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祁《北使记》的成书及刊行经过

2014-08-15杜成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回纥

杜成辉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刘祁、刘郁兄弟二人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祁今存史学著述有《归潜志》和《北使记》,刘郁则有《西使记》传世。三部史学名著早为史学界所关注,国内外研究者众多,然因各种原因,不少人对于后两部书存在混淆和误解,特别是对《北使记》的错误提法较多,本文拟对《北使记》的写作和流传情况略作梳理。

一、吾古孙仲端出使蒙古始末

《北使记》为吾古孙仲端口授而由刘祁笔录之游记,记述了兴定四年(1220)七月,金宣宗派礼部侍郎吾古孙仲端出使蒙古,向成吉思汗请和之事。当时成吉思汗正在远征花剌子模和印度,驻扎于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一带。吾古孙仲端万里乞和,直至成吉思汗驻跸处,完成使命后于次年十二月归国,历时一年半。

吾古孙仲端(?-1233),女真人,本名卜吉,字子正,《金史》卷124有传,作乌古孙仲端,为承安二年(1197)策论进士。宣宗时,累官礼部侍郎。兴定四年七月,与翰林待制安延珍奉使蒙古求和,见太师国王木华黎后,安延珍留下,仲端独往西域。他经西夏,涉流沙,逾葱岭,至西域,晋见太祖成吉思汗。完成使命后,于第二年十二月归国。朝廷嘉奖他奉使有功,进官两阶。历裕州刺史。正大元年(1224),召为御史中丞,奉诏安抚陕西。归来后,权参知政事。五年,因诤太后奉佛等事,涉亡家败国之语,惹怒了哀宗,被贬为同州节度使。哀宗出奔归德时,召仲端为翰林学士承旨,兼同签大睦亲府事,留守汴京。蒙古兵包围汴京后,日久食尽,诸将不相统一,仲端自度京城中将有不测之事发生,遂自缢身亡,其妻也从死。随后发生崔立之变。《金史》本传称:“仲端为人乐易宽厚知大体,奉公好善,独得士誉。”[1]2702刘祁在《北使记》书末称:

予曰:嘻,异哉,公之行也。昔张骞、苏武衔汉命使绝域,皆历年始归,其艰难困苦,仅以身免。而公以苍生之命,挺身入不测之敌,万里沙漠,嬉笑而还,气宇恢然,殊不见衰悴忧戚之态。盖其忠义之气素贮乎胸中,故践夷貊间若不出闺阃然。身名偕完,森动当世,凛乎真烈丈夫哉。视彼二子,亦无愧。故予乐为之书,以备他日史官采云。[2]169

刘祁在书中将吾古孙仲端与汉代的张骞、苏武相提并论,对其北使蒙古之行给予了较高评价,且道出了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即保存一代史料,以备日后史官参考。

二、《北使记》的成书经过

据刘祁《归潜志》卷6载:

吾古孙参政,字仲端,女真进士也。为人谨厚,莅官以宽静称。兴定间,由礼部侍郎使北朝,从入西域,二年始归。为陈州防御使。迁御史中丞,为参知政事,人望甚隆。天兴东狩,罢为翰林学士承旨。知时事不可支,家居一室,陈平生玩好,日与夫人宴饮为欢。癸巳正月下旬,忽闭户自缢,其夫人亦从死。明日,有崔立之变,若先知者。金国亡,大臣中全节义者一人。公使归时,备谈西北所见,属赵闲闲记之,赵以属屏山,屏山以属余,余为录其事,赵书以石,迄今传世间也。[2]60-61

据此《北使记》应作于兴定五年十二月之后,也即兴定六年(1222),或元光元年,因本年八月改元元光,当时刘祁年仅20岁。赵闲闲即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屏山指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二人为当时文坛盟主。

仲端本进士出身,擅长文墨,但他却请主盟文坛的赵秉文来执笔,撰写其出使记录《北使记》,说明他对此事十分重视。赵秉文推荐李纯甫执笔,是因为李长于散文,受到赵秉文的赏识[2]87。而李纯甫让刘祁来记,则说明他对刘祁十分信任,认为他堪当此任。刘祁写好后,擅长书法的赵秉文又将其书写刻石,供大家观摩赏识,说明时人对此文十分喜爱。

《北使记》为刘祁的成名之作,其成书要比《归潜志》早14年。原本并非《归潜志》的组成部分,而是收录于刘祁的《神川遁士集》,后因载于陶九成编纂的《游志续编》,得以流传后世。今本《归潜志》将其作为《续录》附于书后。王治来在其所著《中亚史纲》中说:

刘祁著《归潜志》一书中保留了一篇记录乌古孙仲端出使沿途所见的短文,作者不知为谁。据称,他到了今阿富汗的赫拉特(益离城,即也里)。其所叙述的当时中亚的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是一篇有趣和有用的史料。[3]443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短文《北使记》的笔录者就是刘祁,且《归潜志》的原书不包括《北使记》在内。

另外,由于刘祁此书与其弟刘郁的《西使记》在时间上相近,内容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学者将两书混淆,认为是一部书。蒙古宪宗蒙哥九年(1259)正月,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宣课使常德前往西亚觐见皇弟旭烈兀。常德由和林出发西行,于中统二年(1261)三月自西域返回,往返共14个月。中统四年三月,刘祁弟刘郁著《西使记》一书,系常德口授而由刘郁笔录的一部旅行记,记录了常德奉命西行觐见旭烈兀大王于波斯的经过,是研究蒙元史和中亚、西亚、西域史的重要著作[4]67。

三、《北使记》的流传

刘祁原有《神川遁士集》22卷,《北使记》当为集中所收。至清代,《神川遁士集》已失传,集中诗文大多散佚。所幸陶宗仪(1329-?)的《游志续编》中收录了刘祁的《北使记》和《游西山记》、《游林虑西山记》等文,《北使记》赖此得以传世。

南宋陈仁玉(1212-?)有《游志》一书,共80篇。该书荟萃了历代名流游览名山大川的游记,颇具文史价值。陶宗仪续辑前人记游之文,名《游志续编》,所录多宋、元人游览之作,首有序目,自樊宗师、柳公权、元结以下,凡 48家,宋、元以来诸家旧作,有些赖此本得以流传。此书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著名书画家钱穀抄本。卷后钱穀跋云:“辛酉(1561)九月望偶过孔加兄云光阁,见有此本在几上,云是借陆元洲者,遂尔袖归,灯下录之,以为斋中卧游之玩。少俟闲暇尽将载籍所传游览诸作录之,以续二公之不足,未知遂此志愿否?”钱穀(1508-1578),字叔宝,吴县人,《明史》附《文徵明传》,少时孤贫,从学于文徵明,由是善书法,画尤知名,题其室曰“悬磬室”,谓能安贫之意。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称其“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请观,手自钞写,几于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游志续编》入清为黄丕烈所藏,黄氏有跋,见《荛圃藏书题识》。1925年,陶湘得此书影印行世,原本后归周叔弢,周氏将书捐献给国家,今藏北京图书馆。

刘祁《归潜志》于元朝至大年间由其乡人河东山西道宣慰副使孙谐首次刊行,得以流传后世,成为历代史家秘藏。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鲍廷博从莱阳太守赵起杲处抄得14卷本,并用文瑞楼、抱经堂诸本互校,将其刻入《知不足斋丛书》。鲍廷博还广搜群书,在有关记载之后附录了刘祁的几篇逸文,其中有录自《游志续编》的《游西山记》、《游林虑西山记》和《北使记》。后来的《归潜志》版本,如中华书局1983年崔文印点校本,也将《北使记》附于《归潜志》后,于是部分学者认为《北使记》是《归潜志》的一部分。

1925年,学术大师王国维曾完成七种古行记的抄录和校勘。他从《通典》中抄出杜环的《经行记》,并用《太平寰宇记》所引校勘;从《五代史》中抄出高居海的《使于阗记》,从《宋史》中抄出王延德的《使高昌记》,并用王明清的《挥麈前录》所引校勘;从《吴船录》抄出继业的《三藏行记》;从《庶斋老学丛谈》中抄出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从陶宗仪《游志续编》中抄出刘祁的《北使记》;从《秋涧大全集》中抄出刘郁的《西使记》,并用《四库全书》本校勘。后来,罗福葆遵其父罗振玉之命,取其中古行记四种,即《经行记》、《使高昌记》、《北使记》、《西使记》录入《王国维遗书》第13册。王国维不仅为后学者提供了这些重要史籍的完善校本,且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5]111。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亦收有《北使记》。

四、《北使记》的史学价值

《北使记》记述了吾古孙仲端一行去中亚的路程、沿途地形、民族、历史、气候、物产、风俗、动物、植物、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是研究中世纪中亚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价值受到了众多史学大家的重视。如书中较早记录了西辽帝国的历史:

大契丹大石者在回纥中。昔大石林麻,辽族也,太祖爱其俊辩,赐之妻,而阴蓄异志。因从西征,挈其孥亡入山后,鸠集群乣,径西北,逐水草居。行数载,抵阴山,雪石不得前,乃屏车,以驼负辎重入回纥,攘其地而国焉。日益强,僭号德宗,立三十余年死,其子袭,号仁宗。死,其女弟甘氏摄政,奸杀其夫,国乱,诛。仁宗者次子立,以用非其人,政荒,为回纥所灭。今其国人无几,衣服悉回纥也[2]167—168。

大石即耶律大石(1087-1143),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中亚史书中记为大石林牙,为西辽的创立者,庙号德宗。西辽(1131-1211)强盛时的疆域东至高昌,西抵里海,为当时中亚霸主。康国十年(1143),耶律大石去世,儿子耶律夷列年幼,依据辽朝的传统,“遗命皇后权国”,皇后萧塔不烟摄政称制,改元“咸清”,号称“感天皇后”。绍兴元年(1150),感天后把政权交给儿子耶律夷列。耶律夷列在位13年,于绍兴十三年去世,庙号仁宗,其子均年幼,“遗诏以妹普速完权国”。耶律普速完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即文中所称“甘氏”,后与驸马之弟萧朴古只沙里通奸,封驸马为东平王,又罗织罪名把驸马处死。驸马的父亲萧斡里剌官拜六院司大王,为西辽元老。崇福十四年(1177),萧斡里剌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耶律普速完和萧朴古只沙里,将仁宗次子耶律直鲁古立为汗,改元“天禧”。耶律直鲁古在位期间,一味娱乐游猎,不理政务,致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蒙古帝国的扩张迫使乃蛮人西迁入西辽境内,天禧三十四年(1211),蒙古乃蛮部首领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狩猎时将其擒获,攫取了政权。耶律直鲁古被尊为太上皇,仍然使用西辽国号。天禧三十六年耶律直鲁古去世[6]355-358。蒙古太祖十二年(1217),屈出律的宿敌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楚河,次年击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北使记》记事不限于中亚地区,书中对南亚、西亚、南欧和北非等地区的地理气候、风俗人物、物产状况等也有记载,如对回纥国的描述:

其回纥国,地广袤,际西不见疆畛。四五月百草枯如冬。其山,暑伏有蓄雪。日出而燠,日入而寒。至六月,衾犹绵。夏不雨,迨秋而雨,百草始萌。及冬,川野如春,卉木再华。其人种类甚众,其须髯拳如毛,而缁黄浅深不一。面唯见眼、鼻。其嗜好亦异。有没速鲁蛮回纥者,性残忍,肉必手杀而啖,虽斋亦酒脯自若。有遗里诸回纥者,颇柔懦,不喜杀,遇斋则不肉食。有印都回纥者,色黑而性愿,其余不可殚记。[2]168

在《北使记》中,回纥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斯兰国家[7]293-303。书中记述了西亚、南欧和北非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也记录了其民族特征,包括印度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书中对西域地区动植物的记载也颇受科技史研究者的重视,如最早记录了棉花(羊毳)的种植情形。

《北使记》记载可靠,与《归潜志》一样,不涉虚妄,史料价值很高,为近代研究中西交通史及蒙古史、中亚史者所注目。俄国人白莱脱胥乃窦于光绪元年(1875)将《北使记》译为英文,载于其所著《中世纪研究》第1册中,引起了国际史学界的关注。

在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于第8卷上册(第13册)《中古时代》第一章第二节《行纪》中对《北使记》和《西使记》有专门介绍,在第四节《笔记小说》中对《归潜志》作了介绍[5]13、16、24、25。杨建新主编的《古西行记选注》,对刘祁《北使记》和刘郁《西使记》作了注解。2001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忽赤罕翻译的《北使记》蒙古语单行本。

刘祁和刘郁兄弟二人多才多艺,不仅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对于金元史学也有独特的贡献。著名学者姚从吾先生曾说:“刘祁的《归潜志》与《北使记》,刘郁的《常德西使记》等等,不但都有永垂不朽的价值,有些且因蒙古时代是有国际性的,业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早在半世纪以前,都已被译成英文了。”[8]172对于研究金元史甚至世界史来说,《北使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治来.中亚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杜成辉.《西使记》作者刘郁事迹考[J].北方文物,2009(4).

[5]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黄时鉴.释《北使记》所载的“回纥国”及其种类[C]//中国史论集:祝贺杨志玖教授八十寿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8]札奇斯钦,等.姚从吾先生全集:六[M].台北:正中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回纥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怨回纥·茶煮红英疾
郭子仪单骑退敌
回纥汗国初期与唐朝关系变化探析
“以水洗血”:唐帝国与回纥危机化解与历史意义
浅谈唐朝与回纥民族的交往
奚族与回纥的关系管窥
借兵平寇的得与失
——简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叛乱
瀚海都督伏帝难考论
——回纥琼墓志再探
宁国公主:第一个远嫁和亲的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