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数学思维走进愉悦课堂

2014-08-07张春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分配律裤子算式

张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52-0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设疑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54《运算律》一节: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有6位同学参加'六一节目'演出,买一件短衫87元,一条裤子113元,我们班演出服装一共要花多少元钱?小组讨论后,写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话音刚落,学生活跃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很快得出两种不同解题算法。

算法1:演出服装共需要1200元,算式:87×6=522(元),113×6=678(元),522+678=1200(元)。我们先算6件短衫要用522元钱,再算6条裤子要用678元,最后算演出服装总共要用1200元。

算法2:我们组的想法不同,但结果与小组1相同。算式:87+113=200﹙元﹚,200×6=1200﹙元﹚。先算一套服装的钱是200元,再算6套演出服的钱是1200元。

师: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你们的算法?不用计算。

生答: 87×6+113×6//(87+113)×6

师:你发现: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关系?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生: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如87×6+113×6=(87+113)×6或(87+113)×6=87×6+113×6。

师:很棒!如果一件短衫改为a元,一条裤子改为b元,c套演出服装。请改写以上等式?

生:a×c+b×c=(a+b)×c或(a+b)×c=a×c+b×c。

师: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2.在猜想情境中拓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找出解题的多种途径,深入透彻掌握新知识。接着以上教学案我继续设计:

师:观察87×6+113×6=(87+113)×6,你发现等号哪边的算式计算时简单?

生:等号右边算式计算简单,因为87+113是整百数。

师:若让你计算等号左边算式:87×6+113×6,你会怎样计算?

生1:先算乘,后算加。87×6+113×6=522+678=1200。

生2:先把算式改写成等号右边的形式,再计算。

87×6+113×6 =(87+113)×6=200×6=1200。

师:比较一下,哪种方式计算简单?为什么?

生:第二种简单,先变形算式,后计算。正是乘法分配律。

3.整合知识共性,提升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多样性,知识的形式变化会使学生产生新的思考,认准变化中的共性是学习全面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抓知识相同点,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思维。

师:买服装时,由于缺货,只买了6件短衫和5条裤子,应该付多少钱?

生:要付1087元,综合算式:87×6+113×5

师:小组讨论:这道算式能否用乘法分配律转化?谁能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生答:不能。因为6与5不相等。因两个乘法算式相加,每个乘法算式中必须有一个相同乘数,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转化。

师:观察算式:113×6-87×6,能否用乘法分配律转化成(a+b)×c的形式?结合前面情境,你能解释算式:113×6-87×6表示的意思吗?

生:113×6是6条裤子的钱,87×6表示6件短衫的钱,113×6-87×6表示6条裤子比6件短衫贵多少元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生:综合算式:(113-87)×6,先算一条裤子比一件短衫贵多少钱,再乘6就是6条裤子比6件短衫贵多少元钱。

师:比较113×6-87×6与(113-87)×6,你发现什么?

生:算式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师: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生:可以写成113×6-87×6=(113-87)×6或(113-87)×6=113×6-87×6

师:这正是用了乘法分配律。所以,谁能补充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生::两个乘法算式相加或相减时,每个乘法算式中必须有一个相同乘数,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转化。

师: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全面掌握。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教学的环节紧凑,宛如一个整体。

设计情境要注意:

(1)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一个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境,往往起着反作用。心理学中提到兴趣的重要性,兴趣可以使学生充满激情,兴趣可以时学生爱上课堂。当你一次次挫败学生的兴趣时,学生就会机械的去学着,没有动力。

(2)要能够联系课堂主题。

我曾去听过一个教师上函数图像的平移,他以四川地震山体滑坡来引入,在图片放出时,学生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也不知道情境与平移有什么关联,导致学生思维被情境混淆。最终情境却成了整节课的败笔。

(3)要设计好情境的问题。

一节好的课,就看你问题提的好与不好。问题是一个个环,不仅贯穿于每一个环节,而且还将每个环节相互串联形成一个整体。问题就是要注重一个问题承接着一个问题。问题设计要注意:

(一)围绕教学内容的"焦点"设计问题

(二)结合学生认知的"盲点"设计问题

(三)利用知识的"生成点"设计问题

(四)紧扣概念的"模糊点"设计问题

(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问题

(六)根据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问题。

(七)问题设计要有层层递进

温州实验中学蔡梅园老师一节复习课《四边形1》其中一个环节的问题设计,操作:将三角形ABC绕AC的中点O逆时针旋转180度,得到三角形CDA。问题(1)讨论四边形ABCD的形状;(2)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3)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过点O作直线交AD、BC于点E、F,又得哪些正确结论?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从而将一堂数学课上的生动而且富有色彩。

我们目前的情境设计可以多种多样,有将整堂课设计成一个故事,将整堂课设计成一场球赛,将整堂课设计成一个游戏等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但每个好的情境都是一个整体,可以贯穿整个课堂。

猜你喜欢

分配律裤子算式
七条裤子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皱裤子遐想
“破裤子”路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