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2014-08-15雪梅

语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反动思潮

○雪梅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它是与社会政治思潮有所联系、但又具有独立意义、包括多种派别的自由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一、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一)思想契机

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然而在旧文学已经基本摧毁的五四时期,广泛流布的社会政治新思潮,是复杂的多元的汇合,这种不同新思潮犬牙交错、交融混杂的状态曾被当时的思想界概括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但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思想文化革命和社会实践斗争的深化和现实生活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崛起和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的积极响应,早期革命文学成为五四文学的主流。伴随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兴起,非政治化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表现出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不同的对文学价值的选择与取向,是对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反拨。因此,如果说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出现是必然的,那么,自由主义思潮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如果说前者表现出对文学与现实政治的贴近以及对文学本身的某种疏离,那么后者就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以及对文学独立性的某种追求。

(二)现实背景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在文化思想领域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它们不仅对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竭尽镇压之能事,而且对一切表现自由主义思想的异己倾向也加以压制和窒息。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作为对现实反动政治的一种软弱抵制,应该承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包含着一定的消极反抗的因子。如果说,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勃兴和展开,是对现实反动政治的一种积极抗争,那么,它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反动政治的消极抵制就形成了对现实反动政治包围的两翼,在反抗现实反动政治这一点上有着一致性,这也是我们在看到两种文学思潮之间的差异性与对抗性一面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的自然,后者的反抗要比前者软弱无力得多。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一方面受到了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激发,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实政治压迫的刺激,而它鼓吹的自由主义精神则是文学与现实政治的离心倾向及其对文学独立性的追求的表现。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左联时期以前,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最初有一定影响的派别是“现代评论派”和“语丝派”。关于前者,构成分子大都是有相当学识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在《现代评论》创刊号的《本刊启事》中曾公开宣布:“本刊同人不认本刊纯为本刊同人之论坛,而认为同人及同人的朋友与读者的公开论坛”,这种自由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在北京时期的《现代评论》上是得到了体现的;后者在《〈语丝〉发刊词》中声称“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自然这两个派别后来都有明显的分化。

到了左联时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如同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样都达到了高峰。如果我们着眼于派别的总体倾向而不执著于个别人的具体情况,那么可以说左联时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创作实践上的主要代表是以“论语派”和“京派作家”为主体的“独立作家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这个时期的高扬和自由主义文学派别在这个时期的活跃,一方面是对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反弹,另一方面也是对日益强化的现实法西斯专制主义政治的挣扎。

《新月》创刊号上发表的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标榜“不妨害健康”、“不折辱尊严”树起了自由主义的旗帜,他们的主要发言人梁实秋与即将组成的左翼文学阵营展开了论战,论战的核心是关于文学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所谓“普遍人性”问题,这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次正面论战。“论语派”是30年代散文领域里呼啸而起又迅即云散的自由主义文学派别,“论语派”刊物始终打出中间旗号,《论语》创刊号刊载的《论语社同人戒条》即以“不拿别人的钱,不说他人的话”、“不附庸权贵”、“反对肉麻主义”等幽默的反语,表示其“自由思想、独立创新”而与《语丝》一脉相承。北方,则出现了后来以“京派作家”统称,包括曹禺、芦焚、卞之琳、萧乾、沈从文、林徽音、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等新起作家和朱自清、闻一多、郑振铎等成名作家的作家群。他们分别以开明书局、《文学月刊》、《文学季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阵地,形成了与左翼文坛创作的并峙之势。可以说在左联时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雄踞文坛的两大思潮,它们是五四新文学阵营分化裂变、重新组合的产物,也是本时期特定政治形势的产物,它们的并峙与斗争构成了本时期文学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终结

中国现代文学自进入抗战时期便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由于整个中华民族投入到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生存而战斗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心理,抗战的现实主义几乎成为涵盖一切创作领域的文学潮流,这是在强大而统一的社会思潮作用下,文学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凝聚现象。在这种民族群体意识的高扬下,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不再像上时期那样以单独的、独立的姿态出现,而成为抗战文学统一战线中的主导思潮。相应地,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由于它缺乏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的强大的背景支援,缺乏它的繁荣必需的法律保障下的创作自由,缺乏广泛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读者群,从事中国自由主义创作的作家与现实中国有一种明显的疏离感等多种原因,最终也基本纳入了民族抗战文学的时代洪流。

从以上对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源流变化过程的粗略勾勒可以看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学现象,它不是单一的、凝固的文学现象,而是各种自由主义倾向的不同具体形态的文学思潮的汇合。

[1]刘川鄂.“五四”启蒙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J].文学评论,2002(3).

[2]陈国恩.论中国“自由”派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1997(4).

[3]支克坚.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J].鲁迅研究月刊,1997(9).

[4]王德禄,王文涓.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反动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反动作等
再说谦虚
彻底摧毁阎锡山反动统治的一仗——忆徐向前同志指挥的太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