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里的“焦裕禄”

2014-08-12肖华良安翔勇王颖

党员生活 2014年5期
关键词:兰溪焦裕禄

肖华良++安翔勇++王颖

三年前的中秋那天,48岁的甘世保从竹瓦镇调到兰溪,再任镇党委书记。

一大早,他独自叫了一辆三轮车,带上行李,从家里前往兰溪。一上午马不停蹄地跑了镇里的拆迁村、工业园和福利院,中午回食堂吃过午饭后,下午接着召开镇领导班子会……

没有迎来送往,没有觥筹交错。跟以往无数个普通的工作日一样,甘世保新岗位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他,在乡镇一干就是30多年,是黄冈市年龄最大的乡镇党委书记;他,孩子上大学靠贷款,至今城里无住房,妻子长期在家务农;他,出差住简易房间,常年吃食堂,下乡坐摩托,回家搭公交;他,把上访户当朋友,把困难户当亲人;他,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凡事总是先为别人着想……

这位普通的乡镇党委书记,心里装得下群众,扛得起重担,豁得出性命,守得住清贫。他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50年前的焦裕禄。

“我家在农村,过去也当过农民,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

51岁的甘世保,双鬓微白,身材削瘦,腰上扎一条磨得秃黄的皮带,袖子始终卷起,看上去就像个农民。

到兰溪后第一晚,他就相中了镇政府一楼一间20多平方的屋子,里边休息,外边办公。第二天,他让人拆掉屋外的铁门。有人看不懂:“堂堂书记搬到一楼办公,还把铁门拆了。一般的干部对上访的人躲都躲不及,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不光是敞开了门,甘世保还在第一时间敞开了自己的手机号。这马上招来了一名老上访户光临。2009年,方军打算租村里废弃的小学办养鸡场,和村里也签了合同,但周围村民担心有污染,一致反对,最终这个项目没办成。自此,方军开始了长达2年的上访。他上过市里,到过省里,拍过镇长的桌子,还拦过县长的车,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对方军这样的“老上访”,甘世保请他坐下来,喝茶递烟慢慢聊。之后,甘世保又请他到司法所,和他一起谈法律,讲政策。“你想创业是多好的事啊,却在上访路上浪费了这多时间。不能办养鸡场,还可以搞别的项目嘛。”经过一番开导,方军的思想开始转弯。后来在甘世保的建议下,方军办了一个榨油厂,效益还不错。从此,两人成了知心朋友。

甘世保总对干部讲:“都说群众是我们的亲人,这话不能只放在嘴边。亲人找我们办事,我们不应该热情接待么?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不解决心里过不去啊!”

兰溪是浠水的工业重镇,投资60亿元的陶瓷项目就落户于此。甘世保第一次到园区村,便被情绪激动的村民团团围住。

“甘书记,我们是农民,没有地怎么过日子?”“你们当官的就是想搞政绩,拆的是我们的屋,你们当然不心疼!”“我的屋是去年刚做的,补偿标准太低,我们不同意拆!”见大家越说越激动,一旁的镇干部提醒甘世保赶紧离开。

“工作再难,作为书记不能畏难;群众的话再难听,我必须带头听。让群众说话,天不会塌下来。”甘世保和村民一道席地而坐,耐心倾听每一句话,仔细记录每一件诉求。看到甘世保这股子认真劲儿,刚才还情绪激动的拆迁户,主动给他端茶倒水。这一谈,就是3个多小时。

晚上回到宿舍,他陷入沉思:一边是县委县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一边是群众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上项目不正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看来,要做好拆迁工作,关键是摸清大家的想法。随后,甘世保花了13天时间,对252个拆迁户挨家上门,人人见面,听取他们的意见。

有位姓陈的拆迁户,听说镇干部要来,把门一锁,跑到了外地。甘世保打听到他母亲住在散花镇,多次登门探望,争取老人的支持。之后,他同老人一道两次到黄石找打工的儿子媳妇做工作,最终按时签订了拆迁协议。目前,全镇已完成拆迁安置534户,5条生产线已投产,吸纳2100多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过3万元。如此大的拆迁量,却没有一起上访事件。

甘世保早年曾经历过种种家庭磨难,他对弱势群体怀有一种天然的特殊感情。

2006年夏天,竹瓦镇遭遇了一场暴雨。察看灾情时,甘世保发现半山腰有一户人家的土瓦房垮了。这是村民孔繁芝的家,丈夫早已离世,家里只她一人,日子过得凄苦。面对倒塌的房屋,她欲哭无泪。甘世保掏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安慰她:“有政府在,就不怕没房子住。”他找来村干部,发动大家捐钱捐物,又联系县妇联资助,不久,一座崭新的砖瓦房落成。

2008年,甘世保在燕山村下乡时,遇到一位患白血病的陈姓小伙子,他立即掏出身上全部的1300元钱。回到镇上后,又号召党员干部捐款,筹集了4万元,帮助小陈渡过难关。

今年初,在方铺村走访时,甘世保得知村里有个3岁的小女孩,父亲患精神病,母亲离家出走,十分可怜。他赶紧联系镇上的幼儿园,送她入园学习,并想法筹集小女孩的学习生活费用。

每到一处,特困群众的生活总是让甘世保寝食难安。先是竹瓦,后是兰溪,他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乡镇慈善会,募集资金150多万元,大批困难群众得到救助。如今,兰溪镇又建起了“老人互助养老中心”,安置和服务“空巢老人”300多名。

“组织上把我安排到这个岗位上,就是要努力工作,造福一方,而不是做太平官,混日子,守摊子。”

竹瓦镇张茅村老支书孔艳春,至今都念叨着甘世保的好。2005年,甘世保在他们村驻点。这个离镇上10公里的小山村,人均不到5分田,靠这点田是刨不出钱来的。驻村期间,甘世保发现,村民房前屋后的各色果树中,有一个品种叫“狗血桃”,品质好,口感好,适合在山坡地上栽种。自此,甘世保与“狗血桃”较上了劲儿。他请来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当指导,并争取到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认证,组织成立水果合作社,推动规模经营。如今,村里有70多户种起了“狗血桃”,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年收入少则1万元,多则3万元。今年3月,广东的沃尔玛主动找上门来,一次订购50吨。

2004年冬,甘世保咳嗽不止,县医院诊断为“有肺癌可能”。他揣上诊断书,默默地回到镇上,继续筹备第二天的现场会。办完手头要紧的几件事后,他才到武汉作进一步诊疗。12月24日,甘世保留下“遗书”,上了手术台。幸好,不是癌症。8天后,甘世保从陆军总医院提前出院了。

才休息4天,甘世保又想上班了。那时,他胸口的胶布还没有拆,常常咳血。家人又急又气:“你这个苕,都快过年了,这大的病不好好休息,还上个么班啊!”因一直惦记年终各项结帐,甘世保还是回到了岗位上。

谁知,第二天晚上10点,甘世保突然接到县里的电话,要他紧急处理15公里外的一起闹丧事件。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道路被冲毁,车辆无法通行。甘世保撑起雨伞,捂着伤口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问题解决完,已是凌晨两点多。回到宿舍时,甘世保的衣服湿透了,体力也已透支,喝了两碗红糖水,才渐渐缓过神来。一向温顺的妻子,忍不住吼他:“为了公家的事,你连命都不要了?”

竹瓦镇弹簧厂是60年前开办的一家乡镇企业,占地13亩。由于经营不善,停办上十年了,99名职工生活没有着落,常有人闹事。眼看厂区一天天被蚕食,甘世保十分着急,他想管管这事,可好多人不同意,觉得没必要捅这个“马蜂窝”。2008年,在一次干部大会上,甘世保力排众异:“我们这届班子,可以不理这件旧事。但这是一颗‘定时炸弹,早晚会引爆。我们不能做太平官,混日子,守摊子。”他成立专班,摸清家底,争取政策,5年里组织4次拍卖会,前3次流拍,最后用拍得的160多万元,顺利解决了这个遗留问题。

在浠水,人们谈论甘世保最多的,是关于他修路的事。

2007年3月,甘世保到深圳拜访竹瓦籍老板李三平。因胃病复发,在和李三平相处的三天两夜里,他吃不下饭,忍着疼痛和他交流。李三平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一个月后,他带回35万元捐款。在李三平的带动下,两年筹集资金510多万元,修路112公里,在全县率先完成“村村通”公路建设,实现了他“修不好路,我决不离开竹瓦”的诺言。

在兰溪镇,江堤路一直是当地人心头的痛。几十年来,这条连接周边几个村的路,天晴一身灰,落雨一身泥,过往群众苦不堪言。到任第一年,甘世保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2012年清明节,听说有位大老板要回乡祭祖,甘世保早早守候着。待这位老板上山时,他悄悄跟在身后,一同磕头祭奠。这一幕,着实打动了那位老板:“甘书记还真不简单。你放心,修路的钱我来出。”施工时,正是寒冬腊月。每天晚上,72岁的村干部王少东总会看到甘世保在工地上转悠。他说:“我当了这多年的村干部,没见过哪个书记对修路这么上心的。”2012年,江堤路建成通车,乡亲们将一块匾送到镇政府:“践行十八大,实干为人民。改变旧面貌,方便百姓行。”

“当干部,老婆的话可以不听,但组织的话一定要听。苦点累点不要紧,只要我活得坦然。”

甘世保对困难群众出手很“大方”,但当乡镇“一把手”10多年,却在县城买不起房子。为了一双儿女上学读书,他甚至在信用社办过几回贷款。儿子大学毕业到广州工作,交了一个女朋友,去年8月,对方嫌他们家买不起婚房,断绝了往来。

甘世保的家在散花镇钱坳村。这是一栋老旧的二层瓦房,屋内找不到一件没掉漆的家具,墙壁更是斑驳不堪。

“屋里经常是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妻子张典容有点不好意思。20多年前,他们拿出多年的积蓄,再找亲戚东拼西凑,盖了这栋房子。

张典容是村里的农民,家里几亩农田种着棉花、油菜,一年收入2000多元。村支书老张透露,2008年夏收时节,张典容和丈夫吵了一架,原因是家里的油菜没人割。甘世保愧疚地说:“我长年在外搞工作,她一个人在家忙前忙后,人没看到我的人,钱没看到我的钱,有时怄点气也是难免的。不过,当干部,老婆的话可以不听,但组织的话一定要听。”家庭条件如此困难,甘世保却从未开口向组织上提过什么要求。去年,上级领导得知他的情况后,帮他妻子联系了一份在河道采砂站的临时工作,农闲时做散工补贴家用。

竹瓦镇离钱坳村三四十公里,每次回家,甘世保都是自己搭班车。返回时,妻子会骑电动车送他一程。镇政府有一台公车,一般是主要领导使用,但甘世保很少坐公车回家。即便下乡,也是尽量坐摩托车。这么多年,甘世保经手的大小项目近百个,他从不插手工程建设。女儿出嫁时,他上午照样忙工作,中午才悄悄去参加婚礼。在县理工中专教书的女婿两次找他,想利用关系调到县一中工作,都被他拒绝。

不过,与甘世保共事的人,都说他很有“人情味”。今年春节前,盐客树村支部书记李如意提了两条鱼和一箱牛奶去给他拜年。恰巧甘世保不在家,李如意把东西放下就走了。哪知,正月初四,甘世保来到李书记家,临走前给他孙子塞了300元压岁钱。

感受到甘世保“客气”的,不止李如意一人。逢年过节,有人上门看望,甘世保并不当面拒绝,可一转身他又带上原物,另外再加一份礼还回去。看到甘世保每次都“吃亏”,久而久之,送礼的人少了。

熟悉甘世保的人都知道,他不抽烟,不喝酒,吃饭大多在食堂,赶不上饭点,就吃泡面对付一顿。镇长熊谷告诉记者,每次跟甘书记上武汉出差,他总是要求住80元的标间,吃盒饭。“说了怕你们不信,前不久,甘书记的司机来报销工作餐,两个人3个月在外头吃了4次,总共才132元!”

作为黄冈市年龄最大的乡镇党委书记,甘世保早该回城工作了。但他从没有因为个人的前程去跑关系,反倒是为同事和年轻人的进步费尽了心思。县委组织部长李葆良介绍,每次调整干部谈话,他都说,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只要能把班子其他同志安排好就行,个人没有其他要求。

“我再穷,穷不过下岗职工;再苦,苦不过种田农民。苦点累点不要紧,只要我活得坦然。多为群众办实事,少给组织添麻烦,守好底线,不犯错误。”

这就是甘世保,一位共产党员最朴实的承诺!

猜你喜欢

兰溪焦裕禄
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最美母亲河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山中岁月已无忧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
人民呼唤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