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

2014-08-07黄梅玲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花坛动手中学

黄梅玲

摘要: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学,在说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情境;探究;平台;交流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29-01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科学知识,而传统的教学则强调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学生毫无自己的想法,个性受到束缚。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互动参与,乐于探究,追求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去学

"兴趣就是创造"。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启发学习的欲望。那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特点,而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老师一味地讲课,那对学生来讲学习科学课毫无兴趣。他们更喜欢和老师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动手中去学。

一位教师在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西瓜虫、小鸟、蚯蚓等生物。然后教师问学生:花坛中的小动物吃什么呢?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师生告别了键盘、鼠标,只用手指轻轻一点,既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又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时,虽然课本上介绍得很清楚,学生也能听懂,但却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此知识,上课时,我让学生用报纸把窗户遮住,这时学生觉得很奇怪,不知老师要干什么,都睁大眼睛看着我。接着我出示了课题和实验的材料与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日食和月食的示范表演,这时学生恍然大悟,马上分组,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科学课的学习很快乐,科学的探究也是快乐的,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探究。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2.指导探究,让学生在动手中学

美国一所大学的名言这样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动手实践过,才会记得最牢固,才能理解得最透彻。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的学习活动为主的课程。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创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设想,并动手在实验操作中去验证。学生只要多多动手,对科学常识的认识和掌握就会增加。在探究中,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并在探究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所需的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应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情景:在一杯水中放入一勺食盐,搅拌之后食盐溶解了,又放入一勺食盐,搅拌之后又溶解了,加入第三勺食盐时,会怎样呢?这个问题是许多学生想问的问题,又是这节课中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不论探究结果成败与否,会让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有一个深刻的记忆。从中,使学生学到了探究学习的方法,也提高了探究能力。

只要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充当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热情帮助者,就能不断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激活科学课堂的活力。

3.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学

交流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学生完成实验后,经常会问老师:"老师,我们的实验已经完成了","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老师,我们组的实验过程和他们不一样"…… 如果老师只以简便的话语打发过去,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学生的心里,都有一种想得到老师或同学肯定和羡慕的欲望。因此,在探究完成进行结论时,不应该都以老师的权威为标准,而应在评价中多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多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比如让学生上台汇报,由于各小组派一名上来汇报,小组成员会格外关注自己小组的汇报情况,关注是否完整,是否需要补充。而别的小组肯定也会认真倾听,从中发现与自己的不同之处。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倾听,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水》这一课时,可以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可以让学生的探究为学习主体的活动。告诉学生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等方法得出了水的很多特征。在汇报时,学生之间的交流热烈,各小组的观察方法真是出乎意料,这时教师对各组实验方法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求学生之间互相评一评,让学生真正地得出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又如在《观察昆虫》时,学生有的观察蚂蚁,有的观察蝴蝶,在汇报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补充,认真倾听,如有的学生就观察到蚂蚁的触须的样子,有的学生还观察到蚂蚁的腹部是圆圆的,一节一节的,……从汇报中可看出学生的观察是多么的仔细,看到他们汇报时的神态,兴奋的心情以及成功的喜悦。我真的笑了。

新课程呼唤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只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保持一份探究的热情,大胆得出自己的见解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才能使科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花坛动手中学
我也来动手
感情强烈的叹号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在多解中学创新
冬日清晨
动手演示找错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美丽的花坛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