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之王:后母戊鼎

2014-09-09

小学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饕餮考古学家青铜器

国宝名片

姓名:后母戊鼎

曾用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出生年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后期)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

现居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听说过“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吧,它是用来形容人说话有分量,一句话就有九个鼎那么重。为什么是九个鼎,而不是九个水壶、九个碗呢?因为鼎在我国古代是权利、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当然,早在7000多年前,鼎刚出现的时候可没这么金贵,那时的鼎只是个煮饭锅而已,而且还是用泥巴烧制的陶鼎。到了商朝,鼎才一下子高贵起来。制造鼎的材料也从泥巴变成了当时最贵重的合金——青铜。

鱼纹。据说右边的鼎耳是复制的,可是……对于大鼎来说,哪边是右边呀?

鼎耳上的图案

叫虎食人纹。两条恶

虎嘴巴里含着一个人头,不

过,这个被老虎咬的人为什么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恐惧呢?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个人是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他们自称能穿越生死,联通鬼神,所以被老虎咬自然不会害怕了。

饕餮纹是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图案。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只有头和嘴巴,没有身体的贪吃恶兽。据说这种恶兽是联系阴间和阳间的使者。

四条粗壮的鼎足竟然是空心的!外面都装饰有兽面纹。

首先让我们来百度一下“鼎”是个什么东西:在吃货眼里,它是可以煮各种肉类的大锅;而在严肃严谨以及严厉的考古学家眼里,鼎是一种“神器”——既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又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传说中,禹曾经铸造了九口鼎,用来象征九州大地。于是,自这个传说起,鼎便从不起眼的厨具变身为 “国家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这个大鼎,更是鼎界的佼佼者——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之王”后母戊鼎。那么,这口大“锅”究竟是凭借什么在青铜界称王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咱们古人有力量

“青铜时代”是紧随着“石器时代”后,人类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的时代。在古代,青铜被称为“受金”、“赐金”,比黄金还要宝贝。所以在当时,“最重”的后母戊鼎,可谓神一般的存在。

后母戊鼎到底有多重呢?这口高133厘米、长113厘米、宽79.2厘米的鼎重达832.84千克。在当时,它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并且在两三百名工匠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够铸造完成。

经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断定,后母戊鼎的铸造一共使用了20多块陶范,鼎身和鼎足都是一次浇铸而成,鼎耳则是后来再装范浇铸的。在仔细研究铜鼎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大鼎的鼎足居然是空心的!

咱们古人有智慧

难道这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1000多千克都拿得出,也不差那么一点吧。这究竟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鼎的鼎身器壁厚度大约是3~5厘米,而四足的直径则在15厘米以上。如果鼎足是实心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因为鼎足比鼎身厚很多,在浇铸完成后,必然是鼎身很快冷却,而鼎足则冷却得慢一些。当鼎身提前冷却后,未来得及冷却的鼎足支撑不住沉重的鼎身,鼎身与四足的连接处就可能会扭断。

不知道是因为已经有过失败的先例,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这个原理,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把鼎足铸成了空心的,从而避免了鼎身与四足连接处的扭断,为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咱们的祖先太牛了!”

独一无二的大鼎

若是你觉得,这样的神器当初若是多造几个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古代的铸造,可不是现在的批量生产。使用陶范法铸造的器具,铸造完成的那天,也就是陶范“英勇献身”的时刻。人们必须敲碎陶范,才能得到青铜成品。所以,古代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单就器形和重量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满足古人们的追求,他们还会给铜器加上一些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国宝后母戊鼎上,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兽纹、鱼纹等图案。这些纹饰,基本都属于凸纹——也就是凸出于大鼎表面的纹饰。而大鼎内部表明身份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则是在陶范表面用泥条堆出这三个字,之后铸造出的铜器上就会出现凹进去的文字。可以说,要完成这些,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命运坎坷

后母戊鼎和其他的青铜器一样,刚铸好时就像金子般泛着耀眼的光芒,整个商朝都为之疯狂。然而,不管它再牛,再大,再辉煌,最终还是被埋在了商都的废墟之下。直到1939年的那一天……

1939年,中华大地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突然想到自己脚下是块宝地,曾经先后发掘过上千座古墓,于是,他组织了一些同样境况的村民到荒地里去挖宝。

那天夜里,大家避开了日军的耳目,再次来到荒地,选定位

首先让我们来百度一下“鼎”是个什么东西:在吃货眼里,它是可以煮各种肉类的大锅;而在严肃严谨以及严厉的考古学家眼里,鼎是一种“神器”——既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又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传说中,禹曾经铸造了九口鼎,用来象征九州大地。于是,自这个传说起,鼎便从不起眼的厨具变身为 “国家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这个大鼎,更是鼎界的佼佼者——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之王”后母戊鼎。那么,这口大“锅”究竟是凭借什么在青铜界称王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咱们古人有力量

“青铜时代”是紧随着“石器时代”后,人类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的时代。在古代,青铜被称为“受金”、“赐金”,比黄金还要宝贝。所以在当时,“最重”的后母戊鼎,可谓神一般的存在。

后母戊鼎到底有多重呢?这口高133厘米、长113厘米、宽79.2厘米的鼎重达832.84千克。在当时,它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并且在两三百名工匠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够铸造完成。

经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断定,后母戊鼎的铸造一共使用了20多块陶范,鼎身和鼎足都是一次浇铸而成,鼎耳则是后来再装范浇铸的。在仔细研究铜鼎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大鼎的鼎足居然是空心的!

咱们古人有智慧

难道这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1000多千克都拿得出,也不差那么一点吧。这究竟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鼎的鼎身器壁厚度大约是3~5厘米,而四足的直径则在15厘米以上。如果鼎足是实心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因为鼎足比鼎身厚很多,在浇铸完成后,必然是鼎身很快冷却,而鼎足则冷却得慢一些。当鼎身提前冷却后,未来得及冷却的鼎足支撑不住沉重的鼎身,鼎身与四足的连接处就可能会扭断。

不知道是因为已经有过失败的先例,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这个原理,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把鼎足铸成了空心的,从而避免了鼎身与四足连接处的扭断,为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咱们的祖先太牛了!”

独一无二的大鼎

若是你觉得,这样的神器当初若是多造几个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古代的铸造,可不是现在的批量生产。使用陶范法铸造的器具,铸造完成的那天,也就是陶范“英勇献身”的时刻。人们必须敲碎陶范,才能得到青铜成品。所以,古代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单就器形和重量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满足古人们的追求,他们还会给铜器加上一些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国宝后母戊鼎上,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兽纹、鱼纹等图案。这些纹饰,基本都属于凸纹——也就是凸出于大鼎表面的纹饰。而大鼎内部表明身份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则是在陶范表面用泥条堆出这三个字,之后铸造出的铜器上就会出现凹进去的文字。可以说,要完成这些,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命运坎坷

后母戊鼎和其他的青铜器一样,刚铸好时就像金子般泛着耀眼的光芒,整个商朝都为之疯狂。然而,不管它再牛,再大,再辉煌,最终还是被埋在了商都的废墟之下。直到1939年的那一天……

1939年,中华大地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突然想到自己脚下是块宝地,曾经先后发掘过上千座古墓,于是,他组织了一些同样境况的村民到荒地里去挖宝。

那天夜里,大家避开了日军的耳目,再次来到荒地,选定位

当年发掘出后母戊鼎的地方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后母戊鼎遗址的下方有个巨大的甲字形大墓。戊的墓葬档次比商王的稍微低一些,不过比起商王的其他后妃,戊的陵墓能修在商王墓群里已经算是地位很高了。

后母戊鼎可是

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青铜器之王哦!

endprint

国宝名片

姓名:后母戊鼎

曾用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出生年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后期)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

现居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听说过“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吧,它是用来形容人说话有分量,一句话就有九个鼎那么重。为什么是九个鼎,而不是九个水壶、九个碗呢?因为鼎在我国古代是权利、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当然,早在7000多年前,鼎刚出现的时候可没这么金贵,那时的鼎只是个煮饭锅而已,而且还是用泥巴烧制的陶鼎。到了商朝,鼎才一下子高贵起来。制造鼎的材料也从泥巴变成了当时最贵重的合金——青铜。

鱼纹。据说右边的鼎耳是复制的,可是……对于大鼎来说,哪边是右边呀?

鼎耳上的图案

叫虎食人纹。两条恶

虎嘴巴里含着一个人头,不

过,这个被老虎咬的人为什么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恐惧呢?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个人是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他们自称能穿越生死,联通鬼神,所以被老虎咬自然不会害怕了。

饕餮纹是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图案。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只有头和嘴巴,没有身体的贪吃恶兽。据说这种恶兽是联系阴间和阳间的使者。

四条粗壮的鼎足竟然是空心的!外面都装饰有兽面纹。

首先让我们来百度一下“鼎”是个什么东西:在吃货眼里,它是可以煮各种肉类的大锅;而在严肃严谨以及严厉的考古学家眼里,鼎是一种“神器”——既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又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传说中,禹曾经铸造了九口鼎,用来象征九州大地。于是,自这个传说起,鼎便从不起眼的厨具变身为 “国家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这个大鼎,更是鼎界的佼佼者——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之王”后母戊鼎。那么,这口大“锅”究竟是凭借什么在青铜界称王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咱们古人有力量

“青铜时代”是紧随着“石器时代”后,人类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的时代。在古代,青铜被称为“受金”、“赐金”,比黄金还要宝贝。所以在当时,“最重”的后母戊鼎,可谓神一般的存在。

后母戊鼎到底有多重呢?这口高133厘米、长113厘米、宽79.2厘米的鼎重达832.84千克。在当时,它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并且在两三百名工匠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够铸造完成。

经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断定,后母戊鼎的铸造一共使用了20多块陶范,鼎身和鼎足都是一次浇铸而成,鼎耳则是后来再装范浇铸的。在仔细研究铜鼎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大鼎的鼎足居然是空心的!

咱们古人有智慧

难道这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1000多千克都拿得出,也不差那么一点吧。这究竟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鼎的鼎身器壁厚度大约是3~5厘米,而四足的直径则在15厘米以上。如果鼎足是实心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因为鼎足比鼎身厚很多,在浇铸完成后,必然是鼎身很快冷却,而鼎足则冷却得慢一些。当鼎身提前冷却后,未来得及冷却的鼎足支撑不住沉重的鼎身,鼎身与四足的连接处就可能会扭断。

不知道是因为已经有过失败的先例,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这个原理,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把鼎足铸成了空心的,从而避免了鼎身与四足连接处的扭断,为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咱们的祖先太牛了!”

独一无二的大鼎

若是你觉得,这样的神器当初若是多造几个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古代的铸造,可不是现在的批量生产。使用陶范法铸造的器具,铸造完成的那天,也就是陶范“英勇献身”的时刻。人们必须敲碎陶范,才能得到青铜成品。所以,古代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单就器形和重量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满足古人们的追求,他们还会给铜器加上一些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国宝后母戊鼎上,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兽纹、鱼纹等图案。这些纹饰,基本都属于凸纹——也就是凸出于大鼎表面的纹饰。而大鼎内部表明身份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则是在陶范表面用泥条堆出这三个字,之后铸造出的铜器上就会出现凹进去的文字。可以说,要完成这些,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命运坎坷

后母戊鼎和其他的青铜器一样,刚铸好时就像金子般泛着耀眼的光芒,整个商朝都为之疯狂。然而,不管它再牛,再大,再辉煌,最终还是被埋在了商都的废墟之下。直到1939年的那一天……

1939年,中华大地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突然想到自己脚下是块宝地,曾经先后发掘过上千座古墓,于是,他组织了一些同样境况的村民到荒地里去挖宝。

那天夜里,大家避开了日军的耳目,再次来到荒地,选定位

首先让我们来百度一下“鼎”是个什么东西:在吃货眼里,它是可以煮各种肉类的大锅;而在严肃严谨以及严厉的考古学家眼里,鼎是一种“神器”——既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又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传说中,禹曾经铸造了九口鼎,用来象征九州大地。于是,自这个传说起,鼎便从不起眼的厨具变身为 “国家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这个大鼎,更是鼎界的佼佼者——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之王”后母戊鼎。那么,这口大“锅”究竟是凭借什么在青铜界称王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咱们古人有力量

“青铜时代”是紧随着“石器时代”后,人类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的时代。在古代,青铜被称为“受金”、“赐金”,比黄金还要宝贝。所以在当时,“最重”的后母戊鼎,可谓神一般的存在。

后母戊鼎到底有多重呢?这口高133厘米、长113厘米、宽79.2厘米的鼎重达832.84千克。在当时,它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并且在两三百名工匠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够铸造完成。

经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断定,后母戊鼎的铸造一共使用了20多块陶范,鼎身和鼎足都是一次浇铸而成,鼎耳则是后来再装范浇铸的。在仔细研究铜鼎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大鼎的鼎足居然是空心的!

咱们古人有智慧

难道这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1000多千克都拿得出,也不差那么一点吧。这究竟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鼎的鼎身器壁厚度大约是3~5厘米,而四足的直径则在15厘米以上。如果鼎足是实心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因为鼎足比鼎身厚很多,在浇铸完成后,必然是鼎身很快冷却,而鼎足则冷却得慢一些。当鼎身提前冷却后,未来得及冷却的鼎足支撑不住沉重的鼎身,鼎身与四足的连接处就可能会扭断。

不知道是因为已经有过失败的先例,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这个原理,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把鼎足铸成了空心的,从而避免了鼎身与四足连接处的扭断,为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咱们的祖先太牛了!”

独一无二的大鼎

若是你觉得,这样的神器当初若是多造几个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古代的铸造,可不是现在的批量生产。使用陶范法铸造的器具,铸造完成的那天,也就是陶范“英勇献身”的时刻。人们必须敲碎陶范,才能得到青铜成品。所以,古代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单就器形和重量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满足古人们的追求,他们还会给铜器加上一些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国宝后母戊鼎上,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兽纹、鱼纹等图案。这些纹饰,基本都属于凸纹——也就是凸出于大鼎表面的纹饰。而大鼎内部表明身份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则是在陶范表面用泥条堆出这三个字,之后铸造出的铜器上就会出现凹进去的文字。可以说,要完成这些,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命运坎坷

后母戊鼎和其他的青铜器一样,刚铸好时就像金子般泛着耀眼的光芒,整个商朝都为之疯狂。然而,不管它再牛,再大,再辉煌,最终还是被埋在了商都的废墟之下。直到1939年的那一天……

1939年,中华大地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突然想到自己脚下是块宝地,曾经先后发掘过上千座古墓,于是,他组织了一些同样境况的村民到荒地里去挖宝。

那天夜里,大家避开了日军的耳目,再次来到荒地,选定位

当年发掘出后母戊鼎的地方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后母戊鼎遗址的下方有个巨大的甲字形大墓。戊的墓葬档次比商王的稍微低一些,不过比起商王的其他后妃,戊的陵墓能修在商王墓群里已经算是地位很高了。

后母戊鼎可是

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青铜器之王哦!

endprint

国宝名片

姓名:后母戊鼎

曾用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出生年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后期)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

现居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听说过“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吧,它是用来形容人说话有分量,一句话就有九个鼎那么重。为什么是九个鼎,而不是九个水壶、九个碗呢?因为鼎在我国古代是权利、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当然,早在7000多年前,鼎刚出现的时候可没这么金贵,那时的鼎只是个煮饭锅而已,而且还是用泥巴烧制的陶鼎。到了商朝,鼎才一下子高贵起来。制造鼎的材料也从泥巴变成了当时最贵重的合金——青铜。

鱼纹。据说右边的鼎耳是复制的,可是……对于大鼎来说,哪边是右边呀?

鼎耳上的图案

叫虎食人纹。两条恶

虎嘴巴里含着一个人头,不

过,这个被老虎咬的人为什么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恐惧呢?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个人是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他们自称能穿越生死,联通鬼神,所以被老虎咬自然不会害怕了。

饕餮纹是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图案。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只有头和嘴巴,没有身体的贪吃恶兽。据说这种恶兽是联系阴间和阳间的使者。

四条粗壮的鼎足竟然是空心的!外面都装饰有兽面纹。

首先让我们来百度一下“鼎”是个什么东西:在吃货眼里,它是可以煮各种肉类的大锅;而在严肃严谨以及严厉的考古学家眼里,鼎是一种“神器”——既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又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传说中,禹曾经铸造了九口鼎,用来象征九州大地。于是,自这个传说起,鼎便从不起眼的厨具变身为 “国家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这个大鼎,更是鼎界的佼佼者——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之王”后母戊鼎。那么,这口大“锅”究竟是凭借什么在青铜界称王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咱们古人有力量

“青铜时代”是紧随着“石器时代”后,人类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的时代。在古代,青铜被称为“受金”、“赐金”,比黄金还要宝贝。所以在当时,“最重”的后母戊鼎,可谓神一般的存在。

后母戊鼎到底有多重呢?这口高133厘米、长113厘米、宽79.2厘米的鼎重达832.84千克。在当时,它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并且在两三百名工匠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够铸造完成。

经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断定,后母戊鼎的铸造一共使用了20多块陶范,鼎身和鼎足都是一次浇铸而成,鼎耳则是后来再装范浇铸的。在仔细研究铜鼎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大鼎的鼎足居然是空心的!

咱们古人有智慧

难道这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1000多千克都拿得出,也不差那么一点吧。这究竟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鼎的鼎身器壁厚度大约是3~5厘米,而四足的直径则在15厘米以上。如果鼎足是实心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因为鼎足比鼎身厚很多,在浇铸完成后,必然是鼎身很快冷却,而鼎足则冷却得慢一些。当鼎身提前冷却后,未来得及冷却的鼎足支撑不住沉重的鼎身,鼎身与四足的连接处就可能会扭断。

不知道是因为已经有过失败的先例,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这个原理,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把鼎足铸成了空心的,从而避免了鼎身与四足连接处的扭断,为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咱们的祖先太牛了!”

独一无二的大鼎

若是你觉得,这样的神器当初若是多造几个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古代的铸造,可不是现在的批量生产。使用陶范法铸造的器具,铸造完成的那天,也就是陶范“英勇献身”的时刻。人们必须敲碎陶范,才能得到青铜成品。所以,古代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单就器形和重量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满足古人们的追求,他们还会给铜器加上一些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国宝后母戊鼎上,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兽纹、鱼纹等图案。这些纹饰,基本都属于凸纹——也就是凸出于大鼎表面的纹饰。而大鼎内部表明身份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则是在陶范表面用泥条堆出这三个字,之后铸造出的铜器上就会出现凹进去的文字。可以说,要完成这些,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命运坎坷

后母戊鼎和其他的青铜器一样,刚铸好时就像金子般泛着耀眼的光芒,整个商朝都为之疯狂。然而,不管它再牛,再大,再辉煌,最终还是被埋在了商都的废墟之下。直到1939年的那一天……

1939年,中华大地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突然想到自己脚下是块宝地,曾经先后发掘过上千座古墓,于是,他组织了一些同样境况的村民到荒地里去挖宝。

那天夜里,大家避开了日军的耳目,再次来到荒地,选定位

首先让我们来百度一下“鼎”是个什么东西:在吃货眼里,它是可以煮各种肉类的大锅;而在严肃严谨以及严厉的考古学家眼里,鼎是一种“神器”——既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又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传说中,禹曾经铸造了九口鼎,用来象征九州大地。于是,自这个传说起,鼎便从不起眼的厨具变身为 “国家的象征”。

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这个大鼎,更是鼎界的佼佼者——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青铜之王”后母戊鼎。那么,这口大“锅”究竟是凭借什么在青铜界称王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咱们古人有力量

“青铜时代”是紧随着“石器时代”后,人类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的时代。在古代,青铜被称为“受金”、“赐金”,比黄金还要宝贝。所以在当时,“最重”的后母戊鼎,可谓神一般的存在。

后母戊鼎到底有多重呢?这口高133厘米、长113厘米、宽79.2厘米的鼎重达832.84千克。在当时,它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并且在两三百名工匠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够铸造完成。

经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断定,后母戊鼎的铸造一共使用了20多块陶范,鼎身和鼎足都是一次浇铸而成,鼎耳则是后来再装范浇铸的。在仔细研究铜鼎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大鼎的鼎足居然是空心的!

咱们古人有智慧

难道这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1000多千克都拿得出,也不差那么一点吧。这究竟是为什么?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鼎的鼎身器壁厚度大约是3~5厘米,而四足的直径则在15厘米以上。如果鼎足是实心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因为鼎足比鼎身厚很多,在浇铸完成后,必然是鼎身很快冷却,而鼎足则冷却得慢一些。当鼎身提前冷却后,未来得及冷却的鼎足支撑不住沉重的鼎身,鼎身与四足的连接处就可能会扭断。

不知道是因为已经有过失败的先例,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这个原理,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把鼎足铸成了空心的,从而避免了鼎身与四足连接处的扭断,为此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咱们的祖先太牛了!”

独一无二的大鼎

若是你觉得,这样的神器当初若是多造几个就好了,那你可就错了!古代的铸造,可不是现在的批量生产。使用陶范法铸造的器具,铸造完成的那天,也就是陶范“英勇献身”的时刻。人们必须敲碎陶范,才能得到青铜成品。所以,古代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单就器形和重量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满足古人们的追求,他们还会给铜器加上一些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国宝后母戊鼎上,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兽纹、鱼纹等图案。这些纹饰,基本都属于凸纹——也就是凸出于大鼎表面的纹饰。而大鼎内部表明身份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则是在陶范表面用泥条堆出这三个字,之后铸造出的铜器上就会出现凹进去的文字。可以说,要完成这些,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命运坎坷

后母戊鼎和其他的青铜器一样,刚铸好时就像金子般泛着耀眼的光芒,整个商朝都为之疯狂。然而,不管它再牛,再大,再辉煌,最终还是被埋在了商都的废墟之下。直到1939年的那一天……

1939年,中华大地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突然想到自己脚下是块宝地,曾经先后发掘过上千座古墓,于是,他组织了一些同样境况的村民到荒地里去挖宝。

那天夜里,大家避开了日军的耳目,再次来到荒地,选定位

当年发掘出后母戊鼎的地方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后母戊鼎遗址的下方有个巨大的甲字形大墓。戊的墓葬档次比商王的稍微低一些,不过比起商王的其他后妃,戊的陵墓能修在商王墓群里已经算是地位很高了。

后母戊鼎可是

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青铜器之王哦!

endprint

猜你喜欢

饕餮考古学家青铜器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它就是饕餮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五月星空的饕餮盛宴
饕餮一夏 珍馐巡礼
考古学家手铲下的“巨石阵”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