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干部驻村促发展

2014-08-27戴波

中国扶贫 2014年13期
关键词:昭通市驻村贫困村

戴波

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中沟村,是乌蒙山片区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380米,最低海拔1400米,耕地仅4244亩,年平均降雨量920毫米,无霜期240天,立体气候明显,地貌复杂、山高坡陡、高山低温潮湿、河谷干燥风大,春冬干旱、夏秋多雨,洪涝灾害频繁,无灾不成年。

中沟村辖20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村共有773户3078人,全部为农业人口,生产总值1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50元,人均有粮280公斤,年人均收入1196元以下贫困户有321户1310人。孤儿、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现象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没有主导产业支撑,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维生,素质普遍较低,打架、赌博现象突出。

昭通市扶贫办自2011年挂钩帮扶中沟村以来,多次派人深入实地调研,与当地党委、政府专题研究,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交流,安排专人驻村帮扶,制订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该村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了产业增收路子,强化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至2013年底,中沟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666元,人均有粮增加到420公斤,赌博的人少了,打架事件消失了,群众日子好过了,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昭通市开展社会帮扶、安排干部驻村促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昭通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的决定》(昭发[2006]23号),即:县区向一百个以上最贫困村派出工作组,发动市、县、乡一千个以上单位挂钩帮扶贫困村,动员一万名以上干部职工结对包扶,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200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意见》(市办发[2007]18号),决定每年动员和组织100家以上企业结对帮建100个以上新农村示范点。市委于2008年下发了《中共昭通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干部“三联系两深入”制度的通知》(昭市通[2008]3号),确定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县区全面工作、联系重点工程、联系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特困村及结对帮扶特困户和党建示范点。

在挂钩帮扶方面,昭通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目前,全市35名厅级领导联系11县区35个乡镇35个贫困村和包扶105户贫困农户。同时,市级领导分工联系全市80个特困民族村,帮助乡镇和特困村抓好规划、培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组织市直单位处级领导挂钩帮扶,确保最贫困村寨脱贫工作落到实处,由此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驻村帮扶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

第二,强化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将挂钩扶贫工作纳入昭通市公共绩效管理考核,并确定市扶贫办为考核主体单位,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对市直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了各单位和个人联系重点贫困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

第三,整合社会力量,创建干部驻村帮扶新平台。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昭通市以“百千万帮扶工程”为平台,搭建多形式、多渠道驻村工作机制。一是结合云南省四群教育活动,采取干部结对、驻村入户、建立联系卡等形式,帮助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夯实驻村工作基础。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派驻新农村工作队长和指导员到贫困乡镇、村社,开展三农工作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基层宣传和服务工作。三是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的力度,加快当地脱贫致富进程。目前,全市正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进新思路、新办法,做实驻村帮扶工作。

第四,市扶贫办抓点示范,把干部驻村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做好干部驻村挂钩帮扶工作,市扶贫办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成立挂钩帮扶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各位科长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社会扶贫科。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中沟村实地调研,与镇党委、政府进行座谈,走村入户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结合实际制订帮扶措施,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缺什么补什么,把关系群众民生的问题当作大事来办。3年来,安排了整村推进、易地开发、革命老区建设、产业开发等扶贫项目,总投资80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就学难和居住破烂茅草房、杈杈房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深受群众欢迎。

第五,坚持干部蹲点驻村帮扶。如果没有派驻专人驻村蹲点,社会帮扶工作就极有可能流于形式,沉不下去。昭通市要求派驻到中沟村的干部做到多方结合,长期驻村,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详细制定工作计划,成为上下沟通的联络员、方针政策宣传员、谋划发展的经济服务员、社情民意调研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基层组织建设督导员。

猜你喜欢

昭通市驻村贫困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