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慈之家:法国夫妻在中国打造“盲童伊甸园”

2014-09-10李蕊娟

现代妇女 2014年8期
关键词:济慈盲童春雨

李蕊娟

租别墅建起“济慈之家”

今年37岁的Guillaume(中文名为吉勇),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一次做义工的机会,他偶遇性格热情开朗的DelphineGauvain(中文名李香梅),一对帅哥美女很快坠入情网。

他们一起到美国留学,经常一块参加慈善活动。3年后,这对情侣在新不伦瑞克一起运作一个“the shelter”的公益项目,专门帮助那些身染毒瘾的年轻人摆脱恶习,回归社会。

在此期间,朋友约翰的一席话改变了夫妻俩的生活:“在中国有机会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如果可以就去试试吧!”

为什么不呢?2001年,两人来到中国,吉勇在北京一家福利院做钢琴老师,李香梅在一家培训机构教英语。一次偶然的机遇,吉勇在福利院见到一个襁褓中的唇腭裂孤儿,孩子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就和妻子商量收养这个孩子。尽管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但妻子还是高兴地答应了。

夫妻俩给他取名“大卫”。大卫的到来,给吉勇的3口之家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开始意识到帮助孤残儿童的意义,决定帮助更多的孤儿。吉勇说:“当时我问妻子:‘外界最不愿接受哪种残疾?’得到的答案是——看不见。”于是,2002年,这对法国夫妇在河北廊坊租下4栋别墅,建起了“济慈之家”,这是中国唯一一家针对盲童孤儿的慈善机构。

一天早上,门卫说有人把一个襁褓中的孩子丢到门口。夫妻俩赶紧将孩子抱回,发现孩子不仅是一个盲童,还是一个脑瘫儿。两人将她收下,并给孩子上了户口。此后,夫妇俩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从孤儿院接收盲童孩子抚养。

“济慈之家”的一切开销都要自己去筹集、游说。吉勇建立了一个网站,传播着他们的爱心。来北京前,吉勇曾在香港生活。吉勇对以前的邻居说:“我需要一辆车,接送孩子。”两天后,对方就将买车的善款打到了吉勇的账户。第2个帮助他的是法国一家公司的投资人。在一次聚会上,他对吉勇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兴趣,第2天就来到廊坊查看。看到可爱的孩子们,他当即帮吉勇解决了暖气等一些生活必需品。

从那时起,吉勇夫妇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济慈”的成长中来。从筹措资金、管理运行,到对盲童照料及康复……样样都要他们亲自动手,“济慈之家”也因此开始一天天壮大。

2003年,吉勇和李香梅在廊坊开办了第1个培训寄养房屋,第1次接收了3位盲童,聘请了8位看护阿姨;来年又有了第2个寄养房屋,照顾的盲童达到12个;2006年,开办了第4个寄养房屋,照顾31位孩子;2008年,建成7座盲童之家,聘请员工80位。

让盲童在“伊甸园”里快乐成长

6岁的小瑞是一个漂亮、乖巧的小姑娘。从河南孤儿院刚接来的时候,女孩除了视障之外,脑袋比同龄孩子大,老师们本没有太在意。没想到,有一天夜里孩子突然犯病,第二天早晨已经全身僵硬。吉勇夫妇赶紧抱着她,到北京城区的医院抢救。

医生劝吉勇放弃治疗:“即便活下来也是个植物人。”但夫妻俩恳求医生继续抢救。但治疗半个月就需要8万多元的费用,吉勇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连夜在网站和微博里发布救助信息。夫妻俩和“济慈”的妈妈(女护工)整天给孩子洗脸、按摩、说话……终于,4个月后,小瑞奇迹般的醒过来了,同时救助的款项也有了着落。

获得新生的小瑞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不会说话、不会笑,甚至不会吃饭。吉勇夫妇和志愿者们更加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半年后,小姑娘可以简单地与人沟通了,后来还学会了弹钢琴。

2007年的一个夜里,吉勇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有一个大庄园,有绿地、森林、田地,养着鸭子、鸡、羊,还有漂亮的别墅,一群孩子在里面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醒来后,他告诉妻子:“我想建一个庄园。”

第2年,这个梦呈现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六股道村,“济慈之家”搬到了这里。100亩的土地上有菜地、牧场,还建有学校、篮球场、健身中心。秋天,暖暖的阳光穿过白杨树金黄的树叶,洒到绿绿的草地上。“妈妈”(女护工)拉着、抱着孩子,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孩子们吃着自己种出来的蔬菜,笑声充满了食堂。更有趣的是,吉勇借鉴国际经验,养育马匹和山羊等动物和孩子们交流。在这里,孩子们通常先学习盲文,然后老师教他们使用电脑。

在“济慈之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几个金发碧眼的欧洲年轻人,他们20多岁,充满朝气和活力,有的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有的用英语与小朋友们交流,还有的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做手工。每年都有不同国籍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工作。无国界志愿者服务是“济慈”的一大亮点,也是创办者吉勇的创意,他们在传授盲童生存技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盲童由于视力受限,所以接收新生事物有先天的逃避和危机意识,加之国内的填鸭式教育,极易导致孩子处于被动和自卑的状态。而国外轻松活跃、家庭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习技能,培养孩子主动、乐观、积极的心态。“济慈之家”的孩子们“见”到陌生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扬起小脸自信而乐观地微笑着。

刘淑姿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出生在台湾的她早在20多年前就从事特教工作,作为“定向行走”的专家,她放弃诱人的待遇,来到“济慈之家”。“我希望把我的技术落地,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刘淑姿一字一句地说,“在‘济慈’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平时吉勇夫妇很喜欢带孩子们到外面去,“我们每月让孩子们出去3次,去融入社会,去坐地铁,去不同的地方,让他们熟悉环境,充分感受这个世界。不能因为他们是盲人就无法接触一些美好的东西。”李香梅说。

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济慈之家”的60个孩子都是盲童,其中3个还是脑瘫孩子,治疗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有人问吉勇:“你花那么多钱,给一些被判定无希望康复的孩子看病,究竟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尊严的人,是一个生命。”他回答。

最令吉勇难忘的是一个名叫春雨的小姑娘。春雨在世的话现在应该11岁。她来的时候是2007秋季,当年,吉勇和李香梅在广西一家福利院看到了她。孩子双目失明,在椅子边玩耍,吉勇伸手扶她坐下时,孩子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喊着“爸爸”。春雨来到“济慈之家”后,经常喊头痛,检查后得出的结论是:脑中有恶性肿瘤,因此造成失明。

孩子疼痛难忍,医院专家决定手术。吉勇为小春雨筹集了80多万元,做了3次大手术,仍然没有阻止病情的恶化。吉勇说,那阵子是他和李香梅最无助的时候,这个坚强乐观的法国爸爸直抹眼泪。在医院住了3个星期后,她被转到北京一家临终关怀福利机构。

冬季来临前,小春雨昏迷了两天。吉勇和李香梅来到小姑娘身边。一天夜里,昏迷许久的春雨突然喊着“妈妈,妈妈”,李香梅凑过去拉着孩子的手,哽咽着答应着。几分钟后,小春雨却一脸安详地永远睡着了。吉勇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

令这对法国夫妻最自豪的是23岁的丽琴,她是“济慈之家”盲童学校中年龄最大的,来自贵州大山深处。性格开朗、记忆力强的丽琴,在盲童学校学习很优秀,盲文很快被她掌握,还学会了电脑。

9年前,一位和吉勇夫妇要好的美国女教师来这里做义工,她很快看出了丽琴的学习天赋,她问丽琴:“想不想到美国读书?”丽琴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读大学。”

这年秋天,丽琴来到美国读高中,3年后,考入纽约的一所大学。丽琴每个星期都会给吉勇夫妇打来越洋电话,后来还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济慈之家”。“这些孩子都是很优秀的,虽然他们身体有缺陷,但他们都是最棒的。”丽琴说。

13年来,这对法国夫妻义务救助了100多名中国孤儿盲童,不仅为这个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了较好的住宿和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这些盲童提供英语、法语教育和其他技能培训。

“我有一些盲人朋友,他们在法国做律师、当钢琴教师甚至是雕塑家,和健全人没什么区别。我觉得我的孩子们也完全可以做到!”讲到这里,李香梅充满自信。

(责编 悬塔塔)

猜你喜欢

济慈盲童春雨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Blind boy touches netizens with song of hope盲童用希望之歌感动网民
春雨
春雨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歌唱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