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儒家“礼学”的社会和谐智慧

2014-09-05王明雪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礼学礼记礼乐

王明雪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评儒家“礼学”的社会和谐智慧

王明雪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儒家依“礼”构建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的等级社会,礼的本质在于“促和”、“止乱”,在“和而不同”和圣王明君观念的指导下,儒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和处事模式。

儒家 礼教 和谐

儒家礼学思想发端于“乱世”,“礼崩乐坏”的现实促使儒家选择“克己复礼”的道路,力图通过恢复理想的西周礼制,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消弭社会秩序失范和冲突。儒家“和”的观念奠定了礼学大厦的根基。

一、礼的本质在于“促和”、“止乱”

社会秩序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秩序首先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要保持社会和谐和稳定,必须兼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双方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儒家依“礼”构建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的等级社会,既要明确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又要人人相亲、和谐相处。

儒家礼学强调,圣人制礼要“辟于人义”,即通晓“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义”(《礼记·中庸》)。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的社会关系都是相互对应的,都建立在双方合作互动基础之上,需要相互关照彼此之间的情感、利益和个性。社会是否和谐,取决于双方遵守礼的要求和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儒家礼学所谓的“和”,是“和而不同”,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单极的、片面的社会交往方式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破裂。

与“和”相对的是“争”,总的说来,儒家的“礼”是反对或者抑制“争”的。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荀子在阐释“礼”的起源和功能时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可见,礼的重要功能是为了防止物欲横流的“争”。

《礼记·经解》在阐述“礼”的作用时强调:“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这里,通过君民之间的关系阐释“和”、“仁”、“信”、“义”,实质上是在塑造儒家所期盼的“圣王”、“明君”形象,从深层次体现了儒家的理想追求和政治抱负。

二、礼学的社会和谐之道

在这种“和而不同”和圣王明君的观念指导下,儒家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处事模式。

1.爱人礼敬的为政之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礼记·大传》)。儒家所施的“人道”,可以归结为“敬让之道”(《礼记·经解》)。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同样,孟子也强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记·礼器》)。将“爱与敬”作为为政之本,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民主精神。

2.待人接物的忠恕之道。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大学》)。

3.谦逊宽容的交往之道。《礼记·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君子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推崇的忠恕、谦逊和宽容之道,不是息事宁人的无原则的谦让和纵容,不是自我屈辱,这一点在儒家如何处理德与怨的关系上讲的十分清楚。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礼记·表记》)。“以德报怨”就无法“报德”,实为平息暂时灾祸的苟且偷生之举。可见,儒家是反对以德报怨的。

4.礼乐相济的治国之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记·乐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记·仲尼燕居》)。由于礼与乐同源互济,因此“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对于君主治国来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礼记·仲尼燕居》)。

5.救世济民的圣君之道。在回答子夏何谓“民之父母”时,孔子说:“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孔子进一步解释,所谓“五至”,就是“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所谓“三无”,就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孙希旦解释道,“行三无”都是“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无声之乐,谓心之和而无待于声。无体之礼,谓心之敬而无待于事也。无服之丧,谓心之至诚恻怛而无待于服也”。联系此篇后文,孔子说夏禹、商汤、周文王“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其德“参于天地”,“三无私”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致五至”和“行三无”与“三无私”的实质内容完全一致,体现的是圣明君主胸怀天下,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哀乐相生,达到礼乐的至高境界,这就是儒家礼学心目中的圣明君主形象。

“和谐”精神要求社会交往双方共同遵守“礼”的规范,如果仅仅要求其中一方,就会造成社会关系失衡,就会导致“礼”的形式化、片面化、强制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儒家礼教获得百家“独尊”的政治地位,“礼”的尊重、和谐、民本的内涵被逐渐“吞噬”,温情脉脉的礼制变成了冷冰森严的专制,成为“吃人”的礼教。

社会既需要分工,更需要合作,社会秩序是分工和合作相互统一的结果。没有诚信就没有说服力,没有公平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关怀就没有向心力,关爱、谦让、宽容、公正等都是维持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儒家礼学所设计的“和谐”之道,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2008.

[2]刘松来,唐永芬.礼记开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龚建平.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礼学礼记礼乐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文明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