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与模式研究

2014-08-15王万众

科技视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院校职业

王万众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4)

我国大学生是全民族中受教育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理所应当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其中又占据了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半壁江山,他们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得失。然而让人心寒的是,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得并不理想,如敬业精神的缺乏、诚信的缺失,自以为是、眼高手低等。作为教育资源配置优先的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如果不尽人意,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与模式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深远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路径

1.1 潜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中的助推作用,这是发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根基

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形成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支柱,高职学生只有掌握思政课理论,真正分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进一步地诠释问题,才能坚定信仰、积极向上、享受生活、享受事业。思政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战场,是高职学校德育提高的基石。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体质的改革,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高职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打下夯实的基础。

1.2 崇尚管理,改善教育模式,也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对当今社会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对学校文化底蕴培养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学生入校成绩不高,人文修养不高,没有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遇事退缩,敬业、拼搏、向上的动力不够。所以,在广大高等职业院校中发展职业道德教育,需要管理者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合理的管理指标体系,并严格根据制度管理教育教学及学校内各方面的秩序。同时把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教育功能,鼓励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等良好习惯,让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逐步成为高职学生的思想主流。

1.3 提高毕业班学生的合理择业观、合法教育意识,这也是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的出路之一

凯蒂曾经说过:好的择业是美好人生的开始,因为一个人的未来是由工作角色决定的。教育高职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要根据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特点、技能进行全面对比,在合理择业理想的演变下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就业观念:首先,确立健康、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我们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就业时把个人道德取向和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多付出、少索取。其次,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摆脱择业即就业的倾向。所谓凡是过于理想化,就会造成不切实际地估计个人和不负责任的向社会索取,从而把自己的职业述求和人生理想设计得过于浮夸。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思考“我想做什么”,同时还要考虑“我能做什么”,更要考虑“时代需要和社会想要我做什么”。不能强势的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工作,要不断追求工作中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完成人生的梦想。再次,相信行业无高低的择业观。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行业无高低,工作无贵贱。劳动种类是社会分工所需要的,所有行业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彼此依赖,只要是时代向我们招手,我们都应该义无反顾。每个高职学生就业时都应摒弃世俗陋习,合理的看待时代赋予我们的每一个行业。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

第一,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课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高职大学生毕业前养成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际,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围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融入社会能力、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开放包容、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使高职大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社会主人翁意识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制度,为职业道德的模式化教育打下基础,提供条件。

第二,职业道德培养需通过实践活动,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

职业道德的思想和规范要求都是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高职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习与摸索才能体会职业道德模式化的重要性,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所以,完善大学生职业道德思想意识,规范自身职业道德行为,必须有效利用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模式。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专业技能竞赛、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自身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思想打下夯实的基础。

2)工学结合同样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校企联合办学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最基础的路径是走出学校,到工作岗位中去,与企业文化、生产、管理、发展、服务的有机结合,走一条工学结合之路。在工学结合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在生产的实际环境、企业文化的管理环境、团队建设的社会环境中,结合实际的生产模式、技能、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必须历经从一名大学生向一名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转换过程。学生在转换过程中,不仅有实际操作的练习,还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碰撞、创新观念的萌发。这种互惠式的环境赋予了高职大学生多重角色,为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真实的情境。

3)加强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规范的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对所在行业领域和岗位述求作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对职业和企业的适应性。在日常实训过程中,根据行业生产特点,严格按岗位要求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将实习实训环境模拟成为企业生产车间,学生实习分组的管理模式按照按行业班组划分,真正做到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环境像车间。为高职大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行业工作氛围,实际体会企业文化和职场规律。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本身通过企业实习、校内实训的平台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了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及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

首先是通过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择业咨询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良好的择业状态,为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次是聘请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优秀企业家和已在社会上已经取得行业认同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辅导,结合他们自身的成功、成才案例,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行业特点、职场规律的多方面教育;再次是合理规划和组织好在校大学生为社会献爱心,为家乡建设尽力量,为贫困学生服务的各类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团队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分工,沿着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结合相应的价值观教育方法,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职业标准、良好的职业心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缔造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力量,他们将会发挥自身特点,体现出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主线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健康开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怪才、鬼才、人才。

[1]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张建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崔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