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形势下心理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2014-08-27樊彦军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

樊彦军

据学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到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作为基本途径。

一、心理教育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应注重几个转变

1.教学目标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知识、智力和道德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心理、人格的整体发展,认为只要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得好,智力水平较高,品德表现较好,其心理、人格自然就健康发展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教育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许多潜在心理障碍靠自己去克服。然而,学生的心理、人格的发展是内隐缓慢的的过程,这是造成部分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教育不积极、不大胆、不主动的主要原因。

现代教学观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目标才会更加有效,才能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才。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把自己当作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各种表现和行为,努力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心理教育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教师的角色转变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是以爱心为基础的情感联系。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不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养,可以使其智慧得到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可以使其行得到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可以使其信心得到恢复;给畏缩的学生以爱的鼓励,可以使其活力得到激发。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教育的立足点。

3.教学活动的转变。

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培养的,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它重教轻学,片面强调学生的被动继承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创造,片面关注学生的外显性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改变这种呆板地、缺乏生机活力的传统教学活动。

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在自己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培养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各种帮助学生锻炼的情境,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纲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让他们能够自我调节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教学过程应以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尽可能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

二、心理教育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条件

1.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更要依赖整个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中学习、生活、成长。从学校内部环境看,应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从学校外部看,教师应协调和优化学生的家庭与社区环境,消除家庭与社区的不良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2.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教育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接受一定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提高可通过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业务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三、心理教育与教学过程渗透的策略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其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不能为渗透而渗透。虽然思想品德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应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能把思想品德课简单地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谓“有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3.要讲究灵活渗透。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