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014-08-15云虹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聋哑美的心理健康

○云虹

(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现代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其次是解除心理困惑,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爱合作、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校中的一名学生,心理调整是必须面临的一课。无论对健全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尽管在特教学校,因缺少相应的教材,未设此类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尤为困难,但是在现实需要的面前,要求老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关注。作为人的普遍心理问题,正常人面临的问题,在特殊儿童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和直接:聋哑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听力障碍,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极大不便。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使他们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在这个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不良情绪、嫉妒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一旦不能及时调整就可能产生各种情绪困扰。基于上述聋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我们应该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理,正确认识自身以及他人,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整体素质的发展提供坚实、必要的心理基础。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教师经常说的话是:你总是最漂亮、最棒的孩子;对学生做的事是,对于学生的长相、性格、脾气、长处、不足和引以为傲之处,教师要了然于胸。把自信、勇敢、积极进取等这些有积极意义的标签给每个学生毫不吝啬地贴上;把自卑、胆小、害羞、不行这些消极的标签毫不犹豫地删掉。那么,如何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现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来看,是运用心理辅导和心理测评的技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主要教育方法而言,主要是通过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问题,主要靠学生自身努力来实现目的,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想要进行这些活动,首先要建立起一种信任和理解的关系,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才能赢得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特别是面对这些残疾的学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要由此认识,虽然我们教的学生有生理缺陷,但他们面临的心理困惑同健全儿童是一样的,加之这样的学生掌握知识、信息、交流沟通相对狭窄、困难,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入到这个特殊群体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决学生心理、生理、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如:班里有个学生,刚上初一时,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学习跟不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他的脾气又倔,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拒之门外。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多予鼓励,发现长处和闪光点。当众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学生在绘画方面非常有天赋。针对这一特长,教师把班上的黑板报由他负责,要求图文并茂;安排一名学习好绘画专业弱的同学和他结对,彼此扬长避短。这些措施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发挥特长的同时使他树立了信心。绘画才能的被认同、被赏识使他品尝到了被肯定的成功滋味,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不但画越画越好,而且文化课的学习也有了较大的改观。这个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有了亲近感,加强了信任和依赖。久而久之,师生间必然形成和谐、平等、友好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与稳定的维持必然促进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的完成与提高,也必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二、要培养学生坚强性

“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让这种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心灵,这样有助于建立学生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心理学家贝蒙指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自我知觉,从而影响态度和行为,学生都急切期待自己行为的评价,及时的反馈具有导向作用,多次反复就会逐渐形成学生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心理素质上,聋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自强精神弱。他们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自己在社会中应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如,有一名聋哑学生到一家公司上班,不久他发现老板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而自己却在忙着工作,觉得老板不公平,就辞职不干了,可他不知公司的所有运转都要靠老板一人承担。还有一些聋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象上,由于文化素质的影响,缺少较深刻的鉴别力,眼高手低,虽有志向但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学美发专业的聋哑学生到理发店工作,老板每天只让她帮客人洗头、卷发、不让她动剪子(老板知道她剪发技术不过关),可她觉得要给客人剪发才符合自己的心愿,整天只是洗头、卷发或打扫卫生,是老板看不起她,很委屈,没过一个月就不干了。更有聋哑学生,给他们一份稳定的工作,月收入1000~2000元,却嫌挣的钱少,总是与高收入者相比,一心想挣大钱,而往往没有看到自己的实际水平,放弃工作……聋哑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给在校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还会给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埋下隐患。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学校要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专业,为聋哑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其次,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聋哑学生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良好的劳动态度、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要通过各种途径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摆正自身位置,确定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坚强,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逆境,当困难和逆境来临时,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会使我们在成长之路上更成熟。当再次面对困难和逆境时,我们会更加勇敢、更加有信心。要学生永远记住:靠自己撑起一片天空,生命之花才会开得最灿烂!这样,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又明确了自己将来就业的目标,遇到困难和挫折都能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张海迪曾经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三、要培养学生审美观

爱学生就是重视学生,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有独立性的个体,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动态,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处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培养。虽然我们的学生有听障的生理健康问题,但是他们同健全学生一样有对“美”的追求。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美、理解美的意义,懂得学会自我欣赏。语文课标中规定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健全学生人格。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由于听障学生的生理障碍,对于美的意义不很明确。对聋哑学生来说,直观性原则是很重要的原则。所以,作为特教领域的教学工作者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要把培养聋哑学生的美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利用视觉触觉等器官对聋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目的。教师要创造美的环境,引导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使学生体会美的形象、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从而达到人和环境的和谐。对聋哑学生进行美的培养,既要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愉悦,又要使他们鉴赏美,评价美,从而获得美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即自己的人格美,用健康的心态面对客观世界。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逐渐培养他们成为身残志坚,能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之人。通过多方面对学生“美”的培养,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对美的认识是这样写的:我不漂亮但我可爱大方;我不帅气但我有个性;一时的学不好不代表以后也学不好;我没有音乐、体育、艺术……细胞,但我做事认真,对人诚恳……实践证明,教育一个学生并不难,这需要教师多点鼓励,多点耐心,特别是对残疾学生,教师更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赞美,要让他们在教育和关爱下能够真正懂得美的内涵,回归主流社会。

总之,要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训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坚强的意志力,勤于思考,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克服胆怯、暴躁、自卑的心理。学校教育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为他们顺利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聋哑美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聋哑人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两个好朋友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