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医药传奇

2014-08-21李桥江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哈萨克神医草药

李桥江

阿勒泰地区有一家哈萨克医医院,据说,该医院是世界上首家正式挂名成立的哈萨克医医院。初夏,我专程来到坐落在阿勒泰市区的这家医院,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哈萨克医药卫生常识。

民间奇人

说到哈萨克医医院,我不禁想起神奇的哈萨克民间接骨术。北疆牧区有许多哈萨克接骨奇人,我曾经采访过数位哈萨克接骨奇人,其中,托里县萨孜草原一个叫灭得力汗的接骨奇人通晓汉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灭得力汗告诉我,哈萨克族是草原民族,游牧场所均在远离城乡的偏远草原、山地,牧民骑乘、放牧、转场等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一旦发出现骨折等伤害,牧民只能自己动手接骨或采用民间验方治疗病痛。民间哈萨克接骨高手或医生一般为家族承袭。

灭得力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骨科名医,他的接骨技术和方法被口口相传以至于带上了神话色彩,然而,灭得力汗最崇拜的却是爷爷老灭得力汗。他听父亲说老灭得力汗曾经用一根小骆驼的腿骨,接好了一个俄罗斯士兵的大腿。老灭得力汗因此得到士兵所在部队的嘉奖。灭得力汗曾经成功接诊过摔断脖子的牧民,但是,他无法想象老灭得力汗的医术神奇到了什么程度。

像许多草原接骨奇人一样,灭得力汗也不是专业医生,因此,每次接诊他首先要求病人或家属写一份自愿治疗的保证书。几十年下来,灭得力汗为上百个牧民接骨,没有出现一例错误,由此可见不是医生的灭得力汗接骨术之高明。

灭得力汗给牧民接骨从来不收钱,在他看来骨头断了本身就是一个灾难,何况大多数牧民并不富裕,自己有这门技术就应该给牧民治病。灭得力汗给牧民接骨从来不给病人开药。骨头接上了,他会叮嘱病人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不能吃马肉、骆驼肉等,以及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去医院拍片子复查。

灭得力汗还接诊过在医院接错骨头的病人。方法是用马肠子缠住接错部位的骨头,几天后,当愈合的断骨部位被马油软化了,再把骨头掰断,重新接上。一个月之后,保证痊愈。目前,正规医生(医院)接骨通常采用石膏为骨折患者加固病患处,草原接骨奇人一般使用饱和盐水与纱布或骆驼毛固定患处。

哈萨克接骨术有其自身神奇之处,那么哈萨克医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松脂味道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成立于1988年。从外部环境来看,掩映在绿树浓荫当中的哈萨克医医院更像一家疗养院。走进医院病房,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医院熟悉的消毒水味,与之相反,医院的诊室、病房反而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松脂香味。

该院制剂中心主任库丽夏西·马尼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数年前,医院就改用刺柏、园柏等草药熏蒸的方式进行环境消毒了。

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历史上,四季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牧民师法自然,崇尚自然的民族性格。牧民在放牧过程中常常观察牲畜对各类野草等啃食及反应情况,久而久之,他们弄清了了多种野草及天然矿物质的功用,进而认识、掌握了它们的药用或保健价值。公元15世纪乌太波依达克·特列吾哈勒布所著《哈萨克医学概论》,标志着以草药为基础的哈萨克医药学的成型。

哈萨克医药曾经为哈萨克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过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哈萨克民族医药文字记载较少,口头流传、师带徒传授较多,影响了哈医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该院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医专家王仁主持医院医药研究与行政工作期间,王仁将中医药知识和处方与哈医药结合,并在退休前主编完成了4卷本哈萨克药典工作,堪称完成了哈萨克医药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

库丽夏西·马尼兼学中医、西医制剂等,参加工作后跟随老师王仁连续多年在阿尔泰山采集草药,并参加了哈萨克药典编撰工作。目前,库丽夏西·马尼主持医院药剂室制剂等工作。

库丽夏西·马尼告诉我,医院最早也采用84消毒液等消毒,由于气味不佳,医护人员、包括病人对这类化学药剂过敏严重,不得已医院开始探索草药消毒方法。

过去,牧民常常在毡房内点燃地产刺柏或园柏熏蒸房间,达到消毒、清除异味等目的。鉴于此,库丽夏西·马尼等人分别选取病房、门诊室等房间,进行封闭式草药与84消毒液等对比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房间微生物限度检测与84消毒液效果相当。从此,医院燃烧草药消毒代替了84消毒液。

乌头与薄荷

库丽夏西·马尼给我讲述了下面两个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一些哈萨克医药的历史渊源。

哈萨克牧民牧能够辨别草原上绝大多数植被,他们的这些知识主要来自放牧过程的细心观察。牲畜非常聪明,它们可以从气味等方面判断哪种草口感好,哪种草口感差,哪种草有毒或气味难以接受。

乌头、天仙子、藜芦等是夏牧场常见毒草,同时也是药草。牧民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牛羊马等牲畜进入夏牧场头一件事就是寻找乌头和天仙子等毒草,一旦找到这些毒草牲畜会毫不犹豫大吃一顿,而且不会出现中毒症状。

牧民对牲畜的这种行为颇为奇怪,后来,人们意识到牲畜在秋季及冬春牧场待了大半年,到了初夏转场季节,牲畜消化道内会寄生一些虫子或发生某些消化疾病。牛羊马饱餐一顿毒草,杀灭了消化道内的寄生虫,治愈了消化道疾病,随后便对毒草敬而远之。此时,牲畜啃食毒草目的就是治疗病痛。

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以前,草原上有个非常了得的神医。相传,任何疾病均难不倒这位神医。有庸医嫉妒神医渊博的知识,琢磨出一个阴损的招数。这年深秋,庸医邀请神医父子吃饭,席间,庸医对神医说,如果神医的儿子吃下半只山羊羔子肉,再喝一大碗冰凉的山泉水,肯定会病倒。假如神医能够把儿子的病治好,庸医即承认神医的医术。

当时,草原上绝大多数人尚不知山羊肉性凉,肉中脂肪遇凉水凝结之理。神医自然不信庸医所说,两人立好字据。随后,庸医端上煮好的山羊肉。神医的儿子饱餐后,喝了一大碗凉水。转眼间,神医的儿子捂着肚子倒在了地上。神医没见过此等病症,手忙脚乱,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在哀嚎声中一命归西。

神医被丧子之痛击垮了。神医的医术从此也受到人们的质疑。儿子下葬之前,神医解剖儿子的尸体,发现其胃中有个小孩拳头大小的硬疙瘩。神医不知硬块为何物,便将其带与腰间,四处打听化解硬物的方法。

这年初夏,神医顶着炎炎烈日,跋涉了一整天,喉咙干得直冒烟,前方没膝高的草丛中出现一眼泉水。神医喝了一通泉水,倒在草丛中睡了。睡梦里,神医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开始,神医被怪味熏得发晕。后来,越闻越觉得舒服、清爽。神医醒来,寻找怪味出处,原来怪味来自身下的野草加勒布孜(薄荷)。神医随手摸了摸腰间的硬物,吃了一惊,加勒布孜的气味竟然溶解了硬物。

红蚂蚁

哈萨克医药以植物为基础,哈萨克药典共收入400多种入药植物,其中,本土常用药材30余种。因此,野外采药活动必不可少。一般而言,5月中旬至6月初医院主要采集款冬花、肉苁蓉、锁阳、阿魏根等;7月采集全草药物如神香草、一枝蒿、薄荷、茵陈等,8月以后主要采根茎用药如鹿根草、木香、乌头、大黄等。随着哈萨克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医院职工基本不上山采药了。每年,只有个别医生带领一些年轻医务工作者采药,目的是培养年轻人识别草药。医院所需药材主要来自民间收购。

库丽夏西·马尼年跟随王仁在野外采集各种药材,她印象最深的是采集红蚂蚁。库丽夏西.马尼初中时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关节肿痛,尤其春秋季节最严重。采集红蚂蚁之初,她想着自己的病跑了许多医院,找了很多医生,想了多种办法都没有起色,既然红蚂蚁对治疗风湿等关节病有效,就用自己做实验吧。从这以后,她时不时吃红蚂蚁,用红蚂蚁泡茶等等。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库丽夏西·马尼猛然发现自己的病痊愈了。

当地民间亦有利用红蚂蚁治疗各种关节疾病的习俗。如有人腰腿疼得厉害,牧民会把衣裤放到蚂蚁窝上收集蚁酸,然后穿上带有蚁酸的衣服热敷。至于牧民如何发现蚁酸能够治病,据说,是受棕熊吃蚂蚁及棕熊趴在蚂蚁窝上治病启发而来。

为了采集足够医院使用的野生红蚂蚁,库丽夏西·马尼等人想了各种办法,甚至把蚂蚁窝搬到了医院。采集红蚂蚁是件很残忍的事情。有一年,库丽夏西·马尼采了一袋红蚂蚁,一时忙不过来,她没有处理这袋活蚂蚁,将其直接放进了冰箱。第二年,她取出红蚂蚁准备处理,一袋冻蚂蚁化冻之后竟然全活着。

有些草药很容易混淆,如一枝蒿与艾蒿、茵陈、苦蒿等药材植株非常接近,经验缺乏者容易搞错。一枝蒿主要为内服药物,苦蒿、艾蒿等主要外用。从口感而言,一枝蒿口感没有苦味,艾蒿、苦蒿等具有苦味。五灵脂和石脂也很容易搞混。五灵脂是复齿鼯鼠、飞鼠或其他近缘动物的粪便。石脂则是一种矿物质药物。

任何野生草药不加限制的利用都会导致资源枯竭,为此,医院野外采药采取轮采方式,也就是同一种药材,今年在此地采,明年到彼地采。尽管如此,依旧面临野生药材资源越来越少的现实。去年,有关部门给医院划拨了1500亩地,用于药材种植。

有人担心,人工种植的草药,药效可能有问题。库丽夏西·马尼专门对药材基地种植的一枝蒿等药材,与野生一枝蒿等进行了多种对比试验,结果令人满意,人工种植的药材与地产野生药材药效相同。

猜你喜欢

哈萨克神医草药
草药王
天下第一
与生灵共舞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
谁更牛
五勺
“神医”治病为何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