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反比例函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014-08-27聂盼山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反比例象限新教材

聂盼山

一、背景和遇到的问题

在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当学习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后,书本第14页“做一做”第1题第2小题是这样的:已知x1,y1和x2,y2是反比例函数y=-(a≠0)两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1>x2>0,则0 y1 y2(填>、<、=),我们不妨称此题为例1,本题中因为a2≥0,所以-a2≤0,即反比例函数y=中的k<0,所以y的值会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为x1>x2。所以y1>y2,学生基本上能正确解决,但我相信,有许多同学都是一知半解的,为什么要在自变量中加入大于0的条件?为什么函数值中也涉及了与0的大小比较?所以我加入了例2,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A、y=-3x+4 B、y= C、y=- D、y=3x-2

生1:老师,选A。

生2:B也对,A和B都对。

师:同意生2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那谁来帮老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解都对?

生3:因为一次函数y=kx+b,当k<0时,y必定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而A中,y=-3x+4,k=-3<0,所以A正确。

师:对吗?

生:对。

师:B呢?

生4:反比例函数y=与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相反,当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B中,y=,k=4>0,所以B也正确。

师:讲的很好。有谁需要补充吗?

生:……

师:我们不妨回到书本第13页,一起仔细地研读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生:反比例函数y=(k≠0)的性质: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图象所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师:刚才生4的表述与书本上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生5:书上详细地讲到,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

师:这是一句废话吗?为什么书本上不把它删去?

生:……

师:我们一起来看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图象。y=(k≠0)中,自变量x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x≠0。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母不等于0。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而一次函数y=kx+b中有没有这样的限制条件?

生:没有。

师:那么体现在图象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x可以取任意值。

师:对,但反比例函数的双曲线呢?

如图,当k>0时,图象分布在一、三象限。试问:图象的两个分支可不可能与两线标轴相交?

生:不可能。因为x≠0,y≠0。

师:恩,所以,两个分支是独立的。k>0,y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但必须在同一分支上,即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才可以比较大小。

生:也就是自变量x必须都大于0,或都小于0。

师:所以例2中,该选择……

生:A。

师:若让B也正确,该如何修改?

生:加上x>0或x<0。

师:讲得很棒,现在我们再一起回过头来看例1,你注意到例1中x1>x2>0了吗?

生:嗯,所以,最好利用图像来解决。

师:让我们试一试。

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x1>x2>0,说明图象只研究位于第四象限的那一支,y1>y2,且0>y1>y2。

二、问题的解决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回答问题再次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如郑板桥老先生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耳。”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到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可以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前提,学生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应享有这种思维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想,我已经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做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课堂上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并对他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中,我又结合两种函数,即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小和学生进行了一次探讨。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几种函数中,只有反比例函数对自变量加以了限制(函数应用中自变量取值除外)。

三、反思

在这次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事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教材编写的严谨性,在我们的教学中,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错误的解答是由于我们教师上课时,语言缺少严密性造成的,例2的教学就深刻地说明这一点,虽然只是一个自变量x≠0的取值,但它们将会涉及到整个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2)课堂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的探究,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思考了、参与了,就该给予积极的表扬。如果是错了,也要听听他的错误思路的形成,或许,他会令你豁然开朗——哦,学生原来是这样想的。

(3)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我相信,我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不断地学习中求进步,求发展,只要我们的脚步一直往前走,我们总会收获许多。endprint

一、背景和遇到的问题

在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当学习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后,书本第14页“做一做”第1题第2小题是这样的:已知x1,y1和x2,y2是反比例函数y=-(a≠0)两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1>x2>0,则0 y1 y2(填>、<、=),我们不妨称此题为例1,本题中因为a2≥0,所以-a2≤0,即反比例函数y=中的k<0,所以y的值会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为x1>x2。所以y1>y2,学生基本上能正确解决,但我相信,有许多同学都是一知半解的,为什么要在自变量中加入大于0的条件?为什么函数值中也涉及了与0的大小比较?所以我加入了例2,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A、y=-3x+4 B、y= C、y=- D、y=3x-2

生1:老师,选A。

生2:B也对,A和B都对。

师:同意生2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那谁来帮老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解都对?

生3:因为一次函数y=kx+b,当k<0时,y必定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而A中,y=-3x+4,k=-3<0,所以A正确。

师:对吗?

生:对。

师:B呢?

生4:反比例函数y=与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相反,当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B中,y=,k=4>0,所以B也正确。

师:讲的很好。有谁需要补充吗?

生:……

师:我们不妨回到书本第13页,一起仔细地研读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生:反比例函数y=(k≠0)的性质: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图象所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师:刚才生4的表述与书本上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生5:书上详细地讲到,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

师:这是一句废话吗?为什么书本上不把它删去?

生:……

师:我们一起来看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图象。y=(k≠0)中,自变量x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x≠0。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母不等于0。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而一次函数y=kx+b中有没有这样的限制条件?

生:没有。

师:那么体现在图象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x可以取任意值。

师:对,但反比例函数的双曲线呢?

如图,当k>0时,图象分布在一、三象限。试问:图象的两个分支可不可能与两线标轴相交?

生:不可能。因为x≠0,y≠0。

师:恩,所以,两个分支是独立的。k>0,y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但必须在同一分支上,即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才可以比较大小。

生:也就是自变量x必须都大于0,或都小于0。

师:所以例2中,该选择……

生:A。

师:若让B也正确,该如何修改?

生:加上x>0或x<0。

师:讲得很棒,现在我们再一起回过头来看例1,你注意到例1中x1>x2>0了吗?

生:嗯,所以,最好利用图像来解决。

师:让我们试一试。

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x1>x2>0,说明图象只研究位于第四象限的那一支,y1>y2,且0>y1>y2。

二、问题的解决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回答问题再次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如郑板桥老先生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耳。”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到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可以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前提,学生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应享有这种思维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想,我已经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做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课堂上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并对他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中,我又结合两种函数,即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小和学生进行了一次探讨。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几种函数中,只有反比例函数对自变量加以了限制(函数应用中自变量取值除外)。

三、反思

在这次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事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教材编写的严谨性,在我们的教学中,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错误的解答是由于我们教师上课时,语言缺少严密性造成的,例2的教学就深刻地说明这一点,虽然只是一个自变量x≠0的取值,但它们将会涉及到整个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2)课堂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的探究,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思考了、参与了,就该给予积极的表扬。如果是错了,也要听听他的错误思路的形成,或许,他会令你豁然开朗——哦,学生原来是这样想的。

(3)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我相信,我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不断地学习中求进步,求发展,只要我们的脚步一直往前走,我们总会收获许多。endprint

一、背景和遇到的问题

在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当学习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后,书本第14页“做一做”第1题第2小题是这样的:已知x1,y1和x2,y2是反比例函数y=-(a≠0)两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1>x2>0,则0 y1 y2(填>、<、=),我们不妨称此题为例1,本题中因为a2≥0,所以-a2≤0,即反比例函数y=中的k<0,所以y的值会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为x1>x2。所以y1>y2,学生基本上能正确解决,但我相信,有许多同学都是一知半解的,为什么要在自变量中加入大于0的条件?为什么函数值中也涉及了与0的大小比较?所以我加入了例2,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A、y=-3x+4 B、y= C、y=- D、y=3x-2

生1:老师,选A。

生2:B也对,A和B都对。

师:同意生2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那谁来帮老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解都对?

生3:因为一次函数y=kx+b,当k<0时,y必定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而A中,y=-3x+4,k=-3<0,所以A正确。

师:对吗?

生:对。

师:B呢?

生4:反比例函数y=与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相反,当k>0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B中,y=,k=4>0,所以B也正确。

师:讲的很好。有谁需要补充吗?

生:……

师:我们不妨回到书本第13页,一起仔细地研读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生:反比例函数y=(k≠0)的性质: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图象所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师:刚才生4的表述与书本上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生5:书上详细地讲到,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

师:这是一句废话吗?为什么书本上不把它删去?

生:……

师:我们一起来看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图象。y=(k≠0)中,自变量x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x≠0。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母不等于0。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而一次函数y=kx+b中有没有这样的限制条件?

生:没有。

师:那么体现在图象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x可以取任意值。

师:对,但反比例函数的双曲线呢?

如图,当k>0时,图象分布在一、三象限。试问:图象的两个分支可不可能与两线标轴相交?

生:不可能。因为x≠0,y≠0。

师:恩,所以,两个分支是独立的。k>0,y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但必须在同一分支上,即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才可以比较大小。

生:也就是自变量x必须都大于0,或都小于0。

师:所以例2中,该选择……

生:A。

师:若让B也正确,该如何修改?

生:加上x>0或x<0。

师:讲得很棒,现在我们再一起回过头来看例1,你注意到例1中x1>x2>0了吗?

生:嗯,所以,最好利用图像来解决。

师:让我们试一试。

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x1>x2>0,说明图象只研究位于第四象限的那一支,y1>y2,且0>y1>y2。

二、问题的解决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回答问题再次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如郑板桥老先生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耳。”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到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可以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前提,学生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应享有这种思维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想,我已经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做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课堂上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并对他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中,我又结合两种函数,即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小和学生进行了一次探讨。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几种函数中,只有反比例函数对自变量加以了限制(函数应用中自变量取值除外)。

三、反思

在这次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事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教材编写的严谨性,在我们的教学中,其实有的时候,学生的错误的解答是由于我们教师上课时,语言缺少严密性造成的,例2的教学就深刻地说明这一点,虽然只是一个自变量x≠0的取值,但它们将会涉及到整个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2)课堂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的探究,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思考了、参与了,就该给予积极的表扬。如果是错了,也要听听他的错误思路的形成,或许,他会令你豁然开朗——哦,学生原来是这样想的。

(3)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我相信,我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不断地学习中求进步,求发展,只要我们的脚步一直往前走,我们总会收获许多。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比例象限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勘 误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基于四象限零电压转换PWM软开关斩波器的磁悬浮列车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