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制度改革的困境与超越

2014-08-30艾景娟李会芹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公平困境

艾景娟,李会芹

(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6)

高考制度改革的困境与超越

艾景娟,李会芹

(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6)

高考制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直在渐进式地稳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高考制度改革也遭遇了难以自拔的困境:应试教育、人才选拔与公平公正等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困境的思考与分析,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应该走向个性解放之路;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利;教育工作者主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只有不断完善高考制度使其走出目前困境才能进一步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考制度;改革;困境;超越

高考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它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一直处于改革的浪潮之中。中国高考制度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争论不断的历史,高考制度改革也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

一、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

1.在高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呈现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近二十多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从未停过,有人曾说过中国目前的教育局面是“素质教育抓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而高考则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基础教育出现“应试”弊端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片面,但是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呈现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却是不争的事实。古代教育中“学而优则仕”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使教育对象处于被动地位,而其影响则一直延续至今,很多人甚至一度将现代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提并论。[1]可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一直深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一直处于改革的浪潮中,比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科目的不断变化、各省市高考命题的自主化,以及正在试点的春季高考、自主招生等多种尝试,都给考生带来了实际的优惠。但是,高考制度无法超越现实条件的束缚:在高校招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中毕业生需求时,考入大学的竞争加剧;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时,进好学校、进名校的竞争愈演愈烈。虽然应试教育背后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但是高考制度将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表面化激化了,因此,不得不说高考制度是其愈演愈烈的催化剂。

2.人才标准的多样性与考试选拔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是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又一困境。高考制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选拔一流人才”。“人才”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它应该还包含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创新等深层次的品质,恰恰这些品质发展的抽象性是难以直接测量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却是难以测量的。这之间的矛盾是目前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之一。值得庆幸的是,高考制度已经意识到自身的缺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命题内容的改革以及考试形式的丰富都是为了真正实现人才选拔的创新尝试。理论上,这些改革是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人才”标准去命题,选择恰当的考试内容以及更有效的考试方式去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然而从实践角度来讲,实施这样的创新选拔尝试,就要求高校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选拔学生。即使学校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首先,考试内容应该是什么?高校自主命题,考试内容能否向“能力立意”转变?其次,“自主招生”的范围究竟应该多大?全部高等院校都实行自主招生,是否会产生更混乱的竞争压力?最后,考试形式的创新性不够,面试虽然可以弥补笔试缺陷,但是否就可以全面考查一个人的素质能力还有待试验。从目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程度来看,高等院校在整个人才选拔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扮演其重要角色。

3.高考制度改革进程中公平公正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高考即高考制度的公平以及高考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招生考试和录取过程的公平。任何一项改革都可以说是对人的改革,倘若达不到公平公正,是不可能有动力的。可见公平公正性问题也是高考制度改革必须跨越的困境。由于中国是一个由多层次社会成员组成的国家,必须考虑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去有计划地向部分社会成员倾斜去实现公平。例如,以加分的形式增加部分社会成员(如:有突出表现的考生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高考加分政策;另外,国家为了防止高考舞弊而采取的相应防范措施。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质疑。还有考生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1]这是对高考公平性最致命的打击。

以上是现行高考制度面临的三种困境,这些困境交织在一起产生许多矛盾,进而引发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显然,高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不是偶然的,他们既是深层次教育矛盾的反映,也是深层次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2]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

二、走出高考制度改革的困境——走向个性解放的高考制度

1.充分发挥毕业会考的作用,为“高考”松绑,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在上文提到,虽然高考不是导致“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但是高考却是“应试教育”的催化剂。为“高考”松绑,虽不是根除“应试教育”的途径,但是却可以减轻“应试教育”对高考功能的侵蚀,相信也可以缓解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一直以来,高考考查的内容始终改变不了“知识本位”的立场,而对基础教育的考查本身应该是各省高中毕业会考承担的任务。将考查基础教育的任务强加给“高考”,不仅造成毕业会考政策流于形式,而且“高考”不能实现其“区分和选拔一流人才”功能。因此,重视各省毕业会考对基础教育的总结性考查,可以将会考成绩与高考考查以合适的比例组合起来真正发挥选拔人才的功能。[3]会考不但可以为“高考”松绑,也为全国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这可以说是高考制度走向个性解放的必经之路。只有“高考”真正自由了,才能个性化,这样高考制度改革才会充满活力。

2.走向个性解放的高考制度,是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关键。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可以说是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4]纵观高考制度改革过程,可以说是一部逐渐解放的历史,允许各省自主命题,允许高校组织联考,允许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统一的笔试形式,保送生、小语种考试等等形式都是高考制度逐渐个性化的形式。虽然其发展还不成熟,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矛盾与问题。那是因为高考还没有完全走向个性解放。因此,要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就必须打破僵化的高考制度,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允许高校依据自身需求采用适当的考试方式选择合适的人才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趋向。招生考试方式的多元化是由学生的多样性和高校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这就是个性化的高考制度。

3.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尽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考制度的公平与公正。目前所实行的高校招生计划是由学校到省,再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层层申报、审批,再统一下达到各省,在培养层次、专业比例、省内省外计划比例上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完全属于政府指令性计划。[5]既然是指令性计划,那么一定是许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最为高考制度行为主体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与制定高考制度改革的计划时必须持有公平公正的态度,只有改革本身是公平的,那么整个改革过程才会是公正的。其次,在基层履行教学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做好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目前,“应试”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顺利展开工作的瓶颈,这也是对基层教师的重大考验。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端正心态,避免卷入应试教育的洪流中,积极进取地进行教学实践。

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考虑并设计整体方案,而且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试点工作。[6]我国高考改革一直涉及众多方面,高考制度改革的困境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不得不承认,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虽然步履维艰,但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其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高考制度超越困境必定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1]魏国东.1977年以来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8.

[2]陈金芳.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走向分析[J].教育研究,2011,(10).

[3]隋迎鑫.浅谈高中毕业会考与统考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4,(08).

[4]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03).

[5]陈阳.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6,(7、8).

[6]王海东.试析高考制度改革的症因与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G40-01}

A

1674-9324(2014)35-0161-02

艾景娟(1989-),女,河南新乡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李会芹(1989-),女,安徽宿州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公平困境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