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问题导学”,促“高效课堂”

2014-09-05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导学意识

郭 敏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0)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相当好的课堂,它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和低效性而言的,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从笔者从事的高中政治学科来看,目前传统政治课教学中死板与空洞的说教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更泯灭学生的创新精神,极大地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无论是为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还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高效课堂建设都具有紧迫性。

那么,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如何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呢?

我认为完全可以“巧借东风”——目前我校正构建并实施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设置课堂中心问题为把手,以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面临的问题,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绝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它需要通过师生之间以“问题”为连接点的对话、合作、交流等多种课堂方式,主动探索获得问题的答案。这绝不是教师填鸭式的灌溉,也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它有利于学生思维潜能得到最大化的挖掘,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那么,我们该如何以“问题导学”为把手,构建高效政治课堂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具体研究方法:

1.问题交流——“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据说,在国外,一些人热衷于在中国餐馆举行会餐,因为餐桌上有一块可以旋转的圆盘摆放美味佳肴,圆桌呈现出来的柔和感使就餐者很容易产生 “亲切的关系”、“融洽的气氛与感受”,人们把对圆桌产生的心理效应简称为“圆桌效应”。

“问题导学”的课堂中应该充分运用这种“圆桌效应”,通过打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加大兴趣激发、启发诱导、鼓励思维的力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为主动求知探索,让学生既能在“圆桌”上享受到美味,又能在“圆桌”旁的谈笑风生中获得思维上的拓展。

在高三下学期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这一方法的运用。这一时期,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已经比较充足,而时政和热点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为了应对高考侧重分析问题能力考查的需要,我充分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每天轮流由一个学生提出他非常关注的事例,接着请其他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点评,最后我运用教材知识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理性认识。半年来,关于 “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荣辱观”的讨论,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更有学生谈到“学生的德育量化考评机制”、“新课程与未来高考”等很多和自身相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我发现,不仅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了,而且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分析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教学相长,我也从中获益良多,真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问题对话——“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增强了,一切从学生“学”的角度和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可细细品味,却发现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比如,当学生的理解、表述、解题方法等一旦出现与教师设计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往往会巧妙地用 “对吗”、“是这样吗”、“再想想”、“谁帮帮他” 等言辞,很快把学生拖回教师教的轨道。看似活跃的课堂,实质却仍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按照教师期望进行的 “教学表演”,仍把学生当做“客体”,学生仍脱离“被动接受”的阴影,只不过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猜想老师需要什么”。

要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中,必须真正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和教师真正平等对话,通过双方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在语言交汇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当学生出现不同见解时,我们要学会说这样的话:“谈谈你的理解”,“题目里哪些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找出闪光点,指正不足,共同探究,共同成长。

某次考试中出现了一道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人们写诗作文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是为了”,很多同学错选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了释疑,课堂上我请做错题目的同学讲述了他的理由,他认为“推敲,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想’,这正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是我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抓住他的话,我重复并强调“你的意思是说‘推敲就是我们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他很肯定地点了头。我接着问:“那么我们想、推敲一件事或者一个问题,总是希望想出来的结果……”“符合客观”,他恍然大悟,错选的答案只是对“推敲”的哲学表达,而题目问的却是目的。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善于对待学生的见解,特别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的火花,这样才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走向自信。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想,这便是和谐师生关系体现的极致,这便是“问题导学”实施的基础,这便是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的起步。

3.问题拓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题导学”的课堂要求学生面对提出的问题,通过特定的情境,找出问题的答案。在上矛盾概念一课时,碰巧校长推门听课,课上我旁征博引,广泛举例解释矛盾的对立统一,自我感觉特别好,下课后,我等着接受表扬,结果校长轻描淡写地表扬了我几句后给我提了一条建议,他说:“除了那些寓言、故事,能否想想看怎么把政治课堂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结合起来。”这条建议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问题拓展能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一点,如讲到“矛盾普遍性”问题时,我限定范围,让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各学科中找到具体矛盾;在讲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时,我引导学生用物理中水的三态变化、音乐中音符的变化加强理解。实践证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问题进行拓展,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间的融合,这种做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往往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新概念举一反三地理解,更使他们逐渐形成“生活处处皆政治”的想法,随时随地用政治观点分析身边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拓展,跳出政治学科,以全新的视角、广阔的视野审视政治学科的内容时,往往能更高、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它,这样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呢?

4.问题调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幼小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的,却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因此,学生稚嫩的生命需要得到老师的滋养和浸润,得到生活的体验和锤炼。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学目的仍侧重于知识,忽略对学生社会生活的体验和锤炼。因此,在“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和启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他们获得的才是有生命的、流动的知识,才是能运用于实际的知识,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记得在教授“股票”这一内容时,我按照备好的课按部就班地仔细讲解知识点,抬头一看,讲台下的学生一脸茫然。这时我才意识到,股票对于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学生似乎太遥远了,难怪他们虽然很有兴趣却苦于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呢?我突然想到,我们周围就有证券交易所,我们身边就有股民,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呢?于是,我布置学生展开调查活动,让他们置身股票海洋了解熊市和牛市,了解股票的面额和价格……同学们发现,所学的股票理论在交易所得到了印证,股民们对股市的反应也印证了股票理论的正确性。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分享了体验的快乐,又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变成了生机勃勃的高效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一门“文化知识课”,更应该是一门“生命体验课”。因此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才是真正让他们走进课堂、走近知识。

总之,我们要以“问题导学”为抓手,增强学生的问题交流意识,采用双向的问题对话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机拓展,对问题进行实际调查。这样的课堂必将是生动的、生成的、生活化的、充满生机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课堂。

[1]丛书编委会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竹林.打造磁性高效政治课堂[J].教学与管理,2012(12).

[3]黄胜.拿来就用的心理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03.

[4]黄法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17).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导学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