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4-08-15孙雪津

科技视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政治思想

孙雪津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贫困生上大学确实很不容易,父母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几乎把改变生活现状,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全寄托在冲出重围考上大学的儿女身上,来自农村的莘莘学子,背负着多方的压力踏上了求学的路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其面对的是一群渴望掌握知识,满怀理想却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在政府、社会等多方的大力帮助和支持,高校也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贫困生问题,如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贷款制度,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争取有关资助等。

1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他们面临着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新观念的矛盾选择。许多人在这股漩涡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免不掉要经过一番复杂的心理斗争。另一方面,西方腐朽思想的涌入猛烈地侵蚀着他们还不成熟的心理,于是他们中出现了信仰失落,价值坐标偏离等不良现象,以至“拜金主义”盛行,“读书无用论”广为流传,于是,他们可能会弃社会公德、礼义廉耻、父母的厚望,老师的教导于不顾,做出诸如盗窃、诈骗等令人不齿的事情。

1.1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首先,高校贫困生与一般大学生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对其的特殊关怀。而目前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并未体现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教育。其次,贫困生由于困难程度、自身心理和学习状况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他们的个体特征,导致针对性教育缺乏,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1.2 教育形式单一

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采取的是激励教育法,仅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缺乏对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指导.不能有效地预防贫困生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说教与灌输的层面,不注重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因素,两者不能进行很好地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育途径不畅

日前高校针对贫困生的思想实践教育途径还处在发展期。许多高校常常采用行政式和教条式的方式将理论灌输给贫困生,使学生对接受思政教育没热情。同时,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多集中于校内的实践活动,而校外的可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还不够。

1.4 教育的参与主体缺失

高校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资源。一直以来,高校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来完成,参与社会资助的群体非常少,如家庭等其他参与主体的参与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他们

及时准确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尤其是辅导员要全面准确掌握贫困生各方面的状况。新生一入校,学校就要及时通过问卷、座谈等方法掌握贫困生的基本状况,对贫困生的各种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但是,贫困生一般具有较强自卑心理的。他们不愿和老师坦诚交流,因此,学生工作者要多深入贫困生的实际生活中,“深入宿舍,深入食堂,深入课堂”,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以“朋友”的身份接触他们,敞开心扉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激励和帮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长的关爱、集体的温暖。与此同时,我们教育者应本着尊重贫困生的人格与尊严。让他们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中得到启迪,进而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

2.2 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发生心理障碍的机率相对较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要,我们应针对贫困生实际心理状况,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有经验的咨询人员。二要,在正常的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和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自我品质,有意识地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三要,开展团体辅导。如成立针对贫困生成长、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各种小组。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四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指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帮助他们提高交往技能

贫困生具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同时又怕遭到别的同学的轻视和拒绝。不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从而独来独往,这样不可避免地与集体越来越疏远,行为也越来越孤僻,甚至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以至于自我萎缩、自我拒绝。学生工作者要关注贫困生的交往动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倾向于营造“情感氛围”,努力为贫困生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而健康愉快地成长。首先,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小型晚会等,在活动中注意发现和肯定他们能吃苦、肯上进的精神,帮助他们形成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其次,各级学生组织要积极开展各种爱心活动,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4 引导他们自立自强

高校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应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应以自我和谐发展为基点,从而激活他们的自强意识。首先,应帮助他们分析困难,引导他们挑战各种暂时的压力,让他们意识到年轻时这段经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从而在大学期间变压力为动力,形成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性格,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其次,要树立贫困生的优秀典型。学校可开展一些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活动,通过这些模范的言传身教,让其他同学对贫困有个全面的正确认识,让他们认为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宣扬,一方面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能引导贫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再次,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自强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奖、学习竞赛、科技论文奖等等,使贫困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同时也增强了自信自立意识,从而不断激发自身朝更大的目标前进。

3 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3.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贫困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通过切实加强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3.2 确保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贫困生的思想稳定、学习安心、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以至于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还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因此,加强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他们的实际困难出发,将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有效结合在一起,激励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避免贫困生的边缘化,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和危害学校、社会稳定的行为发生,以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特殊群体,因为贫困,他们肩负着家庭甚至几代人的殷切希望;因为贫困,他们的求学之路往往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因为贫困,他们的内心往往比常人更脆弱。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启迪、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不畏各种艰难,坦然面对贫困,面对困境,勤奋刻苦,提高自我素质,学好本领,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添瓦。

[1]王雅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2]周文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0).

[3]陈志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4).

[4]高红,林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2(8).

[5]李永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猜你喜欢

贫困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