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资源保护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以山西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14-08-23高梓洋

森林工程 2014年4期
关键词:沁河泉眼公园

高梓洋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湿地资源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现在,湿地公园主要是以保护功能为主,结合生态旅游和科学宣传教育为辅,由原始的单一方向、小面积转为综合复杂性、多种类发展。

1 湿地公园分布类型

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类是组成湿地公园重要部分。湿地公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主题性、生态性、自然性,既需要保持独特的生态系统、兼顾物种生态平衡、种群协调发展,又需要做到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005年我国开始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38个,总面积达36万hm2。目前中国有21个省级行政区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陕西、湖南、江西、黑龙江和浙江5个省份的国家湿地公园共有19个,占整体数量的50%,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获批数量分别为10、18和10个[1]。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注意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方[2]。

2 山西省湿地资源状况

山西省全省各类湿地面积达到2 309 km2,主要分布于各河流流域、湖泊和水库及周围地区。由于山西省地处内陆腹地,湿地资源相对贫乏,气候干燥、雨雪稀少、水资源贫乏,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水资源总体贫乏的状况,凸显了河流源头保护的重要作用。全省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6万h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35%(见表1)。其中,河流水面面积约8万hm2;河岸滩涂面积18万hm2;沼泽和苇地面积为约9 000 hm2;湖泊、坑塘和可养殖水面湿地的面积1.7万hm2;水库类型湿地面积为2.8万hm2;河岸盐碱地面积4.8万hm2;盐田类型的湿地面积为约1 600 hm2。其中淡水类型的湿地占总湿地面积的86.36%。淡水类型的湿地中又以57.23%的河岸滩涂和25.48%的河流水面为主。

表1 山西省湿地统计表

从山西湿地类型来看,河流湿地及其河岸滩涂是主要的湿地类型,湿地保护重点应着力于河流类型湿地上。山西省湿地资源十分有限,更需要大力保护这些有限的资源不被破坏。

3 基于合理保护水环境以山西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3.1 湿地公园概况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 248.32 hm2,湿地总面积为94.43 hm2,湿地率38.03%。湿地公园具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范围内包括溶岩裂隙水、冰雪斑块融化产生的沼泽斑块、泉眼、溪流及其沟谷洪泛滩地;地势平坦区的河湾、沼泽、洪泛及局部水坝形成的库塘等湿地,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包括了山西省淡水湿地的全部类型,成为特色鲜明的黄土高原“森林、溶岩、草甸、溪流与河流湿地交错分布”的典型区域,是别具特色的黄河支流源头的湿地生态系统[3]。

山西省位于内陆腹地黄土高原地区,湿地资源匮乏,湿地类型比较单一。省内现有的自然湿地和湿地公园主要是以保护黄土高原淡水河流湿地以及其两侧的泛洪平原为主。山西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沁河源头及其生态补水系统等综合保护性湿地公园。

(1)双泉眼形成的沁河源头是独特形式。湿地公园中湿地类型具有突出性和整体性,并且与周边林地的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双泉眼上面形成一个自然的凹陷巷道,巷道一方面起到拦水坝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溢洪道作用,溢洪道从泉眼上面流过,与泉眼下游河道形成天然的河沟,雨季水丰时多余山水又可以从上面形成的巷道自然流入下游河道。该洼地被山洪冲击的砂石掩埋,水储存在砂石层下面,砂石层形成了天然的覆盖层,起到隔热和阻止储水蒸发的作用[3]。

(2)独特的生态补水系统体现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泉眼以上的整个山谷地带生态类型丰富而复杂,乔木、灌丛、草甸、溶岩、苔藓、冰斑,以及独特的地形所形成的地下储水堰是保持沁河源头两泉眼常年水流不断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导致整个源头生态系统的瓦解,会直接威胁到沁河源头补水的形成。

首先茂密的乔木林植被系统,可以阻止太阳照射和系统内水分蒸发。

其次是林下灌丛、草甸及枯枝落叶层的保水作用,在防止蒸发的同时,又能使雨水慢慢渗透进入土壤、石缝及溶岩,再慢慢补充给水源。

再次是冬季及雨季前的补水。这些冰冻和积雪在溶岩、乔灌木、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维系下,缓慢融化补充到储水堰内,从而确保了泉眼的不断补水来源。

最后,生态岛效应从大气中吸收水分。由于沁河源头上游的生态系统导致的局部低温区域,在空间上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气温较低的生态岛,加上水气密度较大的特点,自然就产生了吸聚效应,水分不断向生态岛内偏移、沉降,在乔灌草和岩壁上形成雾珠水滴,再慢慢渗入岩缝地层,形成补水[4]。

3.2 湿地公园的功能区规划

根据以上原则,将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见表2)。

表2 山西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1)湿地保育区。湿地保育区是湿地公园内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物种丰富,受到外界干扰较少,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4]。开展保育和监测等必须的管理活动,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包括双泉眼以北的将台沟、木盆沟、要子沟。规划面积154.16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2.08%(如图1所示)。

(2)恢复重建区。恢复重建区是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和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干扰,其生态功能和景观风貌有退化趋势,需要恢复重建的受损湿地生态区域。通过封滩育草、植被恢复等方式,改善水体水质,恢复原生湿地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的功能,开展科研监测活动[5]。包括磨上苗圃的河流东侧区域和公园入口到杨树林林块末端的道路东侧河床。规划面积32.64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3.14%。苗圃占用地,充分利用现状梯田苗床地,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成沼泽湿地。下游形成的冲击河沟,采取局部清淤,形成自然河坝和水面,即在河床上形成若干库塘湿地,为鸳鸯等水鸟增加戏水生境[6]。

(3)宣教展示区。宣教展示区以开展生态展示、科普宣教为主,该区以湿地丰富的类型及湿地生态文化为依托,通过宣教项目及设施的合理布局,提供给游客系统学习湿地知识的场所。包括双泉眼至牛翁子沟口沁河河床的西侧区域。规划面积10.34 hm2,占湿地公园的4.16%。

图1 功能分区图

通过修建湿地宣教中心,包含湿地及沁河水文化展示厅、湿地动物文化展示室、沁河历史展示室、沁河文化历史传承解说和影像播放墙等多功能展馆[7]。同时结合室内外其他宣教展示手段,建立具有沁河特色的湿地宣教基地[8]。

(4)合理利用区。合理利用区是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不破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情况下,适量的游人进行湿地观光、游憩、休闲和湿地体验活动[9]。

牛翁子沟口以下至杨树林林块末端河段及公园入口到杨树林林块末端的道路西侧区域。规划面积为51.18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0.16%。

通过适当的改造完善,并架设木栈桥打通其与本项目新建部分的联系,在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进行休闲游览的活动的场所。建立与森林公园等其他景区的联系通道,实现游客和景观资源的共享。

(5)管理服务区。管理服务区是湿地公园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的主要区域。利用规划区外的将台林场原场部,建立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

游客管理服务中心、湿地公园管理局、监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站、湿地公园大门以及集散广场[10]。

3.3 水源保护措施

根据山西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各类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承载力、敏感度、保护价值等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资源的完整性、原始性、真实性与多样性[11]。水是湿地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生命力源泉,因此在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时,水系保护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3.3.1 水系和水质现状

沁河源头发源于两个泉眼,泉眼以上由将台、要子、木盆三条沟组成,沟两侧分布众多溶岩,沟内森林植被茂密,林下点缀着草甸、苔藓和沼泽。雨季沟内形成溪流,经汇集成河后从泉眼上方的隘口流向下游。泉水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水质优良。

3.3.2 水质保护措施

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河流,最终汇入黄河,跨越山西河南两省,具有重要的地理及战略地位。在规划和建设山西太岳沁河国家湿地公园时,维护湿地的水质,减少湿地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和旅游带来的污染是公园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在沁河源头姊妹泉口和进园区的入口处的河水出境处分别设置一个水质监测断面,自动监测仪器没有配置前,靠人工进行水质采样,对园区内部的河流进行分区分段的监测。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判断水质保护情况。在服务区建设水文水质监测站1个。

(2)设置垃圾箱,严禁垃圾丢弃、遗弃在湿地公园内。

(3)宣教区和服务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或隔油池处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运走,禁止直接排放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沿途适当位置设置生态厕所,将生活污水直接进行生态处理,禁止未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4)设置警示牌,严禁游客向水体中抛洒污染物质,及时清理水系周围的垃圾和有害污染物,防止雨季进入水系。

(5)水体有效循环流动:水体有效循环流动是净化水体、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规划中应避免形成死水区,确保河流水体不断流动。

(6)生物措施:建立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在水流较缓的河湾处,设置水生植物种植保护区。

(7)对湿地河道水生植物实施定期收割措施,每年冬季收割一次,其他季节定期清理枯叶,控制内源污染问题。

(8)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水芹菜、黄菖蒲、香蒲、水生美人蕉等,以及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土著微生物,增加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能力。

4 预期目标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从而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率。通过沁河源湿地恢复,增加库塘湿地,使湿地面积有所提高(见表3)。

表3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增加规划表

5 结束语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首先是保护了沁河源头生态补水系统的稳定,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为开发带来的威胁;其次是沁河源头水源涵养工程的延续和保护措施、途径的多元化体现[12];三是消除了公园范围内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使公园内的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生态效益显著。

【参 考 文 献】

[1]张秀华.基于生态旅游的城市湿地公园开发综合评价研究[J].现代园林,2008(12):27-31.

[2]杨云峰.湿地的概念和城市湿地公园设计[J].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010(2):395-398.

[3]张广瑞.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71-74.

[4]吴 悦,李陇堂.鸣翠湖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5(4):28-30.

[5]邵文明.景区开发中的旅游伦理问题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6]刘滨谊.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林,2006(4):8-13.

[7]卢小丽.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6(2):56-61.

[8]庄秀琴.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02-106.

[9]吴承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图解——国家公园游憩设计评价[J].中国园林,2003(12):39-43.

[10]丁季华.中国湿地旅游初探明[J].旅游科学,2002(2):51-57.

[11]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34-38.

[12]张人月,张思冲,许瀛元,等.大庆湿地类型及物质生产价值估算[J].森林工程,2012,28(4):73-36.

猜你喜欢

沁河泉眼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神奇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
论《明史·河渠志》对运河与沁河的记载
一起走过的日子
沁河
在公园里玩
副省长贺天才在沁河巡河调研
多变的小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