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窦娥冤》中蔡婆形象的新思考

2014-08-15王甫俊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婆媳

◆王甫俊

(新疆阿克苏市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

在《窦娥冤》一剧的教学中,大家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窦娥、张驴儿父子以及贪官桃杌等人,对蔡婆关注往往不够。《教师教学用书》将蔡婆形象概括为“胆小、怕事、糊涂”,这无外是因为剧中她面对张驴儿父子的胁迫时先畏惧“勒杀”,后又反过来劝窦娥“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最终引发一连串事件使窦娥的人生变成悲剧。这种对蔡婆的看法有些太过于简单化。

在授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后来婆媳俩又被胁迫要嫁给光棍父子俩,但是她却没有去报官?”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于蔡婆形象的重新思考。

剧中从蔡婆差点被勒死到张驴儿父亲被毒死这一段情节中,多有不合情理之处。一是蔡婆在遭遇债主勒杀、恶霸胁迫并霸占人身及财产时没有采取报官等积极的反抗措施;二是蔡婆对待被张驴儿父子胁迫改嫁前后态度变化较大,先是“罢,罢,罢”的无奈,再是“羞人答答的”的默许,再是“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顾不得别人笑话”的赞同,最后是劝儿媳一同出嫁“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的积极主动,甚至还站在张驴儿父子的立场上要“劝化俺媳妇儿”;三是蔡婆面对儿媳窦娥的讽刺甚至顶撞,她还是要坚持“养你爷儿两个在家”这种现在看来依旧于理不合的行为。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说,当我们认为某种社会行为缺乏理性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其背后隐藏的约束条件。将这一经济学原理移至文学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蔡婆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事实上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蔡婆这三个反常行为背后实际上有相同的原因,这个缘由在文中已经经由窦娥之口说了出来,“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

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主要依靠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倾斜。但是在蔡婆窦娥的时代,“要金银”的桃杌作为官府的典型掌权者,贪财昏聩。窦娥后来明显无辜却仍被屈打成招足以说明,在面对恶势力的不法侵害时,官府非但不能成为保护百姓正当利益的防线,反而成为了恶势力的帮凶,伙同恶势力一起侵害百姓基本权利。

蔡婆长期进行高利贷放贷,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她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明白在面对恶势力的侵害时自己是弱小无依的,若是坚持报官或者不顺从张驴儿父子,很有可能招致更大侵害。这一点在后面对窦娥的审判中可以明显看出。张驴儿父子作为本地的流氓无赖,在这个黑暗腐朽、政府正常职能缺失的社会中可以为外来移民蔡氏婆媳提供保护,保护她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因此,蔡婆的这些不理智、糊涂的选择实际从根本上来看并不都是因为“胆小、怕事、糊涂”而作出的,而是一种无奈之下的理性权衡。

当然,最后蔡婆的无奈之举后来引来了更大祸患。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窦娥冤》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能体会窦娥在临刑时指天斥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时的愤懑。人生走错了路是悲剧,两害相权取其轻式的无路可走更是悲剧。

猜你喜欢

窦娥冤窦娥婆媳
窦娥冤
论民国时期婆媳矛盾的解决方法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合理调解婆媳矛盾 聪明男人有妙招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