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2014-09-01毛伟华

北方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走出去内蒙古

毛伟华

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各具特色的天然绿色生态环境,全区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位居全国第二。草原面积13.2亿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居全国第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20人,是南方省区人口密度的5%,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的25%。丰富的土地资源,独特的自然气候,形成“黄金奶源带”、“优质葡萄酒种植区”、“马铃薯种薯种植区”、“玉米种植区”、“肉羊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绝大多数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壤保持无污染状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同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好景象,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品质的认同。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地区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消费量的54%来源内蒙古供给。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情况作了抽样调查,调查选择“谷道粮原”、“正隆谷物”、“二龙屯”、“清谷新禾”、“蒙羊牧业”、“蒙郭勒”、“锡盟额尔敦”、“科尔沁牛业”8个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8个品牌产品均在北京不同地理位置设直营店或者进社区超市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销售方式大致趋同,以零售、批发、发售礼品卡、会员制等方式。在直营店里,相互代销一些内蒙古特色产品。对8个品牌从产品价格、销售者可获性、产品包装类别、品牌认知度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

一、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情况

(一)产品价格

8个品牌均是以绿色农畜产品标志销售,产品价格与市场上普通农畜产品价格有差距。粮食类产品价格相对市场、超市里零售普通粮食产品价格高3倍左右,最贵的胚芽大米单价超过100元/kg,南瓜子单价80元/kg;肉类产品价格基本定位在中端偏下的消费水平,其中科尔沁牛肉价格相对其他3家肉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价格最高冷鲜牛肉里脊价格大约250元/kg,牛排价格大约376元/kg。

(二)消费者可获性

产品均设立在交通便利、消费者购买方便的社区或者超市。额尔敦肉业已经开展网点配送,相对其他产品而言消费人群范围更广。

(三)产品包装、性能

粮食类产品包装类别较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有简装、真空装、小包装、礼品装等,其中小包装主要是方便消费者即买即吃,方便储藏;肉类产品相对粮食类包装简易,以传统肉卷、肉片装为主,个别企业如蒙羊牧业、科尔沁牛业通过产品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产品分类包装。

(四)北京消费群体对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认知度逐渐增强

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次次曝光,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北京市场消费群体尽管对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认知度较差,但是因内蒙古耕地资源和草原资源丰富性,对内蒙古农畜产品信赖度较高,8家企业在北京市场销售利润每年毛利润30%左右,对自己品牌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信心指数很高,认为市场潜力很大,都有意扩大经营规模。

二、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遇见的问题

北京市场有3000多万人口消费群体,各消费行为差异较大,每一家企业直营店产品销售覆盖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口人群。因此,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在北京知名度还很低。面对大市场,小企业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遇见很多难题。

(一)高额的广告费用成本难以承受

广告效应是消费者了解某种产品并对此产品感兴趣最直接也是最快的一种方式。北京广告费用太高,一个小广告都将是百万以上广告费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是原料、销售两头在外,因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小。如果销售成本费用再增加,企业即将面临盈亏的临界点。因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宣传的广告费用过高,企业难以承受。

(二)增加店面或者进入大型超市成本太高,扩大品牌知名度范围负担很重

调研8家店面的负责人讲,企业想在不同区域增设直营店或者产品进大型超市,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提高产品影响力。但是北京市场相对上海较乱,进入大型超市的成本费用太高,利润空间很小;店面房租过高,一个40平米左右的店面前期需要投入大约50万元,在未预知市场消费前景如何的情况下,企业一般维持低风险的经营现状。

(三)企业面临原料成本升高和产品涨价双重压力

随着近几年物价指数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最终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的牛、羊、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和人工工资均在上涨,导致最终产品不得不涨。而人们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消费能力越来越保守,面对产品涨价,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四)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缺乏品牌保护和市场整合

内蒙古农畜产品种类繁多,同类产品有多个不同品牌,凭借着内蒙古辽阔天然牧场优势,宣传产品是有机、绿色食品。消费者购买时缺乏有效的质量信息传导机制,很难判断哪些产品才是真正有机、绿色产品,在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有些劣质产品会在区域品牌影响力下“搭便车”,以次充好,迫使质量高的经营者退出市场。如果区域品牌在市场中缺乏保护,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容易产生“柠檬市场”效应,劣品驱逐优品,导致区域品牌影响力提高非常困难。

三、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对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保护好绿色农畜产品供给基地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和草原资源是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基础条件,既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实现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价值,更要保护好这片还未被破坏的净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统一部署,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有序实现耕地休耕轮作的要求,政府对需要休耕轮作土地给予差异化补贴,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土地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一些生产准入标准不合格的企业,避免企业因原材料不足,恶意提高价格争抢原材料,扰乱原料市场,或者使用质量差的原料替代品生产的次品进入市场损害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

(二)按照内蒙古农牧业区域典型特征,建设标准化板块基地

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围绕粮食、蔬菜、马铃薯、肉牛肉羊等优势主导产品,建设“粮、油、薯、乳、肉、特”六大板块基地,实行连片种植、养殖,既能实现“专种专收”,降低因混种混收造成的成本损失,又能取得种植规模化效益。在政府良种补贴等政策调解下,通过农户与企业签单、收购,构建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利润形成与分配体系,既能提高农牧民收入,又给企业对原材料需求提供保障。通过板块基地标准化建设,将以往“一村一品”、“一旗(市)一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片一品”模式,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制度制约,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农户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小规模种植所带来的混种混收问题。

(三)选择京蒙合适区域,配套设立农畜产品交易集散地,为内蒙古农畜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

利用北京农业展销会、山东农业展销会等平台,结合内蒙古农畜产品展销,建立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吸引区外商投资,带动内蒙古农畜产品及生产加工企业先进技术、产业模式“走出去”。同时,利用金融企业支持农牧业“走出去”贴息贷款,农业银行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基金等,调动社会力量在内蒙古典型农牧业区域举办大型农畜产品展会,吸引外省区或国际农牧业先进技术、产业模式,促进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健康发展。

(四)积极探索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与国家(国际)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相适应的质量追溯制度

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建立统一标准的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调动企业、农户遵从追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性,这是提高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在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五)重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设

大多数农畜产品都属于易腐易烂产品,农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鲜是保证市场农畜产品持续供给的生命之源。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企业依据市场应该供给哪些产品和多少产品的问题,政府的功能是为企业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内蒙古农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主要是储藏、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和保鲜设施不完善所导致的。启动一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细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畜产品配送,提高绿色农畜产品运输服务业水平。通过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

(六)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加强品牌舆论宣传。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区内自给自足的供给和出省区的贸易的农畜产品经营者给予不同的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引导种类相同、品质相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使用统一品牌,政府要按照产品的原产地名称或者集体商标的原则来对该类地理品牌实施保护,提升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内质,尽快做大做强品牌。支持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组织开展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工作,建立农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对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七)制定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融资优惠政策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是农业生产属性的特殊性,不能构成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贷款。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成本过高,政府从“走出去”角度拓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融资渠道。

责任编辑:张莉莉

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各具特色的天然绿色生态环境,全区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位居全国第二。草原面积13.2亿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居全国第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20人,是南方省区人口密度的5%,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的25%。丰富的土地资源,独特的自然气候,形成“黄金奶源带”、“优质葡萄酒种植区”、“马铃薯种薯种植区”、“玉米种植区”、“肉羊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绝大多数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壤保持无污染状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同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好景象,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品质的认同。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地区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消费量的54%来源内蒙古供给。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情况作了抽样调查,调查选择“谷道粮原”、“正隆谷物”、“二龙屯”、“清谷新禾”、“蒙羊牧业”、“蒙郭勒”、“锡盟额尔敦”、“科尔沁牛业”8个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8个品牌产品均在北京不同地理位置设直营店或者进社区超市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销售方式大致趋同,以零售、批发、发售礼品卡、会员制等方式。在直营店里,相互代销一些内蒙古特色产品。对8个品牌从产品价格、销售者可获性、产品包装类别、品牌认知度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

一、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情况

(一)产品价格

8个品牌均是以绿色农畜产品标志销售,产品价格与市场上普通农畜产品价格有差距。粮食类产品价格相对市场、超市里零售普通粮食产品价格高3倍左右,最贵的胚芽大米单价超过100元/kg,南瓜子单价80元/kg;肉类产品价格基本定位在中端偏下的消费水平,其中科尔沁牛肉价格相对其他3家肉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价格最高冷鲜牛肉里脊价格大约250元/kg,牛排价格大约376元/kg。

(二)消费者可获性

产品均设立在交通便利、消费者购买方便的社区或者超市。额尔敦肉业已经开展网点配送,相对其他产品而言消费人群范围更广。

(三)产品包装、性能

粮食类产品包装类别较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有简装、真空装、小包装、礼品装等,其中小包装主要是方便消费者即买即吃,方便储藏;肉类产品相对粮食类包装简易,以传统肉卷、肉片装为主,个别企业如蒙羊牧业、科尔沁牛业通过产品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产品分类包装。

(四)北京消费群体对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认知度逐渐增强

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次次曝光,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北京市场消费群体尽管对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认知度较差,但是因内蒙古耕地资源和草原资源丰富性,对内蒙古农畜产品信赖度较高,8家企业在北京市场销售利润每年毛利润30%左右,对自己品牌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信心指数很高,认为市场潜力很大,都有意扩大经营规模。

二、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遇见的问题

北京市场有3000多万人口消费群体,各消费行为差异较大,每一家企业直营店产品销售覆盖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口人群。因此,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在北京知名度还很低。面对大市场,小企业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遇见很多难题。

(一)高额的广告费用成本难以承受

广告效应是消费者了解某种产品并对此产品感兴趣最直接也是最快的一种方式。北京广告费用太高,一个小广告都将是百万以上广告费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是原料、销售两头在外,因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小。如果销售成本费用再增加,企业即将面临盈亏的临界点。因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宣传的广告费用过高,企业难以承受。

(二)增加店面或者进入大型超市成本太高,扩大品牌知名度范围负担很重

调研8家店面的负责人讲,企业想在不同区域增设直营店或者产品进大型超市,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提高产品影响力。但是北京市场相对上海较乱,进入大型超市的成本费用太高,利润空间很小;店面房租过高,一个40平米左右的店面前期需要投入大约50万元,在未预知市场消费前景如何的情况下,企业一般维持低风险的经营现状。

(三)企业面临原料成本升高和产品涨价双重压力

随着近几年物价指数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最终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的牛、羊、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和人工工资均在上涨,导致最终产品不得不涨。而人们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消费能力越来越保守,面对产品涨价,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四)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缺乏品牌保护和市场整合

内蒙古农畜产品种类繁多,同类产品有多个不同品牌,凭借着内蒙古辽阔天然牧场优势,宣传产品是有机、绿色食品。消费者购买时缺乏有效的质量信息传导机制,很难判断哪些产品才是真正有机、绿色产品,在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有些劣质产品会在区域品牌影响力下“搭便车”,以次充好,迫使质量高的经营者退出市场。如果区域品牌在市场中缺乏保护,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容易产生“柠檬市场”效应,劣品驱逐优品,导致区域品牌影响力提高非常困难。

三、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对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保护好绿色农畜产品供给基地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和草原资源是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基础条件,既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实现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价值,更要保护好这片还未被破坏的净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统一部署,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有序实现耕地休耕轮作的要求,政府对需要休耕轮作土地给予差异化补贴,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土地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一些生产准入标准不合格的企业,避免企业因原材料不足,恶意提高价格争抢原材料,扰乱原料市场,或者使用质量差的原料替代品生产的次品进入市场损害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

(二)按照内蒙古农牧业区域典型特征,建设标准化板块基地

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围绕粮食、蔬菜、马铃薯、肉牛肉羊等优势主导产品,建设“粮、油、薯、乳、肉、特”六大板块基地,实行连片种植、养殖,既能实现“专种专收”,降低因混种混收造成的成本损失,又能取得种植规模化效益。在政府良种补贴等政策调解下,通过农户与企业签单、收购,构建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利润形成与分配体系,既能提高农牧民收入,又给企业对原材料需求提供保障。通过板块基地标准化建设,将以往“一村一品”、“一旗(市)一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片一品”模式,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制度制约,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农户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小规模种植所带来的混种混收问题。

(三)选择京蒙合适区域,配套设立农畜产品交易集散地,为内蒙古农畜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

利用北京农业展销会、山东农业展销会等平台,结合内蒙古农畜产品展销,建立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吸引区外商投资,带动内蒙古农畜产品及生产加工企业先进技术、产业模式“走出去”。同时,利用金融企业支持农牧业“走出去”贴息贷款,农业银行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基金等,调动社会力量在内蒙古典型农牧业区域举办大型农畜产品展会,吸引外省区或国际农牧业先进技术、产业模式,促进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健康发展。

(四)积极探索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与国家(国际)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相适应的质量追溯制度

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建立统一标准的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调动企业、农户遵从追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性,这是提高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在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五)重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设

大多数农畜产品都属于易腐易烂产品,农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鲜是保证市场农畜产品持续供给的生命之源。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企业依据市场应该供给哪些产品和多少产品的问题,政府的功能是为企业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内蒙古农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主要是储藏、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和保鲜设施不完善所导致的。启动一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细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畜产品配送,提高绿色农畜产品运输服务业水平。通过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

(六)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加强品牌舆论宣传。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区内自给自足的供给和出省区的贸易的农畜产品经营者给予不同的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引导种类相同、品质相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使用统一品牌,政府要按照产品的原产地名称或者集体商标的原则来对该类地理品牌实施保护,提升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内质,尽快做大做强品牌。支持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组织开展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工作,建立农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对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七)制定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融资优惠政策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是农业生产属性的特殊性,不能构成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贷款。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成本过高,政府从“走出去”角度拓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融资渠道。

责任编辑:张莉莉

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各具特色的天然绿色生态环境,全区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位居全国第二。草原面积13.2亿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居全国第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20人,是南方省区人口密度的5%,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的25%。丰富的土地资源,独特的自然气候,形成“黄金奶源带”、“优质葡萄酒种植区”、“马铃薯种薯种植区”、“玉米种植区”、“肉羊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绝大多数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壤保持无污染状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同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好景象,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品质的认同。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地区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消费量的54%来源内蒙古供给。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情况作了抽样调查,调查选择“谷道粮原”、“正隆谷物”、“二龙屯”、“清谷新禾”、“蒙羊牧业”、“蒙郭勒”、“锡盟额尔敦”、“科尔沁牛业”8个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8个品牌产品均在北京不同地理位置设直营店或者进社区超市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销售方式大致趋同,以零售、批发、发售礼品卡、会员制等方式。在直营店里,相互代销一些内蒙古特色产品。对8个品牌从产品价格、销售者可获性、产品包装类别、品牌认知度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

一、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情况

(一)产品价格

8个品牌均是以绿色农畜产品标志销售,产品价格与市场上普通农畜产品价格有差距。粮食类产品价格相对市场、超市里零售普通粮食产品价格高3倍左右,最贵的胚芽大米单价超过100元/kg,南瓜子单价80元/kg;肉类产品价格基本定位在中端偏下的消费水平,其中科尔沁牛肉价格相对其他3家肉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价格最高冷鲜牛肉里脊价格大约250元/kg,牛排价格大约376元/kg。

(二)消费者可获性

产品均设立在交通便利、消费者购买方便的社区或者超市。额尔敦肉业已经开展网点配送,相对其他产品而言消费人群范围更广。

(三)产品包装、性能

粮食类产品包装类别较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有简装、真空装、小包装、礼品装等,其中小包装主要是方便消费者即买即吃,方便储藏;肉类产品相对粮食类包装简易,以传统肉卷、肉片装为主,个别企业如蒙羊牧业、科尔沁牛业通过产品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产品分类包装。

(四)北京消费群体对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认知度逐渐增强

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次次曝光,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北京市场消费群体尽管对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认知度较差,但是因内蒙古耕地资源和草原资源丰富性,对内蒙古农畜产品信赖度较高,8家企业在北京市场销售利润每年毛利润30%左右,对自己品牌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信心指数很高,认为市场潜力很大,都有意扩大经营规模。

二、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销售遇见的问题

北京市场有3000多万人口消费群体,各消费行为差异较大,每一家企业直营店产品销售覆盖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口人群。因此,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在北京知名度还很低。面对大市场,小企业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遇见很多难题。

(一)高额的广告费用成本难以承受

广告效应是消费者了解某种产品并对此产品感兴趣最直接也是最快的一种方式。北京广告费用太高,一个小广告都将是百万以上广告费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是原料、销售两头在外,因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小。如果销售成本费用再增加,企业即将面临盈亏的临界点。因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宣传的广告费用过高,企业难以承受。

(二)增加店面或者进入大型超市成本太高,扩大品牌知名度范围负担很重

调研8家店面的负责人讲,企业想在不同区域增设直营店或者产品进大型超市,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提高产品影响力。但是北京市场相对上海较乱,进入大型超市的成本费用太高,利润空间很小;店面房租过高,一个40平米左右的店面前期需要投入大约50万元,在未预知市场消费前景如何的情况下,企业一般维持低风险的经营现状。

(三)企业面临原料成本升高和产品涨价双重压力

随着近几年物价指数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最终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的牛、羊、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和人工工资均在上涨,导致最终产品不得不涨。而人们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消费能力越来越保守,面对产品涨价,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四)内蒙古农畜产品在北京市场缺乏品牌保护和市场整合

内蒙古农畜产品种类繁多,同类产品有多个不同品牌,凭借着内蒙古辽阔天然牧场优势,宣传产品是有机、绿色食品。消费者购买时缺乏有效的质量信息传导机制,很难判断哪些产品才是真正有机、绿色产品,在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有些劣质产品会在区域品牌影响力下“搭便车”,以次充好,迫使质量高的经营者退出市场。如果区域品牌在市场中缺乏保护,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容易产生“柠檬市场”效应,劣品驱逐优品,导致区域品牌影响力提高非常困难。

三、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对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保护好绿色农畜产品供给基地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和草原资源是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基础条件,既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实现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价值,更要保护好这片还未被破坏的净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统一部署,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有序实现耕地休耕轮作的要求,政府对需要休耕轮作土地给予差异化补贴,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土地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一些生产准入标准不合格的企业,避免企业因原材料不足,恶意提高价格争抢原材料,扰乱原料市场,或者使用质量差的原料替代品生产的次品进入市场损害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

(二)按照内蒙古农牧业区域典型特征,建设标准化板块基地

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围绕粮食、蔬菜、马铃薯、肉牛肉羊等优势主导产品,建设“粮、油、薯、乳、肉、特”六大板块基地,实行连片种植、养殖,既能实现“专种专收”,降低因混种混收造成的成本损失,又能取得种植规模化效益。在政府良种补贴等政策调解下,通过农户与企业签单、收购,构建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利润形成与分配体系,既能提高农牧民收入,又给企业对原材料需求提供保障。通过板块基地标准化建设,将以往“一村一品”、“一旗(市)一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片一品”模式,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制度制约,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农户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小规模种植所带来的混种混收问题。

(三)选择京蒙合适区域,配套设立农畜产品交易集散地,为内蒙古农畜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

利用北京农业展销会、山东农业展销会等平台,结合内蒙古农畜产品展销,建立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吸引区外商投资,带动内蒙古农畜产品及生产加工企业先进技术、产业模式“走出去”。同时,利用金融企业支持农牧业“走出去”贴息贷款,农业银行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基金等,调动社会力量在内蒙古典型农牧业区域举办大型农畜产品展会,吸引外省区或国际农牧业先进技术、产业模式,促进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健康发展。

(四)积极探索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与国家(国际)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相适应的质量追溯制度

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建立统一标准的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调动企业、农户遵从追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性,这是提高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在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五)重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设

大多数农畜产品都属于易腐易烂产品,农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鲜是保证市场农畜产品持续供给的生命之源。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企业依据市场应该供给哪些产品和多少产品的问题,政府的功能是为企业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内蒙古农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主要是储藏、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和保鲜设施不完善所导致的。启动一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细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畜产品配送,提高绿色农畜产品运输服务业水平。通过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

(六)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加强品牌舆论宣传。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区内自给自足的供给和出省区的贸易的农畜产品经营者给予不同的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引导种类相同、品质相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使用统一品牌,政府要按照产品的原产地名称或者集体商标的原则来对该类地理品牌实施保护,提升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内质,尽快做大做强品牌。支持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组织开展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工作,建立农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对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七)制定关于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融资优惠政策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是农业生产属性的特殊性,不能构成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贷款。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成本过高,政府从“走出去”角度拓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融资渠道。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走出去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第2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办
爱在内蒙古
西藏农畜产品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西藏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