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愚公们

2014-08-27

中国扶贫 2014年13期
关键词:海雀庄浪石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世间诸多美好的东西皆来源于艰苦奋斗,幸福也不例外,艰苦中孕育着幸福,这正是艰苦和幸福间的辩证法。贵州海雀村、山西留村、甘肃庄浪县的奋斗史,是生存环境恶劣的群众依靠内生动力创造性的生动注脚。

贵州海雀村:从苦甲天下 到林茂粮丰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岩溶贫困地带,20多年前,一名记者用这样的笔触报道了这里令人触目惊心的贫困状况:“(记者察看的)11户农家,家家断炊。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而这也是当时乌蒙山区极度贫困的缩影。

1987年冬天,村支书文朝荣扛起锄头和树苗,背着土豆当午饭,带领全村近一半的劳力上山种树。为了减少购买苗木的成本,他安排在家的妻子、儿媳到周边村子去捡华山松、马尾松结的籽来育苗。他的想法很简单:“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饿了,他们吃一口随身带的煮土豆;冷了,扯一把杂草生火取暖,每到冬季,300口人就上山挖坑种树,过年也不休息。日子虽艰苦,但越变越绿的山,给了他们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自信。

有一年除夕,依旧在种树的村民们又饥又寒,文朝荣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上山。第二年冬天,文朝荣又偷偷把妻子李明芝凑了几个月、为女儿坐月子准备的100个鸡蛋煮熟带到山上“犒劳”大伙。在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村民们经过长期奋战,绿化荒山1.34万亩,人均14.3亩。据估算,今天海雀村万亩林场的经济价值约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绿色银行”给了村民丰厚的回报。

此外,文朝荣还在村里推广地膜玉米,使亩产从过去的不足50公斤提高到174公斤,并带领群众养猪、养牛、养鸡;种脱毒土豆、半夏、当归……这套因地制宜的脱贫增收“组合拳”,使得全村乡亲的日子越来越宽裕。

与1985年相比,如今该村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年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13年的5460元……一个“苦甲天下”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衣食无忧的和谐村庄。

如今,海雀村已成为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典型。今年年初,文朝荣去世了,但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文朝荣精神”,却是沉甸甸的财富,毕节市、乃至贵州省掀起了“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热潮。

山西留村:昔日干石山 今朝花果园

与文朝荣相似,在山西省长治市,有一位林业员出身的村支书,硬是在干石山上修了层层梯田、种上了经济作物,让一个原本四处是干石山、穷得留不住人的“流村”,变成了安居乐业的花果山。

留村位于平顺县城北部,这里山多地少,石厚土薄,人均9分地,3亩干石山,十年九旱,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过去当地曾流传着一首民谣:"干石秃岭水土流,村穷人穷难糊口,闺女寡妇外村嫁,留下光棍守坑头,背井离乡千里走,留村实在难存留。"

1967年,26岁的桑林虎当上了留村支书,从此掀开了留村人让干石山变聚宝盆的历史。他率领全村二、三百个劳力,经过19个春秋的日夜奋战,硬是用镢头和箩头,开出了1200亩形状细长、远观宛若海带的“海带田”,累计搬运土石35万方。那5000多条高一米的绕山盘岭的田埂,总长可达600多公里,相当于留村到首都的距离。

在这些梯田上,留村人依靠自己总结出的栽培法,干出了这样一番事业:营造松柏林2500亩,栽苹果树300亩,修梯田1200亩,栽花椒树12万株,在背坡地栽植核桃树13000株,柿树6000株,酸枣嫁接大枣6000株……留村总面积5900多亩的干石山,97%的宜林面积已绿化。这个解放初期每年要吃国家15万斤救济粮的穷村,不仅自己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吃饭问题,还变成了纳税一村顶十村的富村。

1995年4月12日,胡锦涛同志来到留村,在上山视察后,又听了一个半小时的汇报,临走时称赞道:“留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农民群众,艰苦奋斗三十年,把穷山恶水变成了花果园,使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班子强,思路对,讲科学,不愧为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山村脱贫致富的典型。”

甘肃庄浪:人造梯田百万亩五十万人得温饱

甘肃省庄浪县,有一座特别的纪念馆:中国梯田模范县纪念馆,它是几代庄浪人奋斗历程的浓缩。

庄浪县地陡土瘠,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民生苦不堪言。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庄浪人不沮丧、不抱怨,从1964年开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学“大寨人”,修“大寨田”,全面掀起了大规模建设水平梯、条田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30万建设大军以常年基建队为主、群众秋冬季会战的形式,每年秋冬动员70%以上的劳动力,大雪封门不停工,冰冻三尺不收兵,目标不变,步伐不停,锲而不舍,造田不止,终成杰作。他们苦干加巧干,总结出了“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湾就势,小弯取直”的经验,被多地学习参观。

经过34年的持续接力,到1998年,全县建成梯田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近百万亩水平梯田,使全县近50万人解决了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8元。1998年7月,“庄浪梯田化建设试点县”项目通过水利部验收,被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2002年8月,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庄浪精神报告会。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考察了庄浪的梯田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磨难,是弱者的绊脚石,是强者的垫脚石。生存条件恶劣,对于强者来说,正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考验他们的毅力,也成就了他们事业的高度、带给他们深沉的幸福。这三个故事,有着共同特点:生存环境恶劣,依靠精神力量,历经多年奋战,总结出独特的治理方法,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也给每一位有志者留下震撼。

愚公们,并不愚。

猜你喜欢

海雀庄浪石山
梦道怡然
溪山清色
甘肃庄浪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水边的阿狄丽娜
大西洋海雀
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海雀脱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恋上云石山
我家就在云石山
大西洋海雀
大西洋海雀,你真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