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老红军的信念之歌

2014-08-12夏增民

党员生活 2014年5期
关键词:老红军西南长征

夏增民

红安籍老红军张天伟老人,1912年生,1927年即参加黄麻起义,是为数不多的仍健在的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领导职务。他是一名革命战士,也是一位教育家。

张天伟15岁参加革命,两次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始终紧跟中国共产党。他相信,有了坚定的革命信心,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就靠着这样的精神力量,张天伟从鄂豫皖走到川陕,又转战川西,最后到达陕北。1932年,红四方面军率先长征,一到随州,张天伟得了疟疾。当时也有战士不愿意跟着走,开了小差,他没退缩。到了陕南山区,没有道路,战士们在荆棘丛中行军,张天伟只有一双草鞋,脚被划出手指宽的血口,还是没退缩。过雪山,他随身带一块生姜,走一会儿吮一下,就靠这个抗寒;过草地,饿了,就抓鱼,生着吃。张天伟的革命伴侣、老红军杨琴老人,因此一生不再吃鱼。

生活的艰苦,是一种人生的磨炼,忍一忍,还可以坚持下来。但如果受到组织和同志的误解,那在精神上将是非常的痛苦。张天伟在长期的革命人生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张天伟一生中三次受到大的不公正待遇。第一次是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扩大化”,只因他读过7年私塾,当时人们叫他“小秀才”,就把他团籍开除了,还差点儿和堂弟张天恕一起被杀头。长征路上,背着这个精神包袱,思想压力非常大,但他还是坚持跟着红军走,他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第二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大跃进”时期。他是农民出身,他主持的西南民族学院农场用了那么多肥料,亩产才400斤,怎么可能会亩产万斤?他提了很多意见,结果受到批判,差点被打成右派。

“文化大革命”是最惨的一次,险些家破人亡。文革初期,张天伟的大字报、标语在成都铺天盖地:“打倒张国焘的黑爪牙、揪出张国焘的黑爪牙”,抄家、游街、批斗,他的腰椎都被打断,穿了好几年钢背心。爱人杨琴跟他一样,牙被打掉,跪玻璃渣、炭灰渣,最后被打发去扫厕所。他们的大儿子也因被打,落下了终生残疾。

新中国成立后,张天伟本来准备随部队进军西藏。但是,西南局决定办一所民族学院,就找到有丰富办学经验的张天伟。张天伟二话没说,就去办学校。这是他办的第七所学校。

然而跟以前不同,办民族教育是一项政策性更强的工作,还没有先例。从选址、基建、师资引进、课堂设置、教材建设,等等,张天伟一切从头开始。每项工作都是硬骨头,他就摸索着学,在干中找经验。和广大师生一起参加劳动搞建设,一边亲自备课、讲课,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劳累过度的他甚至晕倒在了厕所里。

本来张天伟办完学校就应回原部队。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学院正式开学。应组织要求,张天伟一直在民院干到了离休。

西南民族学院刚成立时是省军级单位,调来的都是副军级干部。后来给干部定级,张天伟被落实为七级,当时连他红军时期的部下都是八级。有人就说,当初待在部队,不来办教育,1955年授军衔,当个将军多好啊。但张天伟从来没有想这些,从来没有认为这对他有什么不公。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组织安排从来没有怨言。

在他100岁生日的时候,张天伟给四川《关爱明天》杂志题词,写了一个“六字诀”:“艰苦奋斗为本,两袖清风为荣,问心无愧为福,勤俭持家为富,健康锻炼为寿,家庭和睦为安,儿女孝敬为喜,朋友之交为乐,国强民富为先,社会主义为天。”这“六字诀”,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当代人的期望。

(作者系第二批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助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红军西南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潮”就这么说
老红军
Country Driving
我家有个老红军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