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4-08-15盛守照孙臣武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

盛守照,孙臣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近年推进实施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实际工作需要且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2]。为进一步加快高校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随后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计划)”[3]。目前将这两者结合开展实践研究的文献还较少。

本文针对我校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尝试,分析运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共享资源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为构建体现我校航空特色的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由学校或导师联系进入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活动。近年的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效果往往受制于企业所拥有的创新研究队伍水平和科研保障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可支配的创新研究时间相对企业所提供的研究项目来说周期过短,使得研究生更多地只能承担产品测试和生产运行维护等周期短、创新性弱的任务,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深度发展。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往往涉及所研究对象的多个交叉学科领域,所以受此影响尤为显著[4-6]。

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与日益发展的国家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实效性和可行性,这需要通过关注现实工程科学问题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技能。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和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得到行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广泛的联合支持,形成紧密的一体化产学研创新体制。由于通过协同体间的深度融合能直接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体的多样性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型创新模式,可从实质上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

相比于之前完全依赖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校对承担创新实践培养任务的企业并无完全约束机制,双方对研究生创新活动的管理存在明显的分界面。从这点来看,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管理和机制保障,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3 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模式

3.1 联合创新模式

利用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间的联合创新实践,可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一个新的模式。它不仅能为参与承担的相关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系统创新研究往往涉及多学科优化设计,如飞行控制涉及飞行器、动力与控制的综合优化,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生开展这方面的跨学科创新研究,能够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这还有助于研究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拓宽专业知识面。

3.2 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优质实践基地

我们利用设在我校的江苏高校“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直升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所集聚的相关重点实验室以及中航直升机公司、中航发动机公司和中航通飞研究院等协同体的创新体制和资源优势,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稳定的优质创新基地,籍此适应了控制工程覆盖面广的需求。就目前而言,可通过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生提供包含飞行器对象建模、发动机建模与控制、飞行仿真与控制以及飞行试验等系统各环节的创新研究项目,随着中心逐步完善,协同体必将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机会。

3.3 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科研保障条件

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引导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了协同体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校多学科资源优势、研究院所雄厚的实验基础和企业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条件。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完善的科研条件保障。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以利用我校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协同体拥有的各专业航空科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源,这是在单一企业或研究院所开展创新实践培养所不可比拟的。

我校控制工程专业不仅可以利用协同体的实验室优质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中航工业厂所的生产条件为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提供保障。例如,我们在飞行控制实验室开展飞行控制算法及策略研究,再利用航空专业厂配套生产的控制硬件单元,将两者结合形成研究生的创新产品形式,从而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这是传统培养模式难以企及的。

3.4 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硕士教育师资往往要求具备特色职业经验的工作者。协同创新中心突破了高校内外部体制壁垒,释放了人才和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协同体间建立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拥有高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广泛汇聚了高校多学科优势师资、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行业企业工程技术骨干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具有优化的学科交叉融合的智力资源配置,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高层次人才智力支持。

我校组建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拥有以高校教授为代表的学术专长队伍、以航空专家为代表的科研专长队伍、以工程师为代表的应用专长队伍作为合作指导导师。他们在中心体制下所形成的密切配合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层次协同指导。

3.5 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国际交流机会

协同创新中心具有产生和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功能,我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制定的开放合作的国际交流模式,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国内外专家就共性技术联合开展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创造交流机会。具体地说,利用该中心关于国际合作交流的鼓励和奖励政策,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国际交流提供方便,包括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等交流项目,促进研究生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为创新提供动力和活力。

4 结语

本文从协同体资源互补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智力资源配置和国际化学术高地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利用我校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思考。文章指出了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的产学研融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从而为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提供依据,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1] 曹俊杰.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合肥: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90-95.

[2] 张志红,潘紫微. 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 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3] 2011协同创新中心[EB/OL]. http://baike. baidu. com/,2013.11.

[4] 潘泉,王雄,程泳梅,刘勇.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与实践[J]. 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17-22.

[5] 李树荣,王钊.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J]. 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4):24-25.

[6] 李九生,管爱娟. 产学研模式培养研究生的探索[J]. 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0(6):99-100.

猜你喜欢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试析材料成型以及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
分析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