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方法浅说

2014-08-07张中昌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历史课历史课堂教学

张中昌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40-01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相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1.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2.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围绕新课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课本只用了寥寥数语,从文字上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要理解其意义,不光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局面,而且要对照苏俄革命的道路才能明白这也是一种创新。教这一内容,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未尝不可。另外,像长征、南京大屠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不会一点儿都不知道,教师用讲授法效果未必好。教师导读,学生自学,组织问题研讨,让学生的不同特长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3.文与史有机地结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4.串联知识教学

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5.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历史发展线索,不能脱离现实,空洞说教

由于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学生很容易把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热点与敏感的政治问题相结合。所以,我们应抓住这一契合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联系当今社会重大问题、国际问题,使学生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感与鲜活的时代感,真正实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

6.积累素材,今为古用

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脱离现实,抽象不直观,很多学生对此没什么兴趣。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素材,就能够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去映照历史。如在讲《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一课时,我先展示了一幅与学校有关的照片:五云楼。这是校园内的景物,学生非常熟悉。于是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五云楼的历史,并作补充:"五云楼是一座戏楼,初建于清嘉庆四年,后毁于战火,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重建。目前,戏楼内部已成为学校的戏曲艺术陈列室,陈列着反映中国戏曲发展的珍贵史料和各种戏曲表演道具。所以,这座建于清末的戏楼是我们学校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座戏楼为学校增加了历史厚重感,这个开头拉近了学生与清末文化的距离。

7.以提升教学反思质量,深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写好"教学反思",不仅不是额外负担,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果。在反思中要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 (1)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哪些问题不敢兴趣? (3)这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课前制定的课程目标实现了吗?(4)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5)哪个知识点我没有讲到或者没有讲清? (6)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几年教学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

猜你喜欢

历史课历史课堂教学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