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措施

2014-09-05黄晓梅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关怀人文

黄晓梅 吴 莹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182)

当代大学教育涵盖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因此,人文关怀理念应当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是其优良品格发展、优秀品德培养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人文体验与实践,还要依托高校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人文知识的传授。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所谓“人文”,其内在涵义涉及多个方面,其包括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个性、生存与生活意义、理想、命运等多个范畴。

本文研究的人文关怀包含三层含义:“生命关怀、生活关怀、理想价值关怀。”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性产物。

近年来,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理性价值取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教育功能的单一性,片面强调知识的增益、能力素质的提高,而不能真正重视教育的生命关怀与人文价值。高校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协调全面发展,更要回到教育的本源:理解、尊重、关怀生命的终极意义。受教育是生命发展的一种需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存在于教育世界中,关照生命的本质及其意义、回归生命本真、直面、珍视、热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应被每一个个体所接受。大学生应充分领悟、体验生命关怀的意义和价值,从有限的现实生活中领悟人生的无限意义,从短暂的世俗生命中体味永恒的幸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证明生命的意义。

关照生活、珍惜情感是教育生活关怀的内在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具有丰富、深刻、理性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情趣会令人振奋、达观、向上、富于爱心,是人生命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教育管理者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引导大学生生活体验,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生命带给自己的种种快乐与滋养,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对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分析,积极扬弃。

尼采说:“人只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尼采所说的生存理由就是通常指的人生目标与人生理想。如果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与人生的理想价值,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可以原地踏步、可以堕落,更有甚者可以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高校管理者应关照大学生的精神内涵,清晰地关注他们的理想与人生目标,让他们有对理想追求的执著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有重要社会价值的人。

二、“人文关怀”思想的历史渊源

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关怀,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以人为贵”的思想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他们的思想中强烈体现了以人为贵的理念。人是天地万物的精华,是天地之心和灵魂,最为珍贵。“言天因民而降之福,民所归者,天命之。天视听人君之行,用民为聪明”[1]这句话体现了以人为贵的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子·霸言》中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说的就是以人为本,建立霸业;政之兴废,人心所向是国之根本。人心所逆,政权即废。

“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孔子的儒家精神。人文精神中最突出的是“仁”与“爱”。 《论语》说:“泛爱众而亲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话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推崇仁、义、礼、智、信,倡导和为贵,重仁轻利,宽厚仁爱的文化精神内涵。大学生应弘扬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继承以文化人的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精神涵养,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梳理如下: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2]重视人的尊严和地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根源乃人的需要[3]。人应当需要有善德。亚里士多德也是围绕人和城邦展开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是其中心主旨。十四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确立了赞美人、尊重人、爱护人的主题思想,形成了宣传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人权的人文主义思潮,把人的思想从蒙昧和神秘的信仰、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伯尔曼说:“早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构成西方历史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是西方法律传统的源泉,还是西方其他社会思想和社会行为的源泉。”[4]

最具代表性的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讲道: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科目之间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学生自身的社会活动。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是社会改造的唯一方式。杜威认为教育即自然发展,他推崇教育的民主、自由、发展。人与生活为教育的中心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人文关怀的思想。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主要任务。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把共同富裕设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把人文关怀理念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理念之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全社会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理想与现实进一步拉近,人文精神更加突出,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支柱[5]。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当代某些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1.理想信念的退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信念是脊梁,支持不倒的灵魂;信念是灯塔,在苍茫大海中为我指引方向;信念是火把、是绿洲点亮希望”,这些名言警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学生理应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而如今,一些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诱惑、与生俱来的惰性,将人生的理想、信念、信条淹没。特别是“无网不在”的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人生,理想信念荡然无存。在虚拟的世界里迷失自我、放任自流、放逐精神、削平价值、远离崇高,让青春的光彩黯然失色,最终导致理想信念退化、宗旨观念淡化的现象屡屡发生。

2.道德意识的弱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下,某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出现相对弱化的现象。首先,他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逆反心理,对待传统美德带着一种嘲弄和轻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对纪律处分持无所谓的态度,忠厚老实的同学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先进模范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其次,人文关怀缺失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人情冷漠、人际交往困难,生活无目的、无意义,分不清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易于把自身陷入封闭的壳中,外界轻有触碰,便会极力反击,有的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3.生命教育淡化。

生命的困顿、严重的郁闷、无聊的纠结是部分大学的心结。生命教育的范畴丰富而多元,生命历程教育包括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慧教授指出,生命不能孤立存在,只能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每一个生命本身就是个体生命与周围生命个体所处环境的共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指出:“每个人都负有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的特殊责任。”每个人的生命,无论成功与失败,幸或不幸,都很宝贵。

四、当代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2002年,胡鞍钢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需要进行第二次战略转型,即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为中心。”[6]2010年,迟福林认为,中国1978年的第一次转型是经济体制改革,主题为解放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中国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社会阶段,中国需求进入战略性升级,社会矛盾呈现阶段性特征,GDP为导向增长主义难于持续下去,走向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第二次转型成为历史客观趋势[7]。迟福林的第二次转型与金耀基先生的观点吻合,金耀基认为2009年我国进入转型期的另一个30年,而这三十年将完成百年来的重大命题,现代转向[8]。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加速世俗化。许纪霖认为,中国在连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存在最基本的核心价值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另一方面是精神灵魂的相对空虚。伦理实用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泛滥成灾。部分大学生陷于普遍的价值失落与认同迷失之中[9]。有调查指出,“寒门弟子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10]。

2.学术上出现某些腐败、不正之风。

近年来,学术腐败、金钱至上之风越演越烈。代考现象被大学生戏称为“枪手”,而枪手的条件只有一个:经济报酬。无论是专业考试、英语考级、职称考试,还是考研、论文,都可以找到枪手代替,此现象已然成为高校公开的风景,广告贴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这种腐败之风、不正之风,毒害了年轻大学生的灵魂,直接导致他们精神追求放松。此种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文关怀弱化、缺失,从某种意义说,人文关怀是以一种更加理性深入的方式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与腐败不正之风势不两立的。

3.理论工作有所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2010年市场经济体制建成,原有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发生变化,外来思想的影响,多元思潮的冲击,某些大学生原有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分辨是非的理论阐释往往力不从心。新世纪某些大学生的理论储备明显缺乏,理论研究滞后。从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忽视从人的角度教育引导,导致某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五、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失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要让学生在学校获得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前提就是学校首先要提供全方位主体式的教育、管理与培养。以高校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服务来说,当前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服务,予以人文关怀,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大环境。

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大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载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引领性,可以引导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把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人文气息,接受正能量,接受美的陶冶和熏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并通过举行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努力让学生体验被尊重、被关爱、被理解的精神满足。强化教育功能,如将感恩教育、安全教育、节俭教育、环保教育等渗透其中,从多方面营造人文关怀的理念,织成一张充满人文关怀的爱心网。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说,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给他们平等自由的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懂得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自我负责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教育目的。在现实管理中,学生应当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11]。人文关怀关注的是鲜活的生命,所以充分地尊重人、肯定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关键。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途径,对性格开朗的学生,就要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对性格内向、忧郁的学生,要以情动人、行多于言;对性格刚烈的学生,要用词得当、一事一谈,不求全责备。

2.建立人文关怀的相关制度。

制度建设是人文关怀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学生人文关怀信息收集制度。从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个人进行全方位人文关怀信息收集,做到不出错、不遗漏。完善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信息收集制度,及时、正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人文关怀信息。

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制度,根据大学生的教育规律和不同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分层次、分年级、分类别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分阶段实施人文关怀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民主、爱国、理想信念、道德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全面发展。

最后,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关怀实施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效果评估制度包括人文关怀教育内容、主体、方式、标准、成效等方面,采取实地调查、评估访谈、案例研究、网络测评等多样化的形式交叉进行。实施效果及时反馈制度可以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为决策者的重要依据。

3.加强人文关怀的载体建设。

加强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载体建设,包括网络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势必推动人文关怀教育的顺利实施。

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是大学生网络载体的主阵地、主战场。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友,甚至消费大多在网络上进行,教育者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多向性、趣味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正确、积极的信息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进行渗透教育。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文化载体包括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大学精神作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它关注着人的精神发展,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怀有使命感[12]。大学非大楼也,而是大思想也。大学校园里应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大餐,引导学生畅游知识海洋,在知识的殿堂里净化心灵,提升品位。

加强活动载体建设,人文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生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人文精神,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人,需要把所拥有的人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体认、感悟、内化。注重人文关怀活动载体建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利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学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真正实现人文关怀教育。

[1]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8.

[2]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2.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8.

[4][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中译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642.

[5]王健,吴剑,罗小亮.人文关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J].前沿,2008,10.

[6]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J].战略管理,2002(3).

[7]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处在十字路口的发展方式转变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李怀宇,金耀基.“现代转向”就在下个三十年[N].时代周报,2009.4,30.

[9]许纪霖.中国凭什么统治世界[J].文化纵横,2010(3).

[10]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弟子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N].南方周末,2011,8,4.

[11]纪逗.我国文化模式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12]任雪萍.校园人文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浙江大学学报,2006,12.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关怀人文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