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画品”与“三家”思想积累修养的关系性

2014-08-29王峰秀

艺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画品

王峰秀

摘 要:观其中古绘画思想的历史脉迹,其中相关绘画品第过程与“三家”思想的关系性,同样在中古绘画史学中有着重要的特殊价值。如从“魏晋” 品第理念的形成,到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中古绘画审美中的定势标准和品评理念。虽然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作品表现形式和话语表述不同,但相关的思想积累修养却是相同的。不仅如此,在伴随着历史前行于“惯性”、“定势”审美心理的规律演进中,逐步形成了民族性的绘画审美所特有的史脉于史学。

关键词:品第理念 品第修养 品第史学

探研中古绘画于品第中所表现的思想理念的历史脉迹,其中相关思想理念与中古特有道、儒、佛三家思想下的积累修养的关系性,同样在中古绘画史学中有着重要的特殊价值性。如从“魏晋”至清代,中古历代画家们正是沿此“价值”在各自现实社会中,去不断地创作着、论说着、承传着、发展着,从而形成中古绘画审美中特有的品第学。因为中古“绘画”是一种“未易”之事,其中不仅仅是作品表层的色彩水墨和外在的图像,而是其内蕰含着中古文人们的生命精神与思想理念,乃至创作者和欣赏者于其中,是否能体悟到“真义”的审美品第能力。然而这一切,与“三家”思想积累修养的程度有着紧密关系。这也正如姚最在他的《续画品》中言到“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因为其内既有民族根源性历史的“古意”,又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今情”。因而能品第到画作、画论中的至高境界,“自非渊识博见,熟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至理”。可见其中积累修养的程度与审美品第能力的关系与价值。当然,其中“能力”不全是形而上的精神思想,于内也包含着“画技”功能。因为画家们能将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思想理念,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画作之中,其中高超的技法同样重要。然而能使其技法达致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同样需要积累修养的过程与程度,以此方可孪体于思想理念,以此去“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从而形成逸品之作。

一、“魏晋”品第理念与“三家”思想积累修养的关系性

魏晋南北潮,伴随以“品藻”人物蔚成风气过程,同时也形成以“品第”为主流的文化审美思潮。如从《旧唐书·志·经籍》《海内士品》中士族达官如何被“参掌大选,究识流品”。(沈约《宋书·王僧绰传》)到《世说新语》中对名士们言行轶事的品鉴,乃至此时期对各类艺术的具体品评、赏析和归类品第。如从《围棋品》、《书品》《棋九品序录》,到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等等。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于此时“主流”中,画家们将品第审美意识具体运用在绘画创作、鉴赏和思想理论的阐述中。特别是此时期画家们,在前人基础上更是将具体画作审美过程的感觉、感悟、知性中一些无法言表的审美感受,不是以画作讲画作、以技法讲技法,或简言几字的玄理概之。而是在品第过程以道、佛、儒三家思想为核心基础,去系统地对“历史”与“当下”中的画家、画作、画评给予深入的概括总结,辨析和归类。并在具体品第审美过程中,更是促生出深层审美意识。即在单纯画作、画科、手工技艺操作的基础上,深入唤起如何追求和满足人的自我生存中“精神生命”的审美价值感。从中不仅形成了绘画品第系列的思想理论,同时也孪体出此时期特有的品第式审美思维。从而为中古绘画审美在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史脉”与“史学”打下了根源性的基础。

例如,姚最于《续画品》所阐述的品第思想理念正是如此。如,“湘东殿下: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希涉。画有六法,真仙为难,(但)王于象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文谈众艺之馀,时复遇物援毫,造次惊绝。足使荀、卫阁笔,袁、陆韬翰”。姚最对梁元帝萧绎人品与画品的品评中,虽有“天挺”、“生知”之语,但其人才能挺拔不群闻名于世,恰来自于后天积累修养,从而达致学识穷尽性情物理和心师天地造化之境界。因此高尚人品中的思想理念,在“心敏手运”中能达致“六法”的完美境界。所以“画有六法,真仙为难,(但)王于象人,特尽神妙,”“时复遇物援毫,造次惊绝。”其中致理,如同谢赫所言“六法”与“气韵生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如,“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古画品录》)虽然于品第级别过程,在个体审美差异性驱使下各持已见彼此相非,但其内却有着品评思想理念与积累修养共性之规律;有着如何使之积累修养进入深层程度,方可使其画作达致“特尽神妙”、“造次惊绝”、“备该之矣”之境界的观念与方法。当然相关阐述,不仅《续画品》中论讲,此时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知音》中同样言之。如在艺术品第过程中,要想达到“圆照之象”、“照辞如镜”之审美目的,“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所以,“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积累修养达之深蕴的人,“夫唯深识鉴奥,必观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婿弥芳,书亦国华,玩泽方美。”即进入“奥妙”般的“气韵生动”之享美境界,可见“三家”思想下的积累修养与品第审美中的密切关系性。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魏晋”时期相关积累修养与品第理念的关系性,在随同历史演进已逐步形成中古绘画审美中的定势标准和理念而不断地被承传发展。虽然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作品表现形式和话语表述不同,但相关的思想积累修养却是相同的。不仅如此,在伴随着历史前行,在“惯性”、“定势”等相关民族性审美心理之规律演进,逐步形成民族性的绘画审美所特有的史脉于史学。例如,沿其魏晋南北朝所形成的品第理念,顺其历史观览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可见其中民族特性与“规律”之使然。

二、唐宋品第理念与“三家”思想积累修养的关系性

当历史进入唐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品第理念与“三家”思想的关系性,不仅被承传,而且在此基础上经历了特定历史现实变通和创新,使其形成特定时期一种审美精神而被贯穿于审美思维与思想理论中,从而深入到民族意识形成了民族共性审美的定势。因此相关实例不仅表现在美术中,同时也显示在诗歌文学等各类艺术领域。如唐代杜甫在谈及诗歌创造审美时就言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道出能有下笔“有神”之功力,恰来自积累修养的过程,从而达之博学精深,使其诗作在创作中能高视阔步的信笔写来;使之生命之情志被彰显在艺术作品之中而达到“有神”之境界。

当然,沿其魏晋南北朝所形成的绘画品第理念,不仅“唐”有,“宋”也如此。如北宋韩拙于《山水纯全集序》中讲:“若非博学广识,焉行精通妙用欤?故有寡学之士,凡俗之徒,忽略兹道者多矣;其论广博之流,唯恐浅陋疏略也。”所以韩拙谦逊地自我感叹到(我)“慕于画,探前贤之模范,究古今之糟粕。自幼而嗜好,至今白首,尚孳孳无倦,惟患学之日短。”因为“《传》曰:‘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因此“古云:‘画者画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则千里在掌。”所以“画至于通乎源流,贯于神明,使人观之,若睹青天白日,穷究其奥,释然清爽。非造理师古、学之深远者,罔克至此。”(《山水纯全集序》)不仅如此,北宋郭若虚于《图画见闻志》中,同样言其积累修养与绘画品第的关系性。特别是在承传谢赫“六法”与“气韵生动”审美中,提出了“可学”与“不可学”的辩证关系,并于其中蕰意出“共性致理”。如:“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像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署,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其中虽有文字“可学”与“生知”、 “巧密得”与“岁月到”,但“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与其整篇论旨,其间同样追得“气韵生动”这一致高境界,特别是在境界获得的过程同样离不可积累修养的程度。如在论述“气韵”如何孕滋于“天性”,而“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和“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等单纯的外在问题时,同时也阐释着如何于内在“心印”之中去“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所以“自古奇迹”多是“才贤”、“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图画见闻志》)因此,于“心印”之中,“本自心源”,“迹与心合”,“爱乃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楮?则非印而何?… …书画岂逃乎气韵高卑?夫画犹书也,杨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可见于“画品”之中,隐显着“人品”的积累与修养的程度。

三、元明清品第理念与“三家”思想积累修养的关系性

沿其中古绘画史脉与史学,相关积累与修养的品第理念,在伴随着社会历史演进中的元明清时期,同样沿其“特性”与“规律”给予了承传与发展。如元代夏文彦,在品第画作时更是以“三家”思想为宗旨去承传创变品第审美价值。并于“六法”、“气韵生动”绘画理念驱使中,又具体阐述“六要”、“六长”与“三品”。如“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写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自‘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而能,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故‘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馀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图绘宝鉴·六法三品》)其言虽是直叙谢赫之语,但在“生知”中却是具体论出品第的致高标准,即以境界为尚。因此夏文彦言到如何于“技巧”、“岁月”等外在形式中,去追得“人画合一”的画品奥理。即从审美意识深处去默默领会和揣摩事物所蕴含的精神气韵。并以此去品第画作中的“神品”、“妙品”、“能品”。 此时期汤垕在鉴古赏今中,更甚于老庄思想中的“有”“无”,以此去辩证的阐释“人品”与“画品”、“形式”与“内容”的审美关系。如:“画之为物,有不言之妙,古人命意如此,须有具眼辩之,方得其理。若赏阅不精,又不观纪录,知其源流,纵对顾、陆名笔,不过为鼠窃金以自宝,奚贵其知味也哉!”(汤垕《画论》)因而要绘之大自然万物,要“禀造化之秀”。如“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攺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末易摹写。”为此感慨到“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传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观山水、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之。”所以“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可见一个“写”字,却写出了上古与今的共性特质之规律。即“墨物”之中,韵旨着“画品”与“三家”思想积累修养关系性的民族审美价值。

又如明代董其昌在承传“六法”与“气韵生动”中,同样强调积累与修养的过程性。并将其品第理念蕴旨在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在他的《画旨》中言到:“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国朝沈启南、文徵仲皆天下士,而使不善画,亦是人物铮铮者。此‘气韵不可学之说也。”“沈石田每作迂翁画,其师赵同鲁见辄呼之曰:‘又过矣,又过矣,盖迂翁妙处实不可学”。“画有六法,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画禅室随笔》)然而观其中古绘画思想史脉,其中“不可学”、“生知”等并不所指于天生俱有或不可攀得,其中蕴旨如同澄、味、风、骨、韵、妙、象等语词,虽是于无尽虚幻摸不到实感,但在其中却能使驱于特定民族审美心理与审美思想,能从中感受致高境界之美。当然,其中的积累修养的过程性尤为重要。这也正如董其昌辩证之言,如虽然“不可学”、“生知”,“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出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画旨》)“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看不得杜诗,画道亦尔。”可见其中所追得的积累修养与人品、画品的关系性的价值。又如明代李日华在他的《竹懒论画》中,同样既讲到“所谓气韵必在生知”,同时也阐述着于“生知”之中的积累修养过程与程度的重要性。如“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人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不仅绘画如此,作书用笔同样循其积累修养之奥理。所以“学书又须胸中先有古今,欲博古今作淹通之儒,非忠信笃敬,植立根本,则技叶不附。斯言也苏、黄、米集中著论,每每如此,可检而求也。”(《竹懒论画》)可见相关奥理论说,在历史演进中的承传与发展的脉络性。所以沿其脉络,观其清代相关对人品与画品的高低品第,无不贯穿着此种“特性”与“规律”。

例如清代画家方薰,在他的《山静居画论》中就直言“六法”与“气韵生动”。如“谢赫始有六法之名,六法乃画之大凡也,故谈画者必自六法论。”所以在中古绘画品第学中,“六法是作画之榘矱,且古画未有不具此六法者。至其神明变化,则古人各有所得,学者精究六法,自然各造其妙。”其语之中,不仅视“六法”为中古作画的规矩法度,同时以“可学”、“不可学”辩证理路去识悟“气韵生动”至高境界。从中不难品味到,在中古绘画品第中的思想理念与积累修养的关系性。因此方薰于此同时又论到:虽然“昔人谓气韵生动是天分,”但于积累修养过程中“委心古人,学之而无外慕,悟后与生知者殊途同归。”其中从“悟后”到“生知”到“殊途同归”,于简言之中却明显出积累修养的重要性,并将此始终贯穿在画作的创作与品第过程,乃至于人品与画品的整体表现之中。所以此时期画家松年曰之:要想达到“尽画学之蕴”并能“才华颖悟”,这一切如同境界“文章”必经的积累修养之道。即“须从《左》、《史》入门,百读烂熟,自然文思泉涌,头头是道,气机充畅,字句浏亮,取之不竭,用之常舒”。(《颐园论画》)只有如此,方可使其创作中笔如人、人如笔的人画合一“气韵生动”之境界。即“笔动能静,气放而收;笔静能动,气收而放。此笔与气运,起伏自然,纤毫不苟。能会此意,即为法家”。(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因此清代唐岱在他的《绘事发微》中深悟感慨到:在中古绘画品第过程,“若能饱观熟玩,混化胸中,皆足为我学问之助。古云‘不破万卷,不行万里,无以作文,即无以作画也。诚哉是言!”这是因为“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所以要想达致“识见宏远”,在积累修养中必须“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昧,故(古人)所著之书,字字肯綮,皆成诀要,为后人之阶梯,故学画宜先读之。如唐王右丞《山水诀》,荆浩《山水赋》,宋李成《山水诀》,郭熙《山水训》,郭思《山水论》,《宣和画谱》、《名画记》、《名画录》、《图画宗彝》、《画苑》、《画史会要》、《画法大成》,不下数十种,一皆句之诂字训,朝览夕诵,浩浩焉,洋洋焉,聪明日生,笔墨日灵矣”。(《绘事发微》)所以要使思想理念能达致深悟,明识宇宙大自然与人之社会的“知识”“道理”,“则《易》不可不读”,“则《书》不可不读”,“则《诗》不可不读”,“则《礼》不可不读”,“则《春秋》不可不读”,“则《二十一史》‘诸子百家不可不读”。(同上)因为只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庄子》云:‘知而不学谓之视肉。未有不学而能得其微妙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自能超越名贤者。彼懒于读书而以空疏从事者,吾知其不能画也”。(同上)

所以,观其中古绘画思想理论的历史脉迹,其中相关绘画品第过程与思想理念中的积累修养的关系性,同样在中古绘画史学中有着重要的审美特殊性与价值性。如从“魏晋”至清代,中古历代画家们正是沿此“价值”在各自现实社会中,去不断地创作着、论说着、承传着、发展着,从而形成中古绘画审美中特有的品第史脉于史学。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画品
黄钺《二十四画品》美学特征探究
浅谈中国画六法论在当代山水画的运用与研究
浅谈当代视角下生知与中国画创作的关系
姚最《续画品》成书与流传考略
“不复区别其优劣”考释
画好画的就一定是好人?
——人品画品现象评析
也谈人品与画品
也谈人品与画品
谢赫《画品》的历史价值及若干问题辨析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