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飞山区孩子成才梦

2014-08-27赵湘峰邵启文

中国扶贫 2014年13期
关键词:军代表助学金贫困学生

赵湘峰+邵启文

桂林、柳州、梧州,广西省东北部的三个历史文化名城,彼此相隔约300公里,如果用直线相连,近似一个斜放着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地带附近的不少农村地区,由于山地较多,经济结构单一,很多家庭生活窘迫,孩子们不得不过早离开学校开始分担家庭负担。

海军驻在该地的三个军代表室,平均人数不到10人,多年来却坚持用爱心帮助山区孩子点亮希望、成就梦想,接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先后捐资近10万元,受助学生达40余人,受到驻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海军蓝,成为山区孩子心中圣洁的明灯。

勇敢担当 代代接力捐助

最先向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是驻梧州地区军代表室的军代表们。早在2003年年初,他们在与驻地区政府一次共建活动中了解到,不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就学困难,有的成绩优异却不得不提前中断学业外出打工,有的半大的孩子就半工半读,小小的身影忙碌在田间地头,甚至很多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也不能顺利完成,开启梦想的大门还未打开就已关闭。

沉重的话题当即引起军代表们极大的关注。“人人都有成才的渴望,每个孩子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是我们的良心所系,也是责任所在!”代表室当时的6名成员第一时间统一了思想,当年9月,在区教育局的统筹下,他们在万秀区旺铺中心小学和鹤洞小学选择了6名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每名军代表负责资助一名孩子到初中毕业,孩子初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根据教育局提供资料增补其他贫困学生。

军代室领导蔡旭强介绍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十年来,他们共捐资35070元,累计帮助贫困学生78人次,捐助金额也由刚开始的每人每年31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年1000元。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广西省没有完全实现普九目标的贫困县之一。2006年,驻柳州地区军代室主动参加鱼峰区双拥办组织的“双拥助学圆梦活动”,与7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每年分两次给他们送去助学金和学习用品,七年来,共为孩子们提供助学金13900元。除固定资助助学对象外,这些年代表室还以一次性资助的方式帮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使他们成功扬起理想的风帆。

温暖不断传递,爱心继续蔓延。桂林市龙胜县大寨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全校有近200名学生,分三个教学点。由于学校离家远,80%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远离父母,早早开始独立生活。生活的艰辛、失学的风险,让这些小大人变得忧郁、沉闷,童稚的双眼缺乏生机活力。2011年,驻桂林地区军代室开始对口该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短短三年时间,他们共为该校18名学生缴纳了生活、课本等费用47900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年来,代表室的军代表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捐资助学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老同志走了,新来的同志接力;代表室人员减少了,剩下的同志共同承担。2013年9月,准备到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年轻军代表莫崇君,上学前主动将两年的捐助款交到领导手中。“读研期间,我还是代表室一员,还将继续坚持捐助。”莫崇君坚定地说。

2011年2月,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驻柳州地区军代室整体进驻湛江。虽然驻地已不在柳州,但三江3名没有完成学业的资助对象,仍然牵动着军代表们的心弦,8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没有阻隔住他们爱心的延续。当年9月1日,孩子们开学的那天,代表室领导王启兴从湛江坐了一晚上的火车赶到学校,当满怀疲倦、双眼通红的他将凝结全室人员爱心的2000元助学金和书籍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孩子们眼含泪水幸福地笑了。

传递真情 大爱温暖心灵

军代表们捐出的是钱和物,孩子们感受到的却是一颗颗心,一份份情。在各代表室的陈列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寄来的一封封感谢信和一件件手工品,语言朴实,礼物简朴,却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

梧州市鹤洞小学的梁铭珍在来信中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里,家里有8口人,全家靠着十几亩地过活,家里生活过得很辛苦。在你们出现之前,我觉得生活没什么希望,是你们让我明白世间还有真爱在,生活永远充满希望。”许多孩子在来信中表示,一定会直面生活的困境,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机会。

“送钱送物只是一种形式,捐赠活动更重要的是精神支持和思想互助,重新点燃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军代表们对捐资助学活动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多年来,各代表室在活动中始终注重情感慰藉和精神鼓舞,让孩子们重拾自信,再现笑脸,树立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信心和决心。军代表们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次活动、一次看望、一封信”的“三个一”辅助模式,既拓展了捐资助学活动的内容,又大大深化了效果。

每年,代表室会组织资助对象集中到城里开展一次活动,带他们参观新兴工业区、繁华商业区、文化博物馆等场所,用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奋发拼搏走出大山。每学期开学前后,代表室都会借赠送助学金和学习用品之机,到学校看望孩子们,或集中座谈,或个别交心,或集体游戏,掌握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现实处境,用知识改变命运。每季度,每名军代表会与自己的资助对象通信一次,解疑释惑,并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他们鼓舞打气。

2013年年初,驻梧州代表室把资助的8名孩子接到单位,组织他们到驻厂参观军舰建造。现代化的造船模式、先进舰船的威武雄姿、军代表们的非凡业绩,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堂丰富的精神盛餐。半天的参观,孩子们激动不已,童心绽放,队伍里欢呼不断,笑语连连。参观结束后,班主任李老师还专门给代表室打来电话,说孩子们回去后与以前判若两人,不仅活泼开朗了,学习劲头更足了,并且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谢洁萍同学还考了班级第一名。

2013年5月,大寨小学潘校长等一行到桂林市参加教师培训,代表室获知消息后,邀请他们一起座谈。潘校长感慨地说,“你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捐助,不仅使孩子们可以继续学习,还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知道,在他们困难和无助的时候,他们不是一个人,有一群好心人在关心和帮助他们。”

多年坚守 爱心成就未来

十年来,代表室资助的孩子全部完成了初中以上学业,没有一个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现在有的在城里做起了小生意,有的在家开办养殖场,有的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打拼,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其中三个孩子考入了大学,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轨迹。

2010年8月,柳州代表室资助的王妮桥同学高考失利,以5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想到复读一年的沉重负担,她犹豫不决,彻夜难眠。军代表卢振获知情况后,主动帮她分析失利原因,鼓励她放下抱负轻装上阵,并答应继续资助她复读一年。一年后,王妮桥以超出分数线28分的成绩考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被誉为“侗乡里飞出的金凤凰”。如今,正念大三的王妮桥青春自信,成绩优异,还担任了校学生会干部,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越走越顺。

三年前,驻梧州地区代表室资助的谢洁萍,因母亲常年身患重病,哥哥大学在读,家庭不堪重负,正读初三的她打算辍学打工成全哥哥的前程。代表室领导亲自来到她家里,做她的思想工作,并根据她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地追加一份助学金。2013年,谢洁萍刚刚完成高中毕业,就在梧州电信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实现了由农村娃到白领丽人的华丽转身。

军代表们的爱心坚守,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赢得了驻地政府的真心拥戴。每年年终的双拥工作总结会,代表室都会作为爱心天使获得额外赞誉。2009年,驻柳州地区代表室被评为广西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还给他们送来了“捐资助学,福泽侗乡”的锦旗。“我们只是尽我们的本份,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孩子们顺利成长成才是我们最大的期盼!”驻桂林地区代表室总代表方晓旻接受驻地电视台采访时这样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他人,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在资助孩子的过程中,军代表们自身也进一步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献身装备的信心决心。近年来,三个代表室先后为国家交付多型先进舰船,在人民海军挺进远洋、走向深蓝的壮丽航迹中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足迹。

猜你喜欢

军代表助学金贫困学生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论军代表的监督依据与追溯式质量监督
启功“被当兵”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