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07王丽平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经验数学知识创设

王丽平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97-01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来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且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情境教学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力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来选取学生学习的素材,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现实。例如教学"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一个坐公交车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来扮演司机、售票员以及乘客。每到一站有乘客上下车的时候,就让学生来计算现在车上的人数。学生们兴趣盎然,边玩边学,直到下课铃响起还意犹未尽。学生们感觉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快乐地表演。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数学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还保证了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个个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2.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学习

数学是交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参与-合作"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应基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的难度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随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学"小数加法"时,我在班内开设了"小小超市"。里面摆放了很多学习用品:练习本、铅笔、尺子、橡皮等等。"商品"上都贴着价格标签:每本练习本0.25元,每支铅笔0.5元,每块橡皮0.35元等等。请一位学生来当营业员,先请一位学生当"小顾客"去买了两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提问:共需多少元?其余学生观察判断,然后分组列式并计算结果。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让学生依次当顾客去购买商品,并分组解答。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愉快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有趣的实践情境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我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学生爱玩的游戏活动,借以满足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学生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引入新课。接着又设计了"摸球游戏"、"幸运转盘"等好玩的游戏。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当中,边游戏边学习,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新奇又好玩的游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小组合作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更清晰、更准确。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折一折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几何图形,找一找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这里,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5.让学生在"操作情境"中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活动开始"。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识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累积较少,空间抽象思维的不完善,导致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掌握其本质特征,甚至会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

6.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下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既完善于在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有面临的问题是与旧知识、旧经验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帮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自己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许多学生就会不假思索的猜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不要对学生的猜测做出评价而是引导他们:"你能举例来验证一下吗?"通过验证,学生很快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由此引出不能再按原来的"经验"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了,必须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7.让学生在"成功情境"中学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大化的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健康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经验数学知识创设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