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邵方言V倒V倒式动词重叠研究

2014-08-15周红丽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形容词方言语法

○周红丽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00012)

重叠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有关动词重叠问题前人已经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如: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法》(1962)、范方莲《论所谓“动词重叠”》(1964)、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1964)、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1983)等,对于汉语方言动词重叠的研究有很大借鉴和指导意义。

而最近几年的邵阳方言重叠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硕士论文,刘卓彤《新化方言重叠式研究》(2007),以及陈颖《湘语邵东话重叠式问句研究》(2013)、周敏莉《新邵话的持续体貌助词“倒”和“起”》(2013),但也没有详细分析V倒V倒式动词重叠,其原因在于新邵话属于娄邵片,研究者习惯选择邵阳市话作为娄邵片的代表,因此关于邵阳市话的研究比较多,而下面的县城的话的研究相对匮乏。

对于重叠的界定,学术界说法不一,吕叔湘先生认为对重叠的理解较为宽泛,就形容词为例,重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它包括有基本形式的重叠(如红红的)和无基本形式的重叠(如嫩油油);二、它包括只运用重叠一种手段的单纯重叠,也包括重叠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重叠(如马里马虎);三、它既包括词的重叠、词根的重叠,也包括词缀的重叠。本文采用比较宽泛的界定研究V倒V倒式重叠,认为此格式也属于动词重叠的一种。以下主要以新邵县潭溪镇话为代表,重点分析V倒V倒式动词重叠现象。

一、V倒V倒式动词重叠的语音特征

V倒V倒式动词重叠前一个V读原调,后三个语素全读轻声。语气集中于前一个V,表示强调意义,即言动作的持续。

二、V倒V倒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此格式由单音节动词加“倒”重叠而成,这种格式在新邵方言中使用很广泛。其中的“倒”是新邵话的动态助词,表示持续态,可以直接放在动词之后,不用“哩”来配合使用,如:手里拿倒把刀子(手里拿着一把刀)。其哩在讲倒话,门开开哩(他们在讲着话,门开了),这里的“倒”可以用普通话的“着”来代替。V倒V倒格式的语法意义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句中V倒V倒式

1.表示动作的多次反复,但没有取得意料中的效果,甚至朝相反的情况发展。例如:

(1)人老咕哩,东西记倒记倒不记得哩。(人老了,东西记了很多次还是不记得。)

(2)咯滴菜淋倒淋倒又黄咕哩。(这些菜施了很多次肥还是枯黄了。)

2.V倒V倒式用于紧缩句“……就……”中前一个分句里,其后往往伴随某种新情况的出现,或出现某种结果。例如:

(3)我行倒行倒就冇力哩。(我走着走着没力气了。)

(4)其跳倒跳倒就累倒哩。(他跳着跳着就累了。)

3.V倒V倒式前后谓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同时发出的。例如:

(5)王伯伯解倒解倒喊明明。(王伯伯追着叫明明。)

(6)咯滴鸡崽唧抢倒抢倒吃食,一把米一下就吃咕哩。(这些小鸡抢着吃食,一下就把一把米吃完了。)

第2点和第3点的区别主要是:前者表示动作的伴随,有时间的先后,“冇力”是“行倒行倒”造成的后果,必须要有“行倒行倒”这个量的积累;后者动作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量的积累,“解倒解倒”和“喊明明”是同时发出的,前后谓词短语中间可以用“和”连接,属于联合结构。

(二)句末V倒V倒式

句末V倒重叠式多含贬义或者不满的情绪,说话人的观点和“V倒”不一致,暗含“不要V倒”的意思。例如:

(7)莫挨倒挨倒我坐,热滴死。(不要挨着我坐,很热。)

(8)把门咸关倒关倒做么子,连不通风哩。(把门都关着干什么,一点也不通风了。)

三、V倒V倒式动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1.V倒重叠式可以带宾语。例如:

(9)火烧倒烧倒就熄咕哩。(火烧着烧着就熄灭了。)

(10)妈妈的头发长着长着就薄咕哩。(妈妈的头发长着长着就薄了。)

2.V倒重叠式多用于连谓句中,充当句中的谓语。

3.进入此格式的动词必须是持续性动词“讲、笑、抢、拦、长、挨”等等,非持续性动词“死、病、忘”等等不能进入此格式。如:

(11)⋆他死倒死倒就活了

⋆他病倒病倒就好了

4.进入此格式的“V”必须是单音节动词。

(12)⋆今年玉米咯产量提高倒提高倒就丰收了

四、V倒重叠式与持续态

可持续单音节动词V,后加“倒”的重叠式表示动作的持续。前面在语法意义上有分析,这里主要讲述V倒重叠式的持续态。1.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很长;2.表示V正在持续,新情况已经发生;3.表示以前尽力保持V动作的持续,结果还是与期望相反;4.表示V以外的某个动作接连不断。例如:

(13)咯条路我连没做好,心里一直挂倒挂倒。(这件事我没做好,心里一直记挂着。)

(14)咯块土锄倒锄倒草又长出来哩。(这块土锄着锄着就长出来了。)

(15)咯哩几天接倒接倒落雨。(这几天雨下个不停。)

五、V倒V倒式和A起A起式的异同

新邵话中“倒”和“起”都可以用做动态助词,表示持续态。如:

A他讲倒讲倒就哭哩。(他说着说着就哭了。)

挨倒挨倒坐。(挨着坐。)

B他讲起讲起就哭哩。

挨起挨起坐。

(一)二者在用法上有共同之处:

1.V倒V倒式和A起A起式都表示状态的持续,就上述例子而言,A组和B组都表示“讲”和“挨”这个动作的持续。

2.V倒V倒式和A起A起式都可以做谓语。

(二)但是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

1.A组表示动作的持续,属于静态层面的描述,上述例子指的是“讲话讲到哭”这种状态的持续;

B组尽管也有动作的持续,但更多的是动态层面的描述,强调动作的进行。

2.从语法功能上分析:A组可以在V倒重叠后加上宾语“他讲倒讲倒话就哭哩”B组不能带宾语,不能说“他讲起讲起话就哭哩”。

3.动词重叠多用V倒V倒式,形容词重叠多用A起A起式这种情况二者不能互换。例如:

(16)他疯起疯起不晓得要到哪里去。(他疯癫着,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他疯倒疯倒不晓得要到哪里去。

但是当形式中的“A”由动词充当时,这些动词都形容词化了。所以整个形式相当于一个形容词的重叠式。如:

缩起缩起(蜷曲或畏缩不前的样子)

大起大起(自高自大的样子)

4.V倒V倒式主要是字面义的重复,A起A起式的含义往往大于字面义,用的是比喻义、夸张义。

(17)你何咯哩,痨起痨起咯。(你怎么了,没有一点精神。)

(18)最近我哩屋里的狗,死起死起咯。(最近我家的狗毫无精神。)

“痨起痨起”和“死起死起”分别指的是“像痨病鬼一样”“像死了一样”,而不是真的得了痨病和死了,对于对象的状态的夸张,表示程度的加深。

[1]吕叔湘.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J].中国语文,1965(6).

[2]尹钟宏.娄底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3]华玉明.重叠的特殊句法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4]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5]刘卓彤.新化方言重叠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6]汪国胜,付欣晴.汉语方言的“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J].汉语学报,2013.

[7]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J].方言,1989(8).

[8]陈青松,陈安平.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2002(03).

[9]华玉明.主观意愿和动词重叠及其语法行为[J].语文研究2010(04).

[10]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2).

[11]陈颖.湘语邵东话重叠式问句研究[D].渤海大学,2013.

[12]周敏莉.新邵话的持续体貌助词“倒”和“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8).

猜你喜欢

形容词方言语法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认识形容词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