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漂泊、静观到自由

2014-09-10三木清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11期
关键词:静观事理体味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亲,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如此等等。但是,无论因哪种理由所进行的旅行,只要是旅行,就有着旅行所具有的共通的感情。在外逗留一夜的旅行也好,为期一年的旅行也好,人们在旅行中总有相似的感怀。这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无论是短暂的人生,还是漫长的人生,只要是人生,人们就有着人生所共通的感情一样。

旅行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解放的喜悦。即使不是为了寻求解放而特意进行的旅行,在旅行中,人们也会或多或少地体味到一种解放感。的确,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即使不是为了逃避而进行的旅行,也会有类似的逃避的感觉。对于旅行的对象,人们往往喜爱并选择最多的是自然界。而且,在旅行中人们的生活也多是原始的、自然的,这也可以认为与逃避有关吧。任何人在旅行时都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此中包含着旅行的感伤。

有人认为漂泊感源自旅行中的位置变动;但我们切身感受到旅行是漂泊,并非在乘车、移动之时,而恰恰是在栖身旅店之时。由此看来,漂泊感不是单纯的运动感。旅行脱离了日常习惯的安定环境,从这样产生的不安情绪中滋生出漂泊的感觉。无论哪种旅行,总给人以遥远感,这与可以用里程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惑。旅行之心是遥远的,唯其遥远才使旅行之为旅行。因此在旅行中, 我们常常或多或少地变得浪漫了。这种浪漫的情绪就是遥远感。旅行的情趣有一半都是像这样由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旅行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理想国。

但是,旅行不单单是遥远的,而且还是匆忙的。乘火车的旅行也好,徒歩的旅行也好,哪怕是背一个挎包出门的简单旅行,都有着旅行的匆忙。我们是从遥远而匆忙中产生漂泊感的。不过,既然确定了旅行是遥远的,还有什么匆忙的必要呢?也许,这是因为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旅行是不间断的过程。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去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懂得旅行的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以目的地、结果等为主要目标,这是或行动或实践的本质。然而,旅行的本质是静观。旅行时,我们是观众。从平时的实践生活中解脱出来并得以进行纯粹的静观,这是旅行的特点。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即使是日常的经验,在步入未知的旅途时,也感觉比实际更为遥远。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情事先已一清二楚,就像平常上班一样,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留心旅途的人一定会在旅行中遇到某些新鲜事或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新颖之处,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变得耳目一新。

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世界上难道有可称为全新的事物?——还在于在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中感到惊异,从而产生新的见解。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行动性的,只关心目的地或结果,从而将目的地或结果以外的事情、将达到目的地与产生结果的过程看作是生活的前提,是已知的事情。习惯了每天上班的人,从家到事务所,在这区间他干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或许想不起来吧。然而在旅行中,我们可以纯粹地静观。旅行家不是行动、实干的人,而是观看的人。由于这种纯粹的静观,我们对于作为前提的、平生已知的、自明的事理产生了新的惊奇感或者好奇心。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并不是引松尾芭蕉 《奧州小道》中的名言,而是每个人切身的感受。我们对人生所抱的感情与对旅行所抱的感情有共通之处。这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来自何处、又向何处去——这常常是人生最本质之谜。正因为这样,人生如旅行的感觉作为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情才是不足为奇的。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或者可以说我们的归宿是死亡,尽管如此,却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回答死亡是什么。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对于过去的忧虑产生于对将来的忧虑。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旅行是人生的缩影。因我们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陷入纯粹的静观,对于以平生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为前提的人生,才保持了新鲜的感觉,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我已经阐述了旅行中的遥远感、短暂感和运动感与客观的远近、运动并无关系,我们在旅行时所碰到的常常就是自身、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是碰到自身、自己。旅行并非不同于人生,毋宁说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正如前面所说,人们常常为了寻求解放而外出旅行。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所谓解放,往往只意味着摆脱了某一事物的自由,这样的自由不过是消极的自由。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如果谁企图利用某人的心血来潮和一时冲动,那么和他一起出去旅行是再方便不过的办法了。旅行多少使人担些风险,但是,即使担风险,人们在旅行时仍是反复无常、易于冲动的,旅行时的漂泊感就存在于这种冲动的情绪之中。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在旅行中,依从冲动情绪而行事的人,不可能真正地体验旅行。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然而,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求知欲望。好奇心是反复无常的,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体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好奇心的根子就是飘忽不定的漂泊感。

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这不单单是运动,而是既运动又静止;既静止又运动。这就是动即静、静即动的道理。“人生处处有青山”这句话似有伤感之嫌,但是,只有真正了悟了这句话的意义的人,才可能真正地体味旅行;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平时交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在一起旅行一回就一清二楚了。在旅行中真正自由的人,也就是在人生中真正自由的人。

三木清(1897-1945),日本哲学家,曾留学德、法等国,1927年起任法政大学教授,1945年因同情左派友人被捕,后死于监狱。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构想力的论理》等。

猜你喜欢

静观事理体味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语 丝
书法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体味细节
慢下来,静观自己的内心
静观风雨感知冷暖:“风云家族”的作为与贡献
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