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捂秋冻”与“室内外温差”

2014-09-02崔雨佳

祝您健康 2014年4期
关键词:居室平均气温温差

崔雨佳

通常人们对“春捂秋冻”的科学解释是这样的: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一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而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然会降10~20℃,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和防病。

近些年,我国气候专家通过对春季和秋季居室内外温度的观测分析,把“室内外温差”作为一种气候指标。以此进一步佐证“春捂秋冻”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春季和秋季的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日趋下降。只要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即可受寒致病。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很有关系。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平均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平均气温高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正值。这就很容易解释“春捂秋冻”了: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较冷的室内,如果不多穿些衣服捂一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一些衣服。

在同纬度国家中,我国的“冬冷夏热”最为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室内外温差也最大。春季的晴日,室外温度较高,而室内较低,如不注意“春捂”,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寒感冒。秋季一般是“早晚凉,中午热”,而“热”在室内,“凉”在室外,常常“薄衣”就能“御寒”,也就是说,衣服穿少一点也不感觉到有多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

当然,用春季和秋季的“室内外温差”来解释“春捂秋冻”,也是着眼于气候趋势和一般情况(连日阴雨时,室内外温差就不明显)。尤其现在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都住上了楼房,除一楼和顶层外,室内外温差有所减少。即便如此,对一些年老体弱者来说,哪怕只有2~3℃的温差,时间稍长也是容易致病的。

(编辑 汤知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居室平均气温温差
老年人冬季居室应注意什么
北方冬季养猪当心“四差”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温差“催甜”等
低级热温差发电器的开发应用研究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