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县人民心中永远的邓政委

2014-09-01李书生

中华儿女 2014年16期
关键词:涉县老区邓小平

李书生

凡是到革命老区涉县的人们,大都会到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去参观瞻仰,也都听导游员讲述过丁香和紫荆的传奇故事。这两棵树是邓小平与刘伯承、李达在1941年亲手栽种的,见证了129师在这里依靠群众、抗击敌寇的峥嵘岁月,也饱经了历史沧桑与战火洗礼。文革期间,为保护这两棵树,时任村武委会主任的张义库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们偷偷地移到大山里精心照料。之后,他又把这两棵树迁回到这里。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但是这两棵树挪过两次却依然春华秋实,生机勃勃。而且自1979年旧址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清明节前后,这两棵树都会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好像在默默地向驻足观看的游人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家革命家的辉煌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正值危急存亡之秋。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翌年1月,他接替张浩担任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29师的政治委员。1940年6月,邓小平、刘伯承率领129师司令部从山西省辽县(现左权县)桐峪镇出发,沿清漳河南下,进驻河北省涉县常乐村。同年12月,迁至赤岸村。赤岸之名,古来有之,意即红色的河岸。历史的惊人契合,已经为刘邓大军准备下了一个红色的司令部驻地。从此,邓小平在这里与其他129师的师首长及110多个党政军机关一道,战斗生活长达6年之久,在这里历任129师政委、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委等要职,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带领根据地军民建党、建军、建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建立起最大的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涉县人民共同谱写了团结抗战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功勋。

正如邓林同志说的那样,“涉县是我父亲戎马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长达6年的生活和战斗中,他和他的战友们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也和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同舟共济 骨肉亲情

在长达6年的战斗生活历程中,邓政委及129师将士与老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谱写了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不朽篇章,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和民族史上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抗日战争锤炼了129师这支钢铁威武之师,同样是战争使129师选择了涉县,并与涉县人民结下了相濡以沫、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在近6年血雨腥风的岁月里,129师将士在前方奋勇杀敌,力挽狂澜。而在129师浴血奋战的背后,就是涉县人民在默默无闻地倾其所能,不遗余力地支持抗战。男人参军参战、开荒烧炭,妇女织布做鞋、救护伤员,儿童也要站岗放哨、盘查值班,真正是全民动员、全民抗战。作为首府县,仅有14万人的涉县抗战期间就参军16000人,只有38000人的偏城县一次扩兵就达一个团,先后涌现出清漳团、井店连、河南店排等许多先进单位。解放战争期间,仅参加上党、平汉、太原三大战役的涉县人就达25000多人;从1940年到1948年,涉县组织担架队、自卫队达7万余人次;全县每年拿出1000万斤公粮,做10万双军鞋,腾出三分之一的房子供部队、机关居住。当时赤岸、王堡都是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却都驻有1000多八路军官兵。可以说是“把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把最后一粒米拿去充军粮,把最后一个亲人送去上战场”。

这种深情厚谊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生死扶助,也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甘苦与共。1941年至1943年,为抗旱度灾,邓小平同志亲自协同边区政府,研究修建漳南大渠并于1943年2月动工。期间,中共太行分局、129师、边区政府机关干部与涉县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邓政委甚至带病冒雨到工地和民工一起抬石垒堰,打钎修渠。仅一年多时间,27华里长的漳南大渠总体告捷,变3000多亩“望天收”为水浇田,年产量达70万斤,为涉县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群众称为“救命渠”、“幸福渠”传颂至今。有人编了首顺口溜来赞颂:“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邓政委,这水怎能流?”就是依靠着这种军民一心的强大合力,129师及根据地群众不仅改善了生活,共度了难关,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人数最多、最为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邓政委及129师将士与涉县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大爱真情。邓小平的女儿邓林、邓楠,刘伯承的女儿刘解先,黄镇的子女黄河、黄文等一些师首长子女都曾在涉县出生或生活过,他们好多都有个涉县的奶娘。所以即使抗战胜利直至建国以后,他们和老区人民依然保持着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邓小平同志虽然担任党和国家要职,却始终关心着老区建设和人民生活,邓政委一家人把涉县的事就当成自己家的事,一直在关注并给予巨大帮助。1977年底,涉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程耀峰到北京去出差并拜访邓小平同志。但当时重新工作的邓小平日理万机,就让女儿邓林代他看望程耀峰。见到“老家人”,邓林非常高兴地问这问那。当问及今年涉县的收成时,程耀峰随口答了句“不错”。可邓林马上纠正道:“不对,听爸爸他们说,今年涉县的收成不好。”程耀峰没想到老政委一家对涉县的情况这么了解,只好如实地反映了还有些地方吃不上水的情况。过了不久,小平同志亲自给河北省布置任务,省里拨付水利专款100万元并专门派专家来涉县研究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1985年,驻涉县的河北印染厂搬迁,要把热力车间卖掉。那时的涉县用电全靠县外输入,多么想有个自己的发电厂,可因为没钱,眼看着这个电厂就要另有所属。这时,涉县人把希望寄托在邓政委身上。连夜赶写了一份详实的报告赴京交给了邓林,10天之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下,省里将电厂无偿送给了涉县。转眼又到1992年,地处深山区的涉县为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准备建设炼钢厂,可资金成了大难题。涉县驻京办的同志们找到了黄镇夫人朱琳,朱琳又找到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并发动一家人想办法,最后顺利地从北京保利公司引资2300万元,筹建崇利制钢有限公司于当年投产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直到现在还是涉县的一大支柱企业。正当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时,1996年涉县突然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损失惨重。灾情牵动着老政委一家的心。8月22日,卓琳同志专门在北京军委办公厅接见了涉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工资收入1万元捐给了涉县。这一刻,在场人员无不感动地潸然泪下。

继承传统 励精图治

巍巍太行忆不完邓政委的丰功伟绩,绵绵漳水诉不尽邓政委和涉县人民的深情厚谊,勤劳质朴的涉县人民惟有用实际行动和发展成就来回馈和告慰心中永远的邓政委,并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行,永不懈怠!

1945年12月,根据战事需要,邓小平同志离开了生活战斗近6年的赤岸村,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横渡长江、解放大西南……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任在肩的邓政委再也没有机会重回涉县,不过多少年来,他却一直关注着涉县这片红色的热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光荣传统早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涉县人民永远牢牢记着邓政委的嘱托,不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还是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伊始,不论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顺境之中,还是在突遇特大洪灾的逆境之下,历届县委、政府班子始终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129师革命精神,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硬道理不放手,在建国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国电龙山电厂、天铁热轧板卷、金隅水泥等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户涉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快速发展,这个太行山深处的革命老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重点贫困县,变成拥有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魅力新涉县,已是百业兴旺,政通人和,“风展红旗如画”!

“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起来的涉县人民没有忘记敬爱的邓政委。在他88岁生日时,涉县特制了高88厘米的“长寿梅瓶”;90大寿时,涉县人民又自发组织敬送他老人家“九龙杯”;2001年,涉县群众自发组织并请中央美院教授设计雕刻了邓小平同志汉白玉塑像,纪念他们心中永远的老政委;2004年,河北省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在涉县隆重举办,129师司令部旧址广场周围,挤满了上千名从涉县各地自发前来纪念邓政委的群众;2007年,在省、市大力支持下,涉县在将军岭上重塑邓小平同志花岗岩塑像,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每年的清明节、建党日、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涉县都会组织举办全县性的祭奠或纪念活动,缅怀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每年自发组织前去129师司令部旧址参观瞻仰的工人、学生、驻涉部队官兵、机关干部、农民群众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邓政委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追缅。因为,革命的种子早已经深深埋藏于老区这片红色热土,革命的传统早已经默默地融入到涉县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中去,并将在口口相授和潜移默化中一辈辈传承和弘扬下去,感召和鼓舞涉县人民去踏上新的征程。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邓小平政委在涉县、在太行的光辉岁月,追忆这位世纪伟人的丰功伟绩,特作此文,以告慰我们的亲人邓小平,并寄托40万老区人民的崇高敬意和无尽思念。

(本文作者系中共河北涉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涉县老区邓小平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革命老区展新姿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红色读物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
核桃高接技术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