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研究

2014-08-11李黎孙文彬汤书昆

出版广角 2014年12期
关键词:媒介公众受众

李黎 孙文彬 汤书昆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普通公众彻底改变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但也使得公众对媒介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甚至出现了“手机瘾君子”“微博控”等现象。这对传统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教育理念都提出了挑战。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在深刻理解媒介定律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新媒介素养研究,促进公众对自媒体的合理使用,营造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素养

[作者简介]李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孙文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传播系;汤书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基金项目]《跨媒体数字出版技术集成标准及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AH91f03)。

自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自媒体(We Media)研究报告以来,至今已经有十年余的时间。在这十年间,中国的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用户数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大大超出了许多研究者之前的设想。正如美国当代社会理论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所言:“虽然大众传播仍然强势,但自媒体式的大众自我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自媒体被认为是所有人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它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成为普通公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然而,这些新媒体的发展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不成正比,这使得由于自媒体的不当使用而产生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也对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提升公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新媒体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自媒体的力量

自媒体被认为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普通公众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的产生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的主体是普通公众。从 MSN、ICQ、QQ 等即时通讯出现到博客、微博、微信等交互平台的勃兴,自媒体不仅全面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更深深触动了其他媒体的神经。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互联网替代了相当多的文牍工作(stationery),同时又使我们困守在电脑前不能移动(stationary)。”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第一代桌面互联网所带来的“先天不足”。 移动互联网既是互联网的延伸和“移动化”,同时也代表着它塑造的一种生活形态。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即时性和无缝与碎片化等特征真正实现了个人成为世界“中心”的理想,也将自媒体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公众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这都得益于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从功能手机到增强型功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强,呈现互联网应用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移动互联网引发的自媒体革命正在对公众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媒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公众在传播信息中的被动地位,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公众不仅可以随意表达与发布自己关于私人生活的片段,还可以通过微博爆料、披露关于公共事件的信息,从而大大激发了公民对新闻的参与意识。微信中基于地理信息位置和个人信息的 “查看附近的人” 的功能还使公众的社交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然而,早在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自媒介事实上已成为一柄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在给受众带来信息便利之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伪难辨、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困扰。因此,公众有必要学习和了解自媒体相关知识,提高利用自媒体传受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的兴起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与其学生桑普森的论文《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的发表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诞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立即得到了欧洲、北美以及大洋洲众多发达国家的响应和跟随。虽然各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动机各异,但普遍认同需要通过对公众的媒介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尤其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意识,以便能合理地欣赏、解读与批判媒介及其信息,并自主地使用媒介,而不受媒介及内容的支配,通过媒介素养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尤其随着数字革命的完成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会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模式发生巨变,个人的媒介观念与交往方式也随之改变,直接导致了大众传播研究的焦点与范式的转移,受众对媒介及信息的认知、解读、批判与使用的主体性与控制权问题得以凸显。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开始复兴,并随着欧洲文化批判主义的媒介研究传统,极大地冲击了美国主流的实证经验主义传播学研究。

信息时代的来临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自主性与交互性,而受众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也面临着信息爆炸与知识迷雾的挑战。因此,受众不仅需要具备媒介素养,而且应该超越传统媒介素养。马斯特曼将这种转变形象地比喻成从“免疫”到“赋权”,大众传播研究自此走向视野广阔的新范式——媒介素养范式。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地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与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进行思考,并认为传统的素养是对仅限于语言与印刷媒介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而现在新的媒介不断涌现,因此对素养的理解必须拓宽,而这种素养便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

最终,在媒介素养范式下,学者们普遍达成了以下共识:受众确实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使用与满足);受众的需求、机会与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批判文化主义);内容能够指导行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人们必须实际地估计出,他们与媒介文本的互动会怎样影响这种互动在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功能(文化理论);人类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处理能力(认知与生物科学)等。因此,要发挥媒介的功能(而不是让媒介功能不良),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即媒介素养。

三、新媒介素养的发展:从媒介批判到媒介管理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这是传统媒介素养定义的典型代表。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与媒介形态的发展,社会文化与传播模式再次发生变革,传统的媒介素养的理念已无法解决由此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罗杰斯在《创新与扩散》中指出:“新技术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并刺激人们去开展研究或开发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解决问题或需求的创新措施。”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而有所提升和创新,并开始与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等逐步融合,有学者就提出 “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

20世纪末,在媒介素养研究进入中国的时候,互联网技术已经席卷全球。作为继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的第四大媒介,互联网不仅影响了个人与社会的传播方式,它还塑造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建构着社会的运作机制与文化形态。随着新传播科技与新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介与个人、社会及文化形成一种循环互动的影响,个人在其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这一循环的核心。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受众创造了“赋权”与“释放”的机会,新媒介的产生改变了传受双方的权利与信息失衡,搭建了网络的传播模式与数字平台,创造了民主参与的文化形态。新媒介素养在概念内涵与结构、媒介运用与表现、媒介教育与发展等方面同传统媒介素养都存在显著不同。

然而,人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总是滞后于媒介科技的发展。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和“热媒介、冷媒介”等著名媒介理论,但最被人忽视的是他的“媒介四定律”。我们从他的一段话中能找到一点原因。他说人们忘记了“严密地观察和追踪”媒介,而他却想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1)一种媒介提升了人的某种官能;(2)新媒介使用或取代了旧媒介;(3)新媒介能推陈出新并再现以前某种旧的形式;(4)到一定程度时,新媒介就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他还告诫人们不要当“媒介盲”,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化”的人。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体,不可分割。简言之,就是提升、取代、再现和逆转。在这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中进行数字化生存的公众,亟须培养与媒介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缺乏这种新媒介素养,个人将被社会所淘汰,而社会将被技术所左右。自媒体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前者可以囊括前者所具有的所有传播方式并将传播生活化,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站、手机媒体等新媒介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传者对信息的垄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独立的记者,及时地发布自己获得的信息并对其他公众所发布的信息发表评论。在接触信息、传播信息、理解信息与运用媒介上,集传者和受者于一身,这对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当代公民素质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内涵的发展将是文化素养与管理策略的双轨趋势,前者突出民主交流的传播素质,后者强调科学决策的知识管理。例如,追求传受双方的交互平等,整理庞杂无序的信息,使其成为有用的知识加以认知与共享。新媒介素养参与和交互的赋权理念取代了传统媒介素养中理解与批判的免疫理念,其研究和教育重心应该从培养媒介批判能力提升到培养媒介交往和信息管理的综合能力上来。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倡媒介教育以来,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媒介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而我国还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随着自媒介的汹涌而至,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也须实现向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转向。传统媒介时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新媒介的出现给青少年带来的媒介依赖等问题,让家庭与学校开始注重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但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学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不应该以自己的判断和体验代替受众的判断和体验,而是应该在双方互动的交流与学习中一起理解媒介的内容与影响,帮助受众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个历史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一个确定的范畴或标准,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必须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发展体系当中,并建构一个由政府、学界、企业、学校、家庭与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体系,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多元的媒介教育手段,促进公众新媒介素养的快速提升。

自媒体的发展已经使得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呈现出融合趋势和一体多功能的态势。微博、微信的使用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还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微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争相发展的阵地。跨入2014 年之际,自媒体视频脱口秀主持人罗振宇,凭借团队精心打造的微信账号“罗辑思维”,号称在一夜之间将百万现金吸入囊中。这促使很多公众都开始做起了自媒体的发财梦。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更促进了电子政务、政务微博的发展。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提升将直接拉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科技方面,新媒介素养促进了公众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将推动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这有利于科技的传播与进步;新媒介素养还让商业信息的流动更加顺畅与快捷,提高了资金的周转与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气候,而且新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社会权利共享与平等交流的对话机制,必将推动社会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进程;自媒体使公众可以通过信息互动参与到整体社会文化的构建中,这种民主参与、平等对话、共享交互的文化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性社会的基础;而新一代的公民将在这样的文化中实现社会化并形成学习型社会,并再次通过新媒介素养实现个体的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介素养联系着个人与社会的各方面,而新媒介素养教育必将成为推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1]曼威·卡斯特,陈韬文等:对话曼威·卡斯特[J]. 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1):15.

[2]邓新民. 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02):134-138.

[3]新华网. 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

01-16)[2014-03-01]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4]张晨阳. 自媒体时代微博热的喜与忧——基于受众角度的分析[J]. 中国出版,2011,20:18.

[5][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 曹书乐译.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 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69.

[6]孙文彬. 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7]余秀才. 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2):116.

[8]何道宽. 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5):99.

猜你喜欢

媒介公众受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