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城乡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8-15蔡长献

科技视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农村

蔡长献 赵 超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0 前言

社区体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作用于人者,则以满足人们健身健心、休闲娱乐和审美需求,帮助人们获得高质量生活能力,实现终身健、美、乐为目标;其作用于社会者,则以人们健康有效投入的各类体育实践活动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医疗、卫生等的互动作用,直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二者有机结合实施,共同为构建人类理想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这对当前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已经显现出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价值,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对我国当代体育的核心价值功能的反思与回归,其作为城乡文化的实践与表达,而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为此对城乡社区体育发展策略的研究不仅对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以及为政府部门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现实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而且为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与社会组织的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社区体育建设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统计年鉴,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以“社区”、“社区体育”、“甘肃省”、“社会经济”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1.2 实地调查访谈

利用学校假期,实地走访了兰州市、金昌市、金塔县、肃州区、静宁县等市县区的12 个乡(镇)及其相关负责人。并对甘肃省体育局群体科、各区文体科及社区负责人就社区体育组织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1.3 问卷调查

依靠学校各地区的学生,统一培训,按要求完成调查问卷。

1.4 数理统计

把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甘肃省城乡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体育管理服务不到位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互不关联,使社区体育资源无法充分、合理利用;其次,上一级主管部门、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设置、社区体育行政管理权力、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的相对封闭的体育行政管理系统,造成管理不统一,制约了社区体育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政府对体育社会专业化组织和服务机构培育还不到位,社区体育管理表现出“强政府,弱社会”形态。调查显示:社区体育活动方式以锻炼者自发组织者占46.3%,居第一位;体育行政部门帮助占17.4%,居第二位;街道居委会帮助占11.5%,居第三位。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依次排序是企事业单位8.8%,各类体协7.2%,各级工会5.3%,其他部门3.5%。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有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并由零散活动逐步变为有组织活动的自主性,且社会性组织缺乏。

2.2 社区体育场地和经费不足

截至2013年底,甘肃省共有各类体育场馆3000 多个,全省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约为0.77 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8.7 个。平均每平方公里体育场馆面积为44.2 平方米。与全国均值比较,甘肃省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比全国低0.26 平方米;人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全国均值的一半,比全国均值低79.20 元;每万人平均拥有场地个数高于全国2.1 个[1]。群众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健身文化的需要。我省目前现有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且开放率较低,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对城市社区调查显示:小区无体育场地和器材者占13.8%,有场地且有器材者占34.4%,有场地无器材者占46.6%,无场地有器材者占5.2%。其中无器材现象较突出的占60.4%,有场地且有器材的社区比例偏低。

我省城乡社区体育经费来源:一是专项拨款,基本依行政指令进行;二是社区财政预算经费投向较多。如一个拥有3000 户居民的城市社区一年的财政预算经费为2 万元,除去日常开支已所剩无几,对社区体育的投入根本无法实现。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体育经费来源于体育主管部门,城乡社区体育无专项财政经费预算。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社区会员自筹占62.5%。

2.3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与管理制度

我省体育社会指导员不能满足社区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一是没有充分利用现有体育人才资源,二是缺乏健全的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和制度。甘肃省现有各级体育指导员21600 名,1200人拥有1 名体育指导员,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差距很大。调查表明,甘肃省社区体育指导员非体育专业人员比例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大多数经过短期结业,学历层次偏低。指导员大多数以无偿服务为主,工作环境以非体育场所居多,多在余暇时间进行。

2.4 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淡化

社会成员在单位中几乎可以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问题,所以对单位的依赖感非常强烈,而对所居住的社区的依赖感表现的却很淡漠,并且是无意在社区中建立社会网络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单位制”的消解,社会管理职能逐步从单位管理中不断剥离而回到社区来实现。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普遍偏低已是我国社区发展中的一个致命缺陷。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不够关心,社区居民间互动不够。调查显示:76.3%被调查者希望社区经常组织活动,但是社区居民从来没有或很少了解所在社区活动者占53.3%。虽然大部分居民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但是社区居民在社区活动中希望当观众的占65.3%,当局外人者占20.4%,希望当表演者占10.2%,希望当组织者的占4.1%,可见大部分居民只是希望作为观众参加社区活动,而参与社区活动的主体意识较差。

2.5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更是差异显著,造成城乡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的差异,从而形成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地区。我省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

2.6 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调查显示:居民闲暇时间主要是看电视和看书或上网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2.15%和29.36%、与朋友聚会的占17.14%,参与文体活动的占11.35%、而文体活动则排列第四。而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3 甘肃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中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互融,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为此,农村社区(乡(镇)、村)体育的发展,应以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体育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体育文化自觉为主体,包括设施、内容、服务、产业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立体的、有内容的、有主体的乡村体育文化形态的建设,应为引领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策略如下:

3.1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制度

从农村现实及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应走“服务之路”,即通过“服务”将分散的人们重新联系起来,在“服务”的基础上重建社区认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制度和政策措施,制定具有全局性和长远约束力的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统畴城乡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首先从建立农民体育指导站入手,逐步建立农民体育活动网点和俱乐部,最终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将农村体育纳入基层工作之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农民体育活动。

3.2 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形式

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应坚持与农村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及科学文明的原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以身边的文化建设引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体育文化形式;利用现代手段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形式,创立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归根到底是建设一种属于乡村和农民的新的体育文化,使体育活动项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使体育活动与农村传统文化习俗交相辉映,以健康的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充分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形成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3.3 建设完善多样化的体育文化设施

借助金彩工程,多渠道、多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农村体育文化基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体育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馆、文体站,实行体育活动与文化活动统一管理,实现农民体育与农村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发挥农民工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宣传、扩散和示范作用与桥梁效应,促进农民体育文化的发展。

3.4 从实际出发开展体育工作

农村地区民风、民俗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农村社区体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4 甘肃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策略

4.1 政府制定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规定社区体育建设标准(场地和配套设施),扶持和规范社区体育,推进社区体育多样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

4.2 加强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建设,提高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人口的比例。有组织的体育人口的数量是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积极推进协会实体化,建立身边亲民、便民的组织,实现社区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4.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推进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4.4 建设“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让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使居民有了健身场所和健身方法的指导者,家庭有了健身氛围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部分弥补社区体育人力和场地不足的难题。

4.5 大力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如正实施的“丝绸之路健身长廊”和兰州正在规划的“黄河两岸运动休闲带”与“南北两山山地运动带”、已经建成的“兰州体育公园”、以及分布各地的众多名山、河流和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充分利用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品牌赛事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如:贵青山攀岩运动、敦煌沙滩排球运动、酒泉铁人三项运动、临谭万人拔河运动、玛曲少数民族赛马运动、盛行在甘南藏族地区的锅庄舞、赛马、大象拔河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天水民间武术运动等为我省城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4.6 依靠社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利用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化,为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7 建立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通过信息网络宣传并提供有关的体育咨询服务,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人员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社区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8 落实健身网点的组织管理制度

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建设好方便社区群众健身活动的健身网点,按照全国先进体育社区的标准和要求配备体育指导员,使社区群众健身活动能够正常化、规范化。

[1]石生泰.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R].甘肃:甘肃省体育局,2010:2-3.

猜你喜欢

社区体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赞农村“五老”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