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发性流产76例临床分析

2014-08-30邓金枝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

邓金枝

[摘要] 目的 通过统计以了解我院复发性流产特点,为提出预防和治疗对策提供数据指导,并据此提出干预对策,避免流产的再次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7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复发性流产的因素进行总结。 结果 三组的免疫异常项目、CD3+CD19+>12%、CD56+CD16+>12%及DD >260ng/mL的异常发生率均超过20%,封闭抗体阴性异常率甚至接近100%。 结论 免疫因素是与复发性流产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母体对胎儿的排斥造成复发性流产。

[关键词] 流产;复发性;原因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201-03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称为复发性流产,发生率约1%~5%[1-2]。如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又称为习惯性流产。故目前国际上常用复发性流产代替习惯性流产。复发性流产对家庭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国际对复发性流产缺乏统一标准的筛查指南,以往临床医学认为染色体异常、子宫结构异常等是复发性流产的传统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日益深入,认为免疫异常、血液高凝状等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但其在复发性流产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为提出预防和治疗对策提供数据指导,避免流产的再次发生,通过对本院7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7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根据流产次数将患者分为A组(自然流产2次)、B组(自然流产3次)、C组(自然流产超过3次)。一般情况:A组:29例,年龄24~45岁,平均(21.2±10.5)岁;孕次2~4次,平均(2.45±0.51)次,产次0~1次,平均(0.62±0.16)次,流产时孕周45~80d,平均(61.8±9.3)d;B组:27例,年龄26~49岁,平均(32.2±9.5)岁;孕次3~6(3.85±1.91)次,产次0~2次,平均(0.92±0.36)次,流产时孕周42~81d,平均(60.7±8.9)d;C组:20例,年龄24~50(29.32±10.13)岁;孕次4~7次,平均(5.15±1.51)次,产次0~2次,平均(1.20±0.26)次,流产时孕周44~85d,平均(65.8±9.7)d;所有患者就诊时均为妊娠,且距离上次流产时间90d。三组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检查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研究对象空腹,无菌情况下用无肝素真空采血管采集肘静脉血,对夫妻双方进行染色体、血糖、催乳素、睾酮、促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等检查和自身免疫项目、不孕不育全套、免疫检查项目、凝血六项、病毒感染检查项目。

1.2.2 宫颈/阴道分泌物检查 分泌物行支原体、

1.2.3 生殖道生理结构检查 使用宫腔镜观察子宫颈、子宫腔的生理结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各因素与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三组的免疫异常项目、CD3+CD19+>12%、CD56+CD16+>12%及DD>260ng/mL的异常发生率均超过20%,封闭抗体阴性异常率甚至接近100%,提示封闭抗体阴性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见表1。

2.2 多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本课题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见表2。

3 讨论

由于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治疗手段较局限,治疗手段不甚理想[3]。仅有1/2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可被识别,以往临床医学认为染色体异常、子宫结构异常等是复发性流产的传统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日益深入,认为免疫异常、血液高凝状等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4-7]。本研究结果显示免疫异常及封闭抗体阴性是与复发性流产紧密关联的因素。

染色体异常包括夫妻染色体异常和胚胎染色体异常。常见的夫妇染色体异常为平衡易位、罗伯逊易位等。胚胎染色体异常中三倍体最多、其次为多倍体、X单体、常染色体单体、染色体平衡易位、缺失、嵌合体、倒置、重叠等。本研究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A组13.79%,B组11.11%,C组10.0%,远远高出正常人群为0.2%。单次自然流产中胚胎染色体异常为主要原因,而复发性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并非主要原因。第二次发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患者,50%~70%为第一次胚胎染色体为非整倍体流产的患者,随流产次数的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减少[8-12]。

本研究将高危因素归类成9大种类,笔者发现免疫异常项目、CD3+CD19+、CD56+CD16+及DD的异常发生率均超过20%,封闭抗体阴性异常发生率甚至接近100%。本研究发现封闭抗体阴性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在正常孕妇的血清中,存在一种抗配偶淋巴细胞的特异性IgG抗体,它可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封闭母体淋巴细胞对培养的滋养层的细胞毒作用,防止辅助T细胞识别胎儿抗原的抑制物,并可阻止母亲免疫系统对胚胎的攻击,故当封闭抗体缺乏时,增加了自然流产的风险。

综上所述,复发性流产与诸多因素相关,加强孕前评估,筛查高位因素,针对病因治疗,是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谷春会,梁文君,付璐璐,等.复发性自然流产156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317- 1319.

[2] 林其德,邱丽华.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9-360.

[3] 林其德,邱丽华.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11):1275-1278.

[4] 张瑞琴,鲁美菊.浅析复发性流产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438-439.

[5] 于红.烯丙雌醇在不同时期用药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3,19(17):116-117.

[6] 周菲菲.傅萍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78-579.

[7] 刘爽,霍红.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0-21.

[8] 刘新玉,黄长盛,罗颂平.6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药安胎治疗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 (14):1485-1486,1490.

[9] 曹云霞.心理干预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6(6):1171.

[10] 傅旭峰,杨幼易.自然流产病因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41-43.

[11] 朱壮彦,赵晔,穆雅琴,等.CYP17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易感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2502-2504.

[12] 张静,张宁芝.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12-414.

(收稿日期:2014-04-14)

猜你喜欢

复发性流产
药物流产间隔时间的讨论分析
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关于自然流产的知识
做阴超(经阴道超声检查)会引起流产吗
女职工流产能享受产假吗?
51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消疡饮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