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共赢心态打造“命运共同体”

2014-08-18陈须隆杨晨曦

中国报道 2014年8期
关键词:共同性命运共同体命运

陈须隆+杨晨曦

7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发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并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讲话明确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表示只有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梦”和“拉美梦”才能共同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已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已成其外交的一抹亮色。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以不断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不断建设和完善机制性合作来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责任与担当

在此行间的数次演讲中,习主席均用较大篇幅论及中国在国际安全与道义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如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习主席强调“我们要肩负国际责任担当”,并提出“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世界各国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我们应该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可以看出,中国的元首外交除了传递经济合作信号之外,也传递着中国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强调,表达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发展;共享安全红利,实现共同安全的良好意愿。对发展与安全的共同追求,展现出中国强调两者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的理念。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固本浚源,中国对外交往中将合作促进地区发展与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紧密结合,与各地区国家共同在开放的世界打造可持续的发展与安全,正是践行大国道义的体现。

共同安全是大势所趋

当前,推进地区可持续和平发展,既需要两者相互促进,更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更加深入人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地区安全机制。习主席拉美之行所取得的成果,也正显示出中国在多极世界中构建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的责任和担当。

安全被认为是高于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价值,“共同性”是其内在要求。逻辑地看,没有战争即是和平,但不意味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体系的稳定,因为稳定需要各国对国际体系的共同认同;但稳定的国际政治形势不意味着国家不受威胁,稳定并不必然带来安全。而安全则是各国间彼此既不互相威胁,也不感到威胁的状态;安全只能是共同的,不存在单方的安全。世界各地区在和平时期依然时时爆发冲突,其根源之一正是一些国家追求自我的所谓绝对安全。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不将自身安全利益凌驾他国之上,实现共同安全。

国际交往中,中国始终是共同安全的积极倡导者。正如习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在论及网络安全议题时所说,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在各个领域中强调通过国际对话与合作实现共同安全,践行了安全的共同性,也维护了安全的持续性。

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方能充分落实安全的共同性。各国间的普遍相互影响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而一些国家利用相互影响的不平衡性和相对优势谋求一己之私,甚至损人利己的行为并不罕见。国家追求自身发展和安全利益无可厚非,但片面强调个体利益忽视他国利益、公共利益,将在影响他国舒适度的同时最终破坏自身利益。必须首先在国际政治思想中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创生合作型的国际政治文化,并将之逐步内化为普遍的国家行为,才能最终落实安全的共同性。

共同发展是繁荣之本

无论是在周边外交中还是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都坚持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综合、可持续的安全。60年前,中国就与印度、缅甸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贡献了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正是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此次出访拉美,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安全与发展的共同性,开创中拉合作的新阶段,恰恰潜移默化地向世界传递了上述意识,无疑有助于推动国际政治文化的逐步优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安全,要求各国共同发展,公平共享经济繁荣。世界不可能在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困的情形中保持持久繁荣;也不可能在单方获利、不公平分配的情形中维系和谐。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威胁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维护与共同安全的构建;唯有各国共同繁荣方是共处之道。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享安全。

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一贯坚持互利共赢,努力将自身经济建设需要与他国经济发展利益紧密对接,与各国共享发展利益,坚持各国共同可持续发展。习主席此次拉美之行中,中国与拉美四国签订百余项合作协议,与金砖国家、拉共体国家达成一系列经贸、金融合作意向,这些协议、意向精准对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推动各国进步,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诚意。

维护世界各地区的稳定发展,需要建立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安全机制。与和平、合作一样,竞争和冲突也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国家间不可能不存在任何矛盾。管控矛盾使之不至引发冲突,则是建立国际安全机制的目的。新时代的国际社会需要有别于冷战时期那种以集团安全和集团对抗为目标的安排,摒除针对第三方的集团性安全机制;任何国际安全机制不应牺牲第三方的安全利益。只有建立以相互包容、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安全机制,才能真正有助于协调各国安全关切,实现地区共同安全。

猜你喜欢

共同性命运共同体命运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命运的更迭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命运秀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