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一刀切是语文教育的“偏科”

2014-08-15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偏科白话文韵律

王 琦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要进程,减负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问题。其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是变化最快,也是最大的。删鲁迅、删《水浒》、删《背影》……每次的删减都曾引起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删应是有所节制,有所甄选的,此次将8首古诗全部“踢”出课本,让古诗被迫全面退出了语文教学市场,恐怕有失偏颇。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精粹,抑扬顿挫,韵律优美,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汉语文化应用的典范,传承着中国民族文化和精神,而古诗一刀切将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切断。有人曾说,古诗过于艰涩,孩童不易懂,但其实诸如“床前明月光”之类的古诗浅显优美,不存在认知障碍,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轻松了解其内涵了。白话文固然浅显易懂,但我们在学习白话文语法的时候,也应适当学习更优美的韵律应用。白话文应用广泛好比是每天的主食,古诗词却能给精神文化带来更深度的滋养。

过去诸如鲁迅、萧红等名家,谁不是引经据典?而现在虽然作家“云集”,动辄百万,仅网络写手的出版量都能轻易打败鲁迅,但是经得起推敲的能有几部?中国文化界的“快餐文化”现象又何尝没有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的原因?萧红的祖父在其四五岁时就教小萧红读诗,萧红称“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有些诗或许儿童不知其意,却影响不了他们的韵律审美能力,这也是给语文韵律应用最初也是最好的铺垫。况且,小学生已经六七岁了,稍加分别甄选,很多浅显的诗句已经能够理解应用,比如深得幼年萧红喜爱的“处处闻啼鸟”等。

一方面是在各地兴起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古诗一刀切的小学课本,任何一方的倾斜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将造成中国语文教育的“偏科”。古诗词中有些东西已经不再适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顺从教育、三从四德等。但是古文化中也有其精华,不能因为部分的糟粕就一刀切,弃之不用。去伪存真,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才能将中国语言文化之路走好。

语文课本的改动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的发展,它的改动应该是慎之又慎的。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是见仁见智,但是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让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并重却是必然的。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要留住经典的身影,让传统与现代实现完美对接,取舍之间应慎重考量。语文改革不能只做单一的减法,一删了之,一味地追求让书本更薄,而应更多元化发展。它的改革、删减等应多征求广大民众、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集多方智慧。如此才能让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更为合理全面,才能找到更符合民众心理及汉语发展传承的中国语文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偏科白话文韵律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孩子偏科怎么办
偏科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偏科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胡适妙解白话
胡适巧推白话文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