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08-07丁兰芳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读物书籍课外阅读

丁兰芳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关键词:小学阅读;培养;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88-01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1.推荐好读物,积累阅读量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差。因此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依照读物的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1.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很大。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书籍名单。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推荐带连环画的英雄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之类的;而三四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一定的读后感受,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五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中外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及一些时事新闻报道等。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尽量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深浅适度,符合学生需求。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长城》,可以向学生推荐《世界上下五千年》。

1.2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全球迅速延伸,孩子们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作为教师,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要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要学会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课外阅读不能仅限于课本,除了书籍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电视里的一些优秀栏目获取知识。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

2.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2.1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2.2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2.3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全貌。

2.4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图书馆"。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读书风气。在班级开展"自读、自荐"的良好读书网络,构建班级"图书馆"。

2.5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激发课外阅读热情。与教材同步,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如教《草船借剑》同读《三国演义》等等。师生读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其乐融融,享受阅读快乐。

3.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情趣,让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读书活动中反复感受、体会,享受学有所得的欢乐。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展开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它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

3.1开展"主题读书会"。比如,读书心得、美文诵读、背诵名文诗词和优秀摘记展评等。另外,读书会的主题可以结合时令制定,可以让孩子们有更深的感触;

3.2"书虫讲坛"。给孩子们一个展示、交流阅读成果的平台,或讲故事,或谈读书心得,或朗诵美文,或表演,或画画……

3.3阅读比赛。我们还可以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词语接龙大赛"等等有益的活动,让孩子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碰撞,理解到更多的知识。孩子们的争胜心可是很强烈的哦。通过上面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6.2应充分考虑教学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是小学生。因此,教师使用的语言也应符合学生需求,且是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教师开展语言教学时,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最好是接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还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词汇,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语言学习,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小学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使用正确的发音,要吐字清晰。进行词汇知识讲解时,善于使用比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会影响学生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做好知识储备,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2:11-14.

[2]柳娟.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原则[J].成功(教育),2011,24:35.

[3]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2014,02:125.

[4]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读物书籍课外阅读
鲁迅与“书籍代购”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