experiences of exercising are also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It is essential to revis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develop the healthy lifestyle,care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university students;physique;factors;strategy

G804.49

A

1003-983X(2014)01-0032-04

2013-07-17

杜 辉(1977-),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武汉科技大学体育课部,湖北 武汉43008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81

猜你喜欢

体质因素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解石三大因素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