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2014-08-15朱倩晨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泥石流防灾滑坡

朱倩晨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4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地质构造复杂以及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承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目前我国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强度大,而且发生频度高,影响面也宽,以致于损失严重。

地质灾害的形成,通常有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和人为因素。由这些因素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或者环境破坏和损失,这样的地质现象就是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裂缝,其它还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乃至土壤盐碱化包括地震、火山、地热害等都属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中国除偶发特大地震外的第一大自然灾害。自199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2万多起,造成13900多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超过600亿元。

一、基本概况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毁坏房屋、土地、桥梁、道路,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最普遍的有泥石流、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沉降以及地面塌陷等,其中尤以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分布最广,其分布范围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地质灾害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第二类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这类地质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属于自然地质灾害。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类地质灾害中,自然地质灾害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两类地质灾害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类不合理开采能源造成的。

二、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的定义

(一)滑坡。通常,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于某种原因,斜坡上的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这就形成了滑坡。

(二)崩塌。存在于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有时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并滚动堆积在坡脚,这类地质现象就被称之为崩塌。

(三)地面塌陷。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表岩或土体会向下陷落,而且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这类自然现象就叫地面塌陷。

(四)泥石流。泥石流常常发生在山区。很多时候,由于降水,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会形成一种特殊洪流,这就是泥石流。

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依据上述预测分析,2011年全省设置赣州市为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月至7月上旬中期,受台风暴雨或强对流天气影响的部分地区,延长至8~9月。

四、成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一千人左右死亡、上百亿元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滑坡、崩塌、泥石流是突发性强、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其中70%以上集中发生在6-9月(主汛期)、65%以上是由降雨诱发的。

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降低斜坡稳定性、诱发地质灾害的两大重要因素。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精度和准确度,必须掌握更多、更详细的气象降雨资料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因此,我们既需要气象部门一如既往的合作与支持,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高科技支撑分析决策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一部分是群众参与的群测群防,另一部分是利用仪器设备、通讯技术的专业监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周平根用“感、传、知、用”4个字概括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环节的整个过程。“感”是最开始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传”是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北斗卫星等通讯手段实时传回监测数据;“知”是相当于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判断灾害体的状态和趋势;“用”是通过系统的辅助决策,提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搬迁转移等应急响应措施。

2、预报预警避险防范专家提示信息

对城镇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大密度部署水文、气象、雨量、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并且要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加强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经费

各级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江西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调查、监测预报、抢险、避让搬迁、应急治理以及灾后恢复提供资金保障。

4、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各地、各行业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土地日等为平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和贴近实际的形式,开展防灾知识宣传。要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社、学校、工程建设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等方面,开展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做到点对点、以及面对面宣传,使宣传工作更全面,不留任何盲点,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面对灾害时有应急和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联合水文、气象等部门要加以重视,尤其要做好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的实时预报。另外,还有必要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与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及时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受害威胁群众。基层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信息,要及时向当地县、乡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泥石流防灾滑坡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2001~2016年香港滑坡与降雨的时序特征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机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