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未来必在手

2014-08-27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中心

1992年4月原国家科委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成都召开研讨会,第一次提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概念,同年7月,经原国家科委工业司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从那时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整整走过了22个年头。22年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本着“依靠政府,面向企业,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协助其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使经济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的宗旨,在强国之路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历史回顾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一部分。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潮,一时间,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并在中关村率先化作了有识之士的行动,开启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四年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成立,更是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集聚了一批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仁人志士,以他们锲而不舍的实践不断探索着“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这一论断对于促进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及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在中国的科技改革实践中,推动中国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古至今都是不变的道理。在古代,农耕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近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并逐步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推动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支撑。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如激光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如半导体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生活质量、国际竞争力以及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无不取决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上解决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生产力的道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总之,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之后,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措施让这一理论转化为现实,实现科技的突破与发展,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祗做贡献。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前世今生

生产力促进中心这个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以来,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极大重视,那时科技战线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大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科技部的同志到中科院举办讲座,对科学院一些研究所的骨干和领导们进行“扫盲”,介绍“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乃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这在当时中科院的一些研究所,特别是在技术科学类的研究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一些研究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出高墙深院,投身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对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有专家总结其发展经验,认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基础。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整个社会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还低于温饱水平,开展生产力促进工作就很困难。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如果想集中科技资源提高生产力,只能由政府采取某种强制性的手段;同时,民间也没有多少资本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引导下,去搞科技投资。

第二、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科技发展和普及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促进中心要靠一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或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去支撑服务工作。“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就是通过工业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他们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是帮助农民种水果,然后是服务食品深加工业,再后来服务纺织业、玩具业,一直到高新技术产业,如机械、电子、微电子产业等。他们就是沿着产业升级的台阶,一步步向上走,而走过的每一步,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没有这些技术支撑,生产力促进中心就无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第三、制度和文化保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要有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保证。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因此要有一套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以及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比如说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

《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机构。 第三条中指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发挥科技服务业核心载体的作用,集聚和运用创新要素,开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科技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咨询诊断、“三农”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endprint

从中国“十五”规划时起,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通过加强资源集成,组织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推动了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协调发展。2002年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第一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立了法律地位,成为中国生产力促进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生产力促进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如:开展“西部生产力促进行动”,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效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机构性质多元化的格局,构建并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促进体系。

随着生产力促进体系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也日趋规范。“十五”期间,科技部修订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实施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实现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和贯彻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完善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规范,全面推行生产力促进中心参加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范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管理。

近十年来,为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科技部相继推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联盟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两服务行动”等一系列活动,效果明显。截至2012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已达到2281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每年支持和服务的企业达数十万家。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发展成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事实证明,打造一支精良的队伍,建设一支生产力促进的大军,将是对中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巨大的支持。因此,进一步加快中国生产力中心建设,是摆在当代“生产力促进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辉煌未来必在手

1992年以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一面旗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特别制定了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如下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成为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载体,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促进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中国生产力促进的道路漫长而艰辛,22年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一直都奋战在这条道路的前沿。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从“八五”到“十二五”,国家的政策一直在调整,但是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一直都在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努力着,中心始终坚信:只要把生产力促进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去对待,肯于付出辛劳,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就一定会创造中国生产力促进事业辉煌的明天。

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