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014-08-07李小双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法制环境保护意识

李小双

摘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机渗透,避免机械说教,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最终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怎样找到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怎样渗透法制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地理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地理知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健康的法治观念,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法制教育;地理教学;法治意识;懂法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33-01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涉及地球环境现象,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捕捉学生的心理而渗透环境保护及法制教育,对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环保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培养人才、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阶段环境危机条件下地理教师理所应担的历史使命。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可以抵制学生心灵污染。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使其懂法守法护法,无论是对于青年学生,还是对于国家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构建都是必要的。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

1.以教材为依据,找准渗透点,因材施教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机渗透,避免机械说教,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最终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怎样找到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怎样渗透法制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渗透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渗透《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知识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活动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法律、法规知识。因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领海及毗连区法》等。通过钻研教材,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成效。

2.将地理知识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地理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地理知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健康的法治观念,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内容。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人与自然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开展对城市周边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体会环境污染的后果,使同学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逐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在教学中把国际国内大事有机结合起来

今天的教育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准备人才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孩子们遵纪守法的引导者。今天的教育必须建设更健全,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也是高素质的。如:在《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教学中结合近年所发生的钓鱼岛风波、黄页岛事件与"台独"分裂活动内容中,渗透《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并加强对《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结合台湾省地图及我国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中提供的相关依据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钓鱼岛、黄页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快乐健康地成长。

4.联系实际渗透,把知识性与现实性结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的教学中,结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绿洲、绿洲农业、能源开发等知识点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法》、《水法》、《农业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点,增强学生珍惜爱护节约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疆独等反动势力分裂祖国、制造恐怖的邪恶罪行,本节的法制渗透重点还在于爱国主义与国防知识教育。

地理课既不能上成纯粹的"文化知识课",也不能上成"法制课",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通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板块的运动"时,学到地震火山的分布,联系"5•12"大地震,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注意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扬长避短,发展经济,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总之,通过地理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更具有教育意义。中学生是世界的未来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我们除了能够渗透法制教育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相信在地理教学中,只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对法制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才会让法制教育真正在学科教学中闪光。

猜你喜欢

法制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