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2014-08-14张雅博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志向曾国藩家庭教育

摘 要: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古今中外,人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理性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识独树一帜,其中闪烁着人类精湛的教育智慧、积淀着深厚的教育文化。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功是一个事实。他不仅培养出了三个封侯拜将的兄弟,还培养出了几代人才辈出的子孙。直到如今,杰出的曾氏后人依然遍布海内外。他说过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而在家教中志向的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曾国藩;志向

对家庭教育必须作系统的社会文化历史探寻。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历史的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尊老爱幼、一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存心养性、正心诚意、自省知耻、谨身节用、敬让不争、好恶知禁、六亲和睦、勤俭治家、父慈子孝、夫妻爱敬、兄友弟恭等等。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家庭教育以维护家的稳定性为己任,以家族的兴盛为荣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教育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中,不乏优秀的家庭教育的思想和传统。这些丰厚的历史资源是中国人教育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创造性地继承。同时,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承载一定的糟粕,需要在教育中予以批判性地扬弃。

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劝弟教儿立志向学,可见他非常重视“立志”对一个人人生的修炼和重大影响。曾国藩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他把圣贤视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因为圣贤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是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完人,所以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圣人和贤人的是屈指可数的。在他看来,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重点在耕耘两个字上。可见曾国藩的志向之远大。

1 立志是做人的第一件事

“志”,在字典上注释为“意向,要有所作为的决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孔子在十五岁就立下志向,可见志向的重要。

人只要能自已立志,圣贤豪杰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业也都是可以做的。若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日夜孜孜不倦的学习孔孟之道,没有谁可以阻挡。若自己不立志,即使每天都与尧舜禹湯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是他们是他们,自己是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他们从小都立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这个志向支持着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奋斗。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曾国藩6岁的时候开始随父亲读书,受家庭的熏陶,曾国藩自幼也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自信,“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有着极其强烈的进取精神。他22岁考取了秀才,23岁又考取了举人。虽然接着的两次参加在京城的会试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会试,曾国藩终于天遂人愿,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列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科举考试的顺利更加坚定了他锐意进取的意识,他原来名子城,字居武,中进士后,改名为“国藩”,意为国之藩篱的意思。他进入京城做官之后,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也说:“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用来鞭策自己努力进取。

曾国藩说:“苟能发奋自立,则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如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便在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也可读书,背柴放猪,皆可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便在清净之场、神仙之境,也都是不能读书的。何必选择地方,何必选择时间,只问立志真不真就是了。

欲起步的人贵立志,已起步的人贵坚持。曾国藩在道光十二年参加湘乡县学考试时却被学台亮了红牌,认为他文理不通。后来再次的应试,他也仅得了一个备榜,即秀才的最后一名。这对于一向不服输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于是他告别家乡,进入省城就读于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勤学苦读,每一次考试都力争第一,后来在参加省城的乡试时,终于不负众望,考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在进士及第之后,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曾国藩从乡野走向官场,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而当年的立志正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曾国藩总以一种惊人的毅力支撑着,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作的努力令后人广为称道。

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中。调查显示:37.9%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志向问题感到困惑,另一部分62.1%的家长是否可以顺利、正确的引导孩子的人生理想尚未可知(见表3)

表3 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将立志看做迈向人生的第一步,作为排除万难、驶向理想彼岸的原动力。抚今追古,古人对立志的勇气与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个以做庸人而自乐的人,注定永远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有那些有着远大志向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率。年轻时的曾国藩,大致可以用“自命不凡”四个字来概括。但也正是这种对自己非同凡俗的期许与定力,使得曾国藩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古人说“服了金丹,就可以换骨成仙”,我认为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他的金丹。

曾国藩是一个有很高的抱负的人,但人仅有抱负,没有实现抱负的意志,同样也是不行的。为了磨砺自己的志向,曾国藩曾两次改名。曾国藩乳名宽一,名子城,字伯涵。20岁后,曾国藩给自己改号为涤生。他在日记中说:“涤,就是洗涤自己以前身上的缺点;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话:从前种种,譬如昨天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就是说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重生一样。这可谓是他立下了一个非常大的志向。

曾国藩改号涤生,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的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一种强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的灵魂的严厉审判者,是自己的欲望的无情拷问者,他的一生,始终在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进行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

2 曾国藩家书看立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一生虽忙于从军、从政,但对于家庭教育却一刻也未放松。曾国藩其一生都在自我修炼,在家教上也极为严苛。他说过“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但他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打破了“富贵不过三代”封建贵族这一无法避免的宿命,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更多的是关于志向以及道德方面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的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写给纪泽、纪鸿儿的书信中又说“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时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诒万世口实。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怒致祥。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醫药,皆不信也。”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又说要一心一意的读书,不必做官,把读书作为志向。后面曾国藩总结自己的教子智慧,指出他的教育以“八本、三致祥”为基础实施的。并以此对儿子纪泽、纪鸿进行教导,希望他们能有所继承。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写给纪泽、纪鸿的书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化。改古称金丹环顾,余谓立志即丹也。”此信中曾国藩通过气质的改变来说明读书的重要,可见曾国藩认为读书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对立志读书明理也是推崇直至。人的气质本来是天生的,原本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只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想要知道变化的方法,必须要先立下坚定的志向。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写给纪泽的书信中说“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清洁,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无不恭敬接待,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此四件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凡人家不讲究祭祀,纵然兴旺,亦不长久。至要至要。”这里讲到的是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读书还是必不可少的。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写给纪瑞侄“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一度,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至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侄等处最顺之境,当最富之年,明年又从最贤之师,但须立志定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愿吾侄早勉之也。纪官闻甚聪慧,侄亦以立志二字兄弟互相劝勉,则日进无疆也。”这封信中曾国藩也提到早起和有恒,后面又说到只要只要立志定向,将相、圣贤豪杰都是可以做到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3 总结

在乱世中,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被奉为官场“楷模”,成为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著称的“理想人物”。他不是军人,却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曾国藩不仅培养出了三个封侯拜将的兄弟,还培养出了几代人才辈出的子孙。直到如今,杰出的曾氏后人依然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儿子曾纪泽等都秉承他的教导而成为出将入相的显赫人物。他的家书依然被当做最佳的家教经典,他教育子弟的很多理念和具体方法仍被广泛借鉴。曾国藩的家教之道,特别是曾国藩对子孙志向的引导更值得每个家长和追求卓越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参考文献

[1]《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

[2]《曾国藩教子书》.李志敏.京华出版社.2009.1

[3]《曾国藩家训大全集张铁成》.新世界出版社.2011.2

[4]《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2004.7

[5]《图解曾国藩家书》.何清远.九州出版社.2010.6

[6]《挺经》. 曾国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

张雅博(1988-),男,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2012级教育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志向曾国藩家庭教育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