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口援疆奏响兵团恢弘乐章

2014-08-13王凤娟

中国报道 2014年6期
关键词:援疆对口兵团

本刊记者 王凤娟

“我的孙子四年前回到兵团工作,在阿拉尔市买了房子,正在装修,我跟随王震将军来兵团的时候住在地窝子,谁能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5月12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第一师台州新村居委会,80多岁的老兵团人赵平告诉本刊记者:“最近三四年,党和国家给了咱们新疆兵团好政策,生活会越来越好!”

四年前的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对推进新疆、兵团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举全党之力、举全国之力支持新疆、兵团建设发展,开启了新疆、兵团历史上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援疆大幕。

“台州新村”“京昆小区”“晋祥苑新区”,这些因援建而得名的地方,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彰显着援疆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各方援建下,兵团迈上了后发赶超、助力新疆长治久安的新征程。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行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及10省市站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高度,合力奏响了对口支援兵团的恢弘乐章。

援疆为兵团发展助力

2012年12月29日,兵团第六座城市——铁门关市挂牌成立。建新城,迫切需要专业的城市管理人才。对此,对口支援的河北省一次性选派了16名城市管理人才来到铁门关市,为成立人大、政协,城市规划和建设及工业布局等提供指导和帮助,仅一年多时间,铁门关市便成为沙漠绿洲中的活力新城。

在兵团,援疆工作在兵团党委统筹谋划下稳步推进。这是一场光荣可期的集结,70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胸怀大爱,踏上兵团广袤的土地,在天山南北挥洒汗水、贡献才智。

三师受援地点多、线长、面广,城镇化需要“补课”的地方多。广东省东莞市建立了“镇街—团场”结对机制,采取一个镇街结对一个团场、分阶段轮换援助的方式,使受援地得到全覆盖。十师是兵团14个师中经济总量较小的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个管理局对口援助十师八个团场、哈尔滨市与北屯市结为友好城市,城镇化建设、农牧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培育、干部人才培养四大工程得以高标准、高质量实施。

湖北省坚持“双层全覆盖,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率先形成“省对师、市对团、县对连、单位对单位”的宽领域、全方位干部人才援疆格局;辽宁省抚顺市、丹东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的部分县、市、区与九师八个团场缔结友好关系,有力地推进了对口支援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在各具特色的援建模式发挥作用的同时,兵团各级各部门把握机遇、协同推进,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通过援疆,不仅为兵团带来了1230亿元发展资金,更带来了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的大转变。

近年来,兵团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生产总值连续三年保持16%以上的增长,经济增速在全国领先,2013年达到1480亿元,占自治区比重17.4%。今年一季度,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完成投资61.31亿元,同比增长35.6%。

在采访兵团的十天里,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数字背后的汗水和意义,这些数字是对口援疆促进兵团经济发展最有力的符号。援疆效应的持续放大,有力地推动了兵团的发展,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兵团普通职工的生活水平。

把“民生”放在首位

“近几天红枣销量都很好,到了枣子成熟的时候,厂商把卡车直接开到地里来了,每年都会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我在市区买了楼房,日子比老家的县长过得舒服喽!”开着奥迪车驶入枣园的陈继春黝黑的脸上掩饰不住笑容。十年前,他改变了南下深圳打工的念头,来到兵团第一师十团承包了68亩地种植绿色有机红枣,现在两个弟弟也来到兵团与他一起经营枣园。

民生是发展之要、稳定之基,决定着人心向背。各省市将突出民生优先作为援疆工作重点,大批民生项目得以实施,兵团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年来,黑龙江省累计投资4700余万元,帮助十师、北屯市建设职工住房6500余套,超计划建设4948套。“十二五”期间,十师还将集中建设25个中心生活区,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让更多职工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有多元增收的好路子。种植结构单一一度成为十师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投资630万元,在十师建起日光温室830座、养殖暖棚540座,并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拿出援疆资金的25%建4000座日光温室、6000座养殖暖圈,实现职工“户均一座棚、增收2万元”的目标。

在三晋大地,火热的援疆潮跨越千山万水,在六师、五家渠市激情奔涌。四年来,山西省重点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四大类1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2亿元。200座现代化蔬菜大棚建成,种植户一季蔬菜净收入达1.5万元;六师一○二团晋泽苑小区、共青团农场晋祥苑小区的建成,使兵团小城镇居民区建设有了新标杆;600户牧工定居工程完工,哈萨克牧工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5个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和集中供热工程竣工,3.2万人的饮水安全和2万人的冬季取暖问题彻底得到解决。看得见、摸得着,职工群众享受的实惠真真切切。

浙江省先后投入6.4亿元资金实施五大民生工程,其中台州新城把援疆项目、民生项目与洪涝灾后的恢复重建结合起来,规划水平高、建设质量好,深受当地群众赞誉;广东省以三师四十一团、四十五团、五○团等为重点的富民安居工程及城镇化建设,实现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实施;湖北省安排的民生项目实现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工程完工率三个百分之百……四年来,兵团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开工建设,40多万农牧工喜迁新居,过上了惬意的新生活。同时,受援地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推广得以快速实施,带动了职工群众稳步增收。

激发兵团“造血”功能

在致力改善民生的同时,10个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产业援疆,以增强兵团“造血”功能。

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兵团大地,一个个重大工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新型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

辽远东北,遥遥西域。在改造老工业基地中焕发活力的辽宁省,对振兴工业有着丰富的经验。援疆伊始,产业援疆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牵手石河子天业集团,全国知名的矿业集团辽宁阜新矿业投资10亿元组建天阜能源公司;台湾冠凌集团、香港德元堂制药集团等一批效益好、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外资企业落户九师,带动九师12万亩辣椒、红花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

三峡集团、中船重工、北京能源、梅花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户,有色冶金产业成为兵团新的经济增长点,汽车改装、镀膜玻璃等项目填补了兵团在该产业上的空白。

“落实国家产业援疆各项政策,鼓励和引导援疆省市各类企业到兵团产业园区投资兴业。”“结合受援师特点,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步伐,支持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兵团级产业园区。”按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求,加强产业园区对口支援建设。资金、技术、信息的大量涌入,使兵团各产业园区发展不断提速。四年来,10个对口支援省市与兵团合作共建台州工业园等14个园区,12个内地省市的21个经济开发区对口支援兵团16个产业集聚园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共安排园区建设项目12个,投入援疆资金2.16亿元。

目前,29家兵团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兵团工业增加值的70%,聚集发展能力初步显现,特别是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在广东省和江苏省等支援省市的大力援助下,成为兵团经济新的增长极。

创新思路“授之以渔”

北屯市,兵团最寒冷的城市。如何让这座冰雪之城散发出独特魅力?黑龙江省精心挑选出一批国际级的冰雪艺术作品创作大师进驻北屯市,无偿提供资金近200万元,帮助十师、北屯市精心打造“北屯冰雪文化旅游节”,两届旅游节已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十师正向旅游大师迈进。

对口支援对于新疆和兵团来说,都是崭新的尝试。如何开创性地做好智力援疆工作,成为受援双方的重要课题。

“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在智力援疆工作中,各对口支援省市探索和创造了一大批特色、亮点工作。

在四师,江苏省镇江市干部人才援疆工作的自选动作利索漂亮;在五师,湖北省重点打造的黄冈中学五师分校、湖北省人民医院五师分院等项目已显现品牌效应;在七师,江苏省淮安市开展的“连心牵手”促交流等六大行动,全方位推进两地交流交融;在十三师,《梨园春》《华豫之门》走近职工群众,成为河南省干部人才援疆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始终把援疆工作放在中央新时期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政策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始终放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来谋划,始终放在服务新疆和兵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全局站位来推进。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启的四年间,兵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维稳戍边能力得到有力拓展和提升。

四年来,全国19个省市全方位、立体化援疆,为兵团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今新一轮援疆工作即将启动,我们相信,对口援疆将为兵团奏响新的恢弘乐章。

猜你喜欢

援疆对口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兵团在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