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宋爱情诗词中“同心结”意象的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2014-09-05周冉钱君婷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信物同心人物形象

周冉+钱君婷

摘要: 同心结作为最好的爱情信物,经过发展嬗变,最终在唐宋得以大规模呈现,其中人物形象塑造功能更是在唐宋诗词中得到全面显现,即通过对同心夫妻、恋爱男女、思妇、怨妇、才女艺妓等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同心结在唐宋爱情诗词中的独特意蕴与价值。

关键词: 唐宋爱情诗词同心结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所谓同心结,就是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作为爱情信物之一,同心结是男女相爱的一种象征。大部分同心结都是由彩色锦带编织而成的,也有用植物类材料编织成的同心结。例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闲将柳带,试结同心”等诗句中的同心结就是以柳条编织的。“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而“同心”意义的初步形成是在两汉时期。到了西晋,傅玄的《青青河边草》出现了“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的诗句,这是“同心结”三个字在诗词中的第一次完整显现。在这之后,同心结作为一种爱情信物,开始活跃在诗词中。唐宋时期,“同心结”作为爱情信物被频繁写入诗词。

一、唐宋爱情诗词中同心结意象繁盛的原因

“同心结”意象在唐宋爱情诗词中大量出现,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1.政治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晚唐社会动乱加剧,宋王朝也时有战事,使得爱情受到冲击,文人纷纷转向从爱情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男女双方都渴求同心美好的爱情,同心结正好能承载这样一份深情。

2.经济的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宋代结饰开始商业化,产生了专门出售结饰的店铺,结饰被广泛运用在家居装饰和服装等方面,使得同心结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使用群体开始扩大。因此,文人爱情诗词意象更容易选择同心结。

3.思想文化的原因

中国诗词领域注重表现含蓄朦胧之美,而“同心结”正是表达含蓄爱情的良好载体。唐宋时期“结艺”的发展达到鼎盛。同心结文化既然兴于唐宋,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表达必然十分突出。此外,大团圆的民族心理在唐宋时期表现得非常强烈。“同心结”具有“圆满”的意蕴,所以以“同心结”作为爱情信物出现在唐宋爱情诗词中,是得到当时社会认可的。

二、同心结在唐宋爱情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同心结”意象从生成到发展,体现了意义和功能不断完善的态势。考察唐宋时期的同心结,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同心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功能在爱情诗词中得到了全面展现,主要体现在对诗人自身形象、对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对作品中情感抒发对象的塑造。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分类:

1.同心同意、情意绵绵的夫妻形象

“同心结”的内蕴是“恩爱情深,永结同心”,然而诗词中同心结塑造同心同意、情意绵绵的有情夫妻形象却不多,孟郊的《结爱》是代表之作: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全诗用九个“结”字,写尽女子为即将远行的丈夫编同心结时的情深与难舍。女子亲手编织的同心结包含夫妻两人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决心,更有彼此缠绵悱恻的情怀。一对有情夫妻形象通过“同心结”勾勒出来,这样的形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爱情在用衣襟结同心的过程中超越了年龄乃至性别,只有女子守志不渝的坚定与男子早日归来的期盼。这样的形象似乎将爱情升华,也将同心结所传达的意蕴深化。古代女性借同心结倾诉相思与别情的作品还有唐代长孙佐辅的《答边信》、韦庄的《清平乐》等,这些爱情诗皆是借助同心结塑造同心同意、情意绵绵的夫妻形象。

2.人鬼殊途仍同心的悼亡形象

悼亡形象是唐宋爱情诗词中塑造的一类较特殊的形象,它往往与诗人自身经历密不可分,甚至就是诗人自身形象的隐喻。比如李商隐《李夫人三首》的第一首: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这首诗从表面看,是说一条带子不能打出好的同心结,实则诗人意在表达妻子不在,自己一个人无法结成美好的同心结。可见此时虽已人鬼殊途,但诗人仍情深难忘,不能一起打同心结成了诗人最大的遗憾。在这里,“同心结”衬托出一个苦苦悼念亡妻的诗人形象。

3.同心未结、矢志不渝的男女形象

古时爱情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许多自由相爱的男女之间的情缘总是遭到破坏、受到阻拦。许多诗歌往往就通过“同心结”的意象表达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真情的矢志不渝。张先的《千秋岁》表达的就是用“千千结”以示情感矢志不渝的男女形象。林逋的《相思令》更典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首词上阕表乡思,下阕寄相思。罗带打成结,象征定情,而这里“罗带同心结未成”,就意味着未能定情。林逋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大约是因为当时与意中人同心结未成,所以此诗应是林逋的自况。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同心结未成”所塑造的男女形象。

4.渴望永结同心的思妇形象

唐宋时期因征战迫使夫妻婚后别离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涌现出一大群思妇,她们对着同心结,怅然若失,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李白的《捣衣篇》就塑造了这样鲜明的思妇形象: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这里的同心结是床帐上的吊饰,是当初夫妻两人一起挂上去的,饱含夫妻间浓浓的恩爱。而现在,丈夫远在边塞,妻子独自对着同心结,在把极度的相思寄予边塞的夫君的同时,同心结也映衬了女主人公深深的沉痛感。足不出户的女子,一方面思念着远方的丈夫,惦念其安危和归期,另一方面又担心丈夫变心或阵亡。因此,同心结在这里塑造了一个无比厌战、极度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5.渴望同心的痴情才女、艺伎形象

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薛涛,在《春望词四首》中,两次用到同心结这个意象: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从“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的期许到“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悲叹,一个艺伎的相思和春天一同老去了,诗人只是希冀能把爱安放在一个忠诚而又热忱的男子身上,但一次次地付出却使“结同心”的梦幻破灭,这份痴情竟然连春风都不知。在“同心结”理想的破灭中,一个期盼真正爱情的痴情才女形象跃然纸上。此外,同心结在卢纶的《古艳诗》、冯延巳的《虞美人》等作品中还对沦落风尘却渴望真情的艺伎作了完整的塑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心结”作为爱情信物、一种意象,在唐宋爱情诗词中塑造出了丰富、典型的各类人物形象,并赋予了人物诗意的文学表达,展现出了“同心结”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强大功能。当然,除了以上的人物形象外,“同心结”还塑造了诸如征夫、贞女等人物形象。此外,同心结具有的人物形象塑造功能在明传奇、清代小说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在鉴赏唐宋爱情诗词或品析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同心结”这一意象,体悟其所蕴涵的独特人文意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明传奇中的爱情信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37-40.

[2]吕堃.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信物[D].辽宁师范大学,2006:10-12.

[3]程春亚.中晚明爱情剧信物的作用及文化意蕴解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5):6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0-230.

[5]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6.

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唐宋诗词研究》的实践成果。

指导老师:潘明福

猜你喜欢

信物同心人物形象
月亮是唯一的信物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同心逐梦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一物定情,一念相思
爱情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