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磨课”的再思考

2014-08-19殷长征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磨课教参数学教师

殷长征

1问题提出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便是艺术工作室.而优秀的教师会自觉地把追求艺术和智慧共美的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理想,尽力把自己的课研磨成精品课.尤其遇到优质课、观摩课、竞赛课、评优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时,为追求艺术课堂,教师个人、校教研组乃至市区教育专家更是“全民动员”,信守“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这一颠扑不破的法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协助自己的参赛教师磨制精品课.有时为了追求轰动、追求花样、为了成名得奖,不惜搞预演;不少脱颖者也确实由此径而出.因此,有人甚至断言,磨课与教师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磨课,如文[1]和文[2]所说:“磨课”对于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起重要作用.文[3]说:精心打磨,最终雕琢出大家认可的好课,收获了荣誉,教师教学智慧得到了提升.

作为一名一线工作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师,笔者亦认为磨课有助于出精品.这里所谓的“磨课”,指一位数学教师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在团队的协助下,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在反复推敲打磨的过程中,磨课者的水平确实获得了螺旋式的上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采用“多人一课”式磨出来的课自然要比孤军奋战的课要来得精致、周全、流畅,也更易出彩.因此,有效的磨课确实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助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但钟洪亮老师却对磨课说“不”!也有人曾发自肺腑地说:“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自己的课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有时碍于面子和权威,必须‘虚心接受建议而放弃自己的坚守和尝试,殊不知,优秀的课堂都是从展现教师自我个性技巧中产生的.因此,教师无形中成了他人思想的傀儡,教案成了OEM(定点生产,俗称代工生产)产品,自己成了一名拿着成品剧本进行教学表演的演员”.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不无道理.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然而现今磨出来的课却越来越“中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更何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十几节的“家常课”,若每节课都要如此耗时费力地精雕细琢实在不切实际.那么,如何“磨”出一节令人满意的课呢?

2思考与实践

对此,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认为最佳的方法是要从团队式磨课向个体式磨课迁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两个“不”:绝不试上;不参加团队磨课.以确保所上之课之首演性与原生态性,从最终的磨课效果来看似也不错.如此做法,极可能招致异议,同仁们会认为笔者狂妄自大、抗拒磨课,没有团队意识.其实不然,笔者有意识地改进并嫁接了团队磨课的做法,改“磨”为“默”,并坚持最大可能地推进每一节“家常课”.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组建虚拟磨课团队.笔者在确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首先尽可能多地搜集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料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精心的阅读、分析、借鉴、质疑和筛选,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大胆取舍.这个过程,就如同邀来了多位专家,笔者与这一份份资料的创作者无形中组建起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在数量及质量上远远超越教研组内、学校内的教师团队.要这样做,首先要考验教师的备课耐心,同时要求在占有资料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应先有一个组稿,以实现资源共享而非单纯的占有别人的成果,否则容易滑入变相抄袭与挪用.“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笔者这么多年来坚持一个做法:每备一节课,绝不翻老教案、老课本,而是每次都把它作为新对象进行重新研读;同时也不翻看教参,因为依赖教参便可能受制于教参,很多教参多年来一成不变,已经落伍.因此,每一次备课笔者都要力争做到“冲出”原有的思维限制,组建更强大的虚拟团队进行磨课,这样的“共同体”在时空上将变得更自由,在质量和视野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这样的“团队”一起磨课自会获益匪浅,这是“默课”之基础.

其次,把团队磨课改为个人“默课”,即用“默”的状态在大脑中臆想出一个“虚拟课堂”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演习.在这个“虚拟课堂”中教师自兼学生、教师、听课者数职,整个过程如同给自己拍摄课堂录像,从开始到结尾,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历历在目,然后随时回放,权衡利弊,反思修正.这种做法不像“试上”课那样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去“默课”,“优秀的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种内省式的“默课”往往更具有审察穿透力.

古贤倡导“日三省吾身”,以此不断深化对时空的感受,对终极关怀的体验,从而使生活走向简约和精致.教师的“默课”,正是通过接触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尽量让别人的智慧成果进驻自我的心灵空间,与自己融会.教师一旦能灵活地处理“省吾身”和“省他人”的关系了,便能消弭自我与他人、教学设计与师生个体的隔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产生生命的质感,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便有了艺术美感.朱光潜说:“所谓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而已.”“致虚及,守静笃”,教师以“默”的形式反复磨研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所获得的彻悟,正是其思想、情感和别人的思想、情感的往复回流所致.教师一旦经历了此“默课”过程,自会灵感不竭.说到底,教师在尝试“默课”时,要培养自我对“经验学问”的敏感,使自己保持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灵魂、独立的人格.如此“默课”便完全可以成为教师个体独立且家常化的一种磨课方法.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2》“121平面的基本性质”,内容包括平面的概念、三大公理及其推论等.针对这节内容,教师可在完成教学设计初稿的基础上,“默一默”教学流程,“默一默”怎样引入课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默一默”怎样讲授平面的概念使学生乐意接受;“默一默”怎样让学生掌握规范表达几何元素点线面及其关系的三种数学语言:图形、文字、符号;“默一默”三大公理怎样连接才显得不拖沓,有吸引力;“默一默”如何应付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灵光问题”;“默一默”如何解决预设和生成的矛盾;“默一默”如何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经过这一“默”,你也许就能发现原教学设计虽有针对性但不够完美,还有不足.经过这一“默”,就可能把教学过程磨得顺畅有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了.因此教学便会胸有成竹,张弛有度.有时在正式上课之前,还要把课再通体“默”一遍,特别是那些精彩点、学生困惑点、易被忽略的点等.这一“默”能回忆教学板块,唤起情绪的记忆,检查整个教学过程,防止意外差错,消除紧张情绪,更能掌握先前的预设与可能的生成.同时要牢记,课堂真正的评价者是学生,学生的反映能映出教师教学的优劣.因此要从学生的视角来“默理”教学流程,以确保教学设计更关照学情.这样的“默”课的最大好处在于保留了团队磨课精华,又有利于教师独立操作,它克服了团队磨课在时效上难以常态化的弊端,变“磨”为“默”,让“磨课”家常化.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磨课,其数量、强度、深度、广度上也便于自由调节.

3结束语

其实,这样的“默课”正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它是以“行为过程的反思”为特征,通过“虚拟情境的对话”,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在反思的同时与学生及教学内容合作,直面问题背后的更大问题的实践性探讨和优化,这样的变“磨”为“默”的课自然会相当的成熟和艺术了.

参考文献

[1]袁芹芹.磨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12):59-60.

[2]李芳.在数学磨课中成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1-2):134-136.

[3]江建国,李冀英.研磨出新意精雕见匠心[J].数学教学研究,2013(8):15-18.

猜你喜欢

磨课教参数学教师
我的“磨课”三部曲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幼儿美术滴洒画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神秘的教参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