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让村里有不挣钱的困难户”

2014-08-27

中国扶贫 2014年10期
关键词:石勒包村永胜

近年来,为了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山西省广泛开展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成效显著。近日,记者走近山西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及其帮扶的下石勒村,真切感受一位住村包扶干部的敬业、担当和无私,真实见证一个贫困村的三年变迁。

下石勒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松溪河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是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偏远山村。全村176户、618口人,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有1628亩耕地、3162亩林地,长期以来,村民们都挣扎在贫困线上。

提起曾经的贫穷,村里人调侃说,用当年村里的33个光棍就可以作证。不仅村民穷困,村集体也是一贫如洗,还欠下了村民50余万元工资,干群关系紧张,上访告状更是时常发生。

如今,下石勒村已经由集体欠债50多万元、贫困发生率高的穷山村崛起为一个村村羡慕的明星村,追根溯源,这些令人惊奇的变化都开始于孙永胜到该村的包村帮扶。

4月底,山环水绕的下石勒村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松苗、茴子白培育基地人头攒动,垦荒山头机声隆隆。杨柳青青,秀峰起伏,松溪河水清澈见底,民心桥梁连通南北,通村道路平坦坚固,石勒故里牌楼肃静庄严,文化广场干净整洁,村委会办公室宽敞明亮,便民超市、农家书屋、健身器材等文化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孩子在村头玩耍,老人在门前谈心……如此安乐祥和的农村生活着实让记者感叹。

“我虽是县委书记,但包村增收没有特权,我能做的都是一名党员干部可以做到的。”

“2011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孙书记没有休息,轻车简从,来到石勒村开展调研帮扶工作。8月份,看到村里群众有不少人因病致贫,书记亲自联系来了阳泉市医院和县医院的专家进行义诊。没过几天,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孙书记在检查牛川、三奇、李阳等村的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后,又径直来到下石勒村……”在下石勒村原村主任韩青松的日志中,记者发现了这样的记录。

现任村支书杜继英告诉记者,三年来,孙永胜的包村帮扶坚持做到了“三没有”、“三必到”:没有一次进村不在老百姓家里吃饭,没有一次说事不在老百姓的炕头上,没有一次不为村里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每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必到下石勒村走访拜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新的重要文件精神第一时间必到下石勒村传达讲解,每一次进下石勒村必到最贫困群众的家中。

事实上,孙永胜格外珍惜每一次与村民交谈与接触的机会,只要在村里,他总是偷偷将录音笔放入裤兜,目的是记录村民在放松情况下的真实心声,回去后再逐条梳理大家的合理诉求和发展愿望,并进行研究。通过走访调研,孙永胜发现下石勒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出一位能力强、敢担当、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群众信服的村支书,用班子的力量统一群众思想,改变群众观念,进而在全村营造干事创业的好风气。他认为,扶贫先扶智,只有思想上抓起、观念上抓实,才是一个地方改变的关键。

因此,情愿为支付村民拖欠工资而卖掉自家小轿车的能人大户杜继英走马上任,担任了下石勒村支部书记。在班子成员第一次会议上,孙永胜就向全体村民承诺:“我虽是县委书记,但我首先是一名党员干部,包村帮扶没有特权,我所做的都是一名普通干部能够做到的。大家不要指望我给大家什么优惠政策、优惠条件,我要做的就是尽我一个普通人的所能和大家一起来改变下石勒村的面貌。”同时,他鼓励村领导班子成员要甘当富民强村的领头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话给村班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变输血为造血是长久之计。只有激发潜能,激活活力,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由穷变富。”

建强班子是基础,发展产业是根本。孙永胜非常明白,加快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改变贫困面貌靠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是长久之计,只有激发潜能,激活活力,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进而由穷变富。

为此,孙永胜上山下沟、走家串户,蹲田间地头、坐农家炕头……最终,下石勒村立足山大坡广、水草丰足的自然优势,以及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养牛业等有利契机,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农为基、林牧并举,劳务输出和现代养牛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并以后赵皇帝石勒故里为依托,逐步打造集生产、生态、垂钓、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沟域经济新模式。

2011年12月1日,在孙永胜的倡议下,下石勒村依托村民集体外出打工的习惯,正式挂牌成立了“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劳务输出合作组织”,全村245个男女劳力全部在册。按照干部负责揽工、社员参与、村委记工、款到算账的形式,组织村民集体到外打工,为每个村民提供挣钱的机会,让群众家家收益。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80多万元,户均收入5000余元。

2012年,依托全村养牛传统,养牛标准化园区建成运行,起步120头牛入园,现在牛存栏的数量已翻番。引资120万元建设的苗圃,现在投资已达到300万元。调产种植青贮玉米,投资280万元建设12000平米双孢菇生产基地,构建了一条“青饲玉米种植—养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废料还田”的良性循环产业链,让一个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村一下子活了起来,并成为和顺县无资源农村转型致富的破题之举。

2013年,下石勒村利用二坡地、弃耕地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建设了500亩茴子白种植基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收入90万元,又成为下石勒村增收的一大亮点。

正在茴子白基地负责施肥的62岁村民韩月寿看到记者,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孙书记是个好领导啊,自从他住村,我们干啥都有信心、有底气了。现在村里上了这么多产业项目,为我们增加了很多挣钱机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我和老伴每天都有活干,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可得感谢孙书记哪!”村里像韩月寿这样的老年人参与产业发展的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一年能挣1万多元。

“书记住到村里头,产业就在家门口,群众跟着支部走”,这是下石勒人自编的顺口溜。县委书记真心帮扶开启了下石勒村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激活了干群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凝聚了全村一盘棋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要在带领大家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家庭落下,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每每参加下石勒村干部座谈会,孙永胜总会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要在带领大家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家庭落下,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在下石勒村的建设中,村里每前进一步都牵挂着孙永胜的心:“我不能让村里有不挣钱的困难户。”

“打造一个点、发展一条线、带动一大片”,这是孙永胜包村帮扶的根本目标。在下石勒村的带动下,三奇、温源、李阳等周边村,甚至昔阳县的杨家峪等村都有人融入到下石勒劳务输出组织和村企业发展建设中,下石勒也成为和顺闻名的讲信誉、有质量、保工期的“劳务输出明星村”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农业转型先进村”,更成为和顺县领导干部包村增收的典型村。

在孙永胜的工作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每晚都是午夜2、3点休息,3个月甚至半年回不了一次家。“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重如泰山”,这是孙永胜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定理想信念。为了全县的发展,他咬住基层党建这个根本不放松,从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到推行“践行群众路线、引深‘三联五帮、让干部的脚步走进每一户群众家中”活动,从干部“晒”日志到干部能力五年提升规划,从500名干部下基层到选派115名第一书记,从与100名村支部书记谈心到六次征求群众意见等等,和顺经济社会发展的闪光点频现。

有人说,下石勒村的发展离不开孙永胜的努力,而他却说:“是淳朴的老百姓那股子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劲儿感动了上天,是国家的政策好。共产党的干部为人民做事,不能图形式、摆样子,摆了样子老百姓就会藐视你,躬下身子做实事老百姓就会信服你,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孙永胜正是以自己的躬身为民树立了形象,也感染和带动了许许多多住村包村干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勒包村永胜
韩永胜
唱一首祖国的赞歌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难忘当年扶贫包村
石勒:打架的小伙伴是个人才
论安徽铜陵包村金矽卡岩矿床的类型
谢永胜
“四强化四解决”抓实“一村一警”工作
后赵皇帝石勒不计旧恨
省纪委监察厅包村增收活动形成长效化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