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学期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4-08-15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期课程体系实训

赵 晶

(厦门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361024)

从2012年开始我校试行一学年三学期制。这种学制背景下地方院校如何构建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1]。本文主要介绍我校三学期制背景下实施的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传统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在实际应用中已显现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高度的单一性,即:提出统一的专业培养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由此造成课程资源共享空间和选课机会狭小、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教师可持续性发展可能性小、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受限等[2]。

我们为了克服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和不足,采用三学期制已成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这种改革,与学分制、选课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如何在三学期制背景下,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新变化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要的突破口[4]。

我校已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四个基本原则:自动化专业定位与学校定位相统一,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统一,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协调和专业规范和专业特色相结合。

2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基本框架

我们发挥三学期制优势,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调整,构建“人才规格+职(执)业认证”相结合的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确立“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思路,即:依托我院创新平台,实现“学做合一”;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实现“工学合一”;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实现“顶岗与就业合一”。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 递进的课程体系

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5],我们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将专业知识体系分为三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群、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群和专业平台课程群;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技能模块、综合应用和初步设计模块、工程实践和创新模块。以能力培养为重心,建立如下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1)基本能力课程模块—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实践技能。

(2)先进能力课程模块—我们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着重加强学生的控制理论的应用和控制工程的设计能力,建立三大主流工程应用软件Protel 、Matlab 和AutoCAD 为主的课程群。

(3)综合能力课程模块—我们通过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把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实践创新和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及学生素质拓展等教育环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服务能力课程模块—这个模块包括就业指导、专业教育、毕业实习、军训、入学、毕业教育、专业实践和综合性技能训练等项目。

2.3 立体交叉的实践体系

(1)平台—社会实践、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的大平台;

(2)意识—工程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

(3)层次—包括训练层次、创新意识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

(4)阶段—包括建立工程概念阶段,训练动手能力阶段,培养工程创新能力阶段和综合实践阶段;

2.4 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课堂

(1)第一课堂—结合短学期特质,融合实习实训、创新实训、综合实训和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建立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要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化创新性和工程应用性设计的训练,配合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我们为此增设“电路设计综合实训”、“机器人控制创新实训”、“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实训”和“自动化工程综合实训”等项目。其中“自动化工程综合实训”以GE(中国)有限公司和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提供的优势资源,配合多门主干核心课程完成工程实战性训练。

(2)第二课堂—通过组织有关大赛和竞赛、专业资格认证活动、成立电子俱乐部和机器人俱乐部,以及其它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建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3)第三课堂—充分利用我院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第三课堂。引入企业信息、企业技术、企业文化,强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教师科研项目递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在三学期制背景下,我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诸多不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院特色、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思路,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整体优化。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1] 王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长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18 -20.

[2] 贺廉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 廊坊:职业时空,2009.09:85 -86.

[3] 刘海,王福安,顾炜.基于“三学期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 扬州: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45 -59.

[4] 刘立尧,苑林,王利君.独立学院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J].武汉:科教导刊,2011,05:31,35.

[5] 戴先中.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 -5.

猜你喜欢

学期课程体系实训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